审辩式思维在高考写作中的有效运用

作者: 徐德雨

摘要:“思维发展与提升”是高中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之一,近年来的高考作文或多或少体现出思辨意识。其中,巧用审辩思维、有效追问是考场作文避免平面滑行的有效策略。结合2023年新高考语文I卷作文,从“审问——慎思——明辨”三方面建构审辩式思维模式,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追问意识;议论文;故事是有力量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提出了:“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训练其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写出深刻而有个性的文章。”可见,语言与思维是写作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同时,优秀的考场作文需要考生就某一个话题(问题)做出独立的理性判断。其中,“审辩式”思维是一种通过理性达到合理结论的过程。有效的审辩式思维可以完善思维与表达。笔者就2023年新高考语文I卷作文,具体谈一谈审辩式思维的有效运用。

一、注重“审问”,剖析内涵与关系

《礼记·中庸》指出:“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审问之”强调对问题进行反复追问,不断地认识世界、发现规律。笔者认为“审辩式”思维是一个综合性的思维过程。“审问”是开启审辩式思维的关键,也是开展深度写作的核心。

首先,巧用阐释分析,审读材料概念。“审辩”的前提是“审”,也就是仔细阅读材料,反复分析、推究。历年来高考作文题材料注重内在逻辑,要求学生在作文中体现较强的思辨能力。2023年新高考语文I卷作文一改2022年“本手”“妙手”的二元甚至多元关系,以单向度的立意为主。但是,考生如果仔细阅读材料,就不难发现材料句与句之间有着较强的逻辑,充分体现出哲理性、思辨性。2023年新高考I卷作文题目: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上述作文材料语言文字简短、指向明确,集中在“好的故事”这一核心上。从审题上看,命题人并没有设置太大的障碍,但是“好的故事”边界太宽,考生容易在写作中泛泛而谈、浮于表面。为了避免这些问题,考生不妨运用阐释分析法,精读作文原材料,读出核心概念的内涵。具体为:(1)何为好的故事?(2)好的故事为什么能更好地沟通和表达?(3)好的故事真正一定是有力量的吗?(4)我们认为好的故事会不会是投其所好?围绕这些“审问”,考生的思维会在“好的故事”上更多地关注什么样的才是“好故事”。由此,学生不妨通过现象,由表及里地展开分析,进而明确“好故事”是一种正能量,它的力量体现在能促进个人、社会、国家、民族甚至世界的发展。传递正能量正是讲好“好故事”的意义。

其次,审问概念关系,精准立意。界定概念是写作的前提,搞清楚概念之间的关系则是深度写作的关键。高考作文注重以文化人,考查学生理性思辨的能力。在考场上,考生需要从准确的理解概念出发,辩证分析概念之间的关系。2023年新高考语文I卷作文题看似单一概念,其实暗含渐进式思维:(1)由浅入深:好故事来源于生活,融于情感;(2)由个体到整体:好故事不仅可以改变个体命运,也彰显民族形象;(3)由现象到本质:好故事的好在于“有力量”。

可见,作文不仅仅要求学生讲述“好的故事”,更重要的在于挖掘好故事背后的力量。由此,学生可以反复追问:好故事的力量体现在哪里?好故事与有力量之间有何关系?当下如何让好的故事具有力量?围绕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形成以下参考的立意:(1)“好故事”的力量;(2)砥砺前行,续写“时代好故事”;(3)聆听好故事,谱写新华章。以上立意紧紧扣住“好故事”与“力量”两个概念,具体展开,相辅相成。学生不妨这样写:

古有嫦娥奔月、大禹治水、夸父逐日、愚公移山,今有神舟飞天、蛟龙潜海、量子传信等故事。这些好的故事之所以家喻户晓,让我们热泪盈眶,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它们深深地融入到了我们的血脉之中,成为了我们精神的引领。

二、注重“慎思”,深度聚焦话题

“审辩”就是对某一问题、观念、现象进行是非、真伪、好坏、因果的判断、分析和论证。在考场作文中,考生需要在明晓写什么的基础上,注重“慎思”,促进思维从简单走向深刻,表达从片面走向全面。

首先,运用联系的思维,写出大故事“小味道”。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不是好的故事的叠加,也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深刻表达见解、引发读者共鸣。2023年新高考语文I卷作文题,考生对“故事”一词并不陌生,从小时候的神话寓言到长大后阅读的中外名著,头脑里可能积累了数不胜数的故事。如果考生只是机械单纯地重复故事,缺少核心的主题,往往作文会落为下乘。如何结合具体的故事,学会化大为小,应该是巧妙构思的重要锁钥。结合作文材料,考生不妨聚焦思维点,搭建故事与故事之间的联系,让故事的阐释更有力量。比如,考生可以回归课本,梳理出:孟子讲述齐宣王“以牛易羊”,商鞅的“强民强国之术”,郭橐驼种树“以致其性焉尔”等等故事,进而提炼出“保民而王”的治国之道。再比如,考生可以联系淄博烧烤、直播带货等现实生活,提炼出“有故事”的烟火人间。这些话题很好地将主题具体化,挖掘出了平淡生活中的“好故事”,写出了“好故事”背后的“温度”。

其次,多维度推理,析好故事的“大力量”。审辩思维能力的关键在于学会“推理论证”。优秀的考场作文需要考生围绕观点从特殊到一般的合情推理,和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推理。结合2023年新高考语文I卷“故事是有力量的”观点,考生不妨展开横纵向思考,探求原因,揭示事物的实质。具体而言,就是把事物或者现象放在时间纵轴上去考量,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过去、现在甚至将来“好故事”之所以有力量的背景,进而探究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同时,考生还可以将同一时代的故事产生的“力量”相比,进而发现好故事之所以好的原因。

三、注重“明辨”,有效支撑与反驳

“明辨”就是对现象或者问题明确地分辨,进而清楚地表达。有效明辨是非、寻找支撑点、有力反驳是考场作文走向深刻的关键。

首先,运用质疑思维,明辨问题。当下信息爆炸、价值取向多元,明辨是非、理性判断、正确认识对高中生来说尤为重要。其中,质疑思维是明辨问题的起点,是高考考场作文取得高分的关键。结合2023年新高考语文I卷“故事是有力量的”,考生不妨提出这样的质疑:

(1)好的故事是否存在认知的偏差?(2)好的故事是不是有人为的导向?(3)好的故事真的能改变我们的命运吗?(4)人类情感的表达与沟通仅仅靠的是故事吗?围绕以上质疑,考生不难发现:真正引发人与人之间情感共鸣、共振的不仅仅在于故事本身,重要的是故事背后的精神内涵和意义价值。

其次,学会包容异见,反思当下。《课标》强调:“激发学生的个体体验,写出有见解、有个性的文章。”其中,“审辩式”思维需要分清事物的主次,激发学生个体的情感,真正表达出自我。2023年新高考语文I卷作文要求为: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明确要求学生以自己的生活为背景,展开合理的联想,进行深度思考。在写作中,考生需要从自己熟悉的故事入手,巧以“力量”来挖掘个体与社会,小我与大我之间的空间,真正地落实青年的“在场”意识。比如:

讲好中国故事,你我都在场。泱泱大国,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你我将是续写中国故事的主角。东方甄选主播董宇辉讲述的一根玉米,小红书的买手董洁讲述的朴素家居生活,李子柒讲述的中国式田园烂漫,在更长更久的时间里让中国故事不断生长。乘着时代的东风,讲好中国故事,你我担当!

总之,写作是一个系统的思维过程。在考场作文中,考生当围绕指令,不断地质疑、发问、反驳、求证,真正地做到情动于中、以理服人。

作者简介:徐德雨(1971—),男,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第一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上一篇:
下一篇: 参透课标解题 领悟三个优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