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透课标解题 领悟三个优点
作者: 刘海云摘要: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作文试题质量很高,依据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聚焦时代、社会发展现实,关注人类发展根本问题。向全国考生、未来才俊征求对策,珍重每位才俊品德学识,对青年人才充满期待,又尽力满足考生期待。
关键词:高考;甲卷;作文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作文试题非常符合高考试题命题规则,令人感到似曾相识,又耳目一新,令教师想起过往的高考作文试题,令考生在考场重忆学过的知识,引领考生从容提笔,更为明确地暗示与催促考生回答时代、社会难题,表达自己的思想。凸显对能力与素质的考查,更为明显地回归教育本质。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作文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试题分析
(一)试题紧扣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最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于2013年启动修订,2020年印发颁布,经过全国各方面专家反复研究实践,寓意深刻,内涵丰富,明确规定高中教育、语文教育要把科技创造、社会文明、社会责任、自主发展、终身学习等纳入核心要素。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在前言部分指出:“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这着重强调了科技是修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重要因素,科技是包括语文教育在内的各项教育行为的重要问题、重要理念与重要导向。
课程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主要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自主发展,科学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自主发展是高中课程方案和高中教育定位的核心。
课程方案提出培养目标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培养目标与教育定位保持一致,属于教育定位的核心部分,更加明确了高中教育定位,科学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自主发展等都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是社会未来和时代发展所需人才极为重要的基本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强调:“发展思辨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强调:“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表现的能力”“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培养创新人才发挥重要作用。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探求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创新路径”“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与提升能适应社会进步新形势的需要”。可见,课程理念要求语文课程培养学生人文修养、科学创造、社会发展等相关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是不是其中三大核心素养聚焦了生活品质、科学创造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科学创造本来已经包括创造自然科学与创造人文科学。思维发展与提升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科学创造。审美鉴赏与创造有助于学生学会评价问题、自主发展、提升生活品质、创造科学与创造文明。文化传承与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社会责任感、承担社会责任感,积极处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深层关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共有18个学习任务群,至少有3个任务群与科学技术、探索解决问题的主题紧密相关。这3个任务群包括7个必修(共8学分)任务群里面的2个任务群,这2个任务群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1.5学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1学分),还有1个任务群是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1学分),属于选择性必修(6学分)任务群。3个任务群学分占比较多,且都不是选修(任选)任务群。可见,高中语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都非常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实践。
2020年起,教育部不再制定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考试命题都要以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教考衔接。师生更加需要研究领会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二)试题具有三个优点
第一个优点是鲜明的时代性、社会性。试题围绕人类、科技与时间,指出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社会生活现象,主要关注科技发展与生活品质的问题。科技发展早已成为时代主题,且科技发展所致负面问题也已成为时代难题、社会难题。科技,对教育带来深刻影响,对教育增加各种压力,教育日益恐慌,师生感受深刻。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个人生活之间关系的相关事件、新闻等一直充斥周边,比如袁隆平、钟南山、航天、三年新冠疫情、华为、中美科技竞争等。现在社会,人们普遍感受科技加速生活节奏,科技加剧了社会竞争与社会淘汰。智能语言、元宇宙又出现了,人们怀疑,科技会不会主宰人类?第二个优点是鲜明地关爱广大考生。试题起点符合学情,立足于人类、社会的基础层面、基础问题,提问人类、科技、时间的存在状态,每一位考生至少都能参与简单答题与思考。在如此基础的问题、话题或者知识层面,试题尽量避免在基础层面拉开考生之间的得分差距,避免出现一些考生无话可说,保证大部分考生获得作文的基础分数。试题努力做到,能够考查每一位考生基础写作水平。我们相信,每一位考生都能说一说科技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三个优点是鲜明地考查思辨能力。试题围绕人类、科技和时间的关系,抛砖引玉,举出了两个典型的感受,一个是好的感受,一个是坏的感受。好的感受是人更好地掌控时间,坏的感受是人成为时间的仆人。这就是科技产生的好处与坏处。试题包含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这个含义,但不能如此片面理解。试题内涵不能脱离人类、科技与时间,科技是一个变量,一直加速发展,人与时间本身相对不变。科技加速发展,人与时间的关系到底如何变化?答案可以复杂多样,主要包含三种,在好与坏之间,还有一种不好不坏的平衡关系或中庸状态。科技为什么让人与时间不再平衡?科技怎样发展才能让人与时间平衡?科技属于自然科学,属于生产力,时间节奏背后深刻隐藏着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属于社会科学,密切涉及生产关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置?人类生活应该如何处理自然科学与精神文明的关系?人类生活应该如何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写作必须在科技、时间、人类之间立意,层次分明、逻辑严谨地讲清立意并不容易。
二、试题小结
高考作文特别需要避免偏题、跑题现象。提炼关键词是把握作文试题意图的关键方法。“人”出现三次,“科技”出现两次,“时间”出现两次。围绕三个关键词,笔者拟题为“在数据中奔跑”。数据代表科技,奔跑代表时间、速度,在数据中奔跑的主体是谁?当然是人。拟题切中高考作文试题主旨,生动简约,表意深刻,概括了社会加快发展节奏的特征。
无论是语文课程标准,还是历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思辨性、发散性都是重要理念,适应社会发展,是选拔人才的需要,也是对考生的深切关怀。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试题包含主宰、被主宰或保持平衡等三种答案的辩证关系,还牵涉生产力、生产关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精神文明等隐藏话题,具有明显的思辨性、复杂的思想深度。考生需努力达到最基础要求,针对试题中提出的时代难题,鲜明确立一个观点,积极回应解答时代与社会的难题,整篇写作不能离开人类、科技与时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教育学会2021年度教育科研一般规划课题“疫情后有效发挥网络教学优势优化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202144001103B】
作者简介:刘海云(1989—),男,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高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文本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