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贾谊《过秦论》的艺术特色
作者: 刘清霞摘要:《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文的典范之作,是议论文写作教学的良好范本。探究《过秦论》艺术特色对指导学生议论文写作有重要意义。综合而言,高中生议论文写作可从四个方面着手:拟一个好标题、设计完整的结构、运用多种论证方法、综合运用修辞手法。
关键词:贾谊;《过秦论》;议论文;写作
西晋左思《咏史八首·其一》言:“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其《治安策》《过秦论》,与晁错之《贤良对策》《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远矣。”这些论述都可以说明贾谊的《过秦论》在后人心中的崇高地位。
《过秦论》与《六国论》都是议论文写作教与学的范本。议论文写作一直都是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学生写作的难题集中在拟题、结构设计、论证方法及语言表达上。拟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研究《过秦论》在拟题、结构、论证方法及语言艺术方面的独特之处,为议论文写作的教与学提供参考。
一、拟题
《过秦论》的标题虽短,却将论点准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简洁、有力、生动。标题直指文章主旨,概括全文的中心——论秦之过。通过标题,读者可知晓文章的类型、中心内容,实乃出彩之题,明亮之眼。标题是文章之眼,是吸引读者眼球的关键。高中生作文多为考场作文、应试作文。在万千试卷中,考生的作文想要脱颖而出,首先必须有一个好标题。标题的字数不宜过多,否则不仅影响阅读,还影响美观。综合来看,标题一般2~8字为佳,表述上应以生动、准确为宜。
二、结构技巧
《过秦论》全文共五段,开头段约占全文总字数的10%;结尾段约占全文总字数的20%;中间部分约占全文总字数的70%。整体结构犹如一条鱼,头尾稍有区别且篇幅都不大,中间部分占据主体地位,圆润饱满。开头点题,简洁有力。中间三段讲述了“秦之兴”“秦之盛”“秦之亡”,内容丰富,字字珠玑,堪称秦国实现大一统转而又迅速灭亡的简史。结尾部分短小精悍,言有尽而意无穷。结构之于文章,犹如身姿之于美人。若美人身段比例不协调,便大大失了美感。文章亦然。文章开头应当简洁有力,小巧精致,快速进入正题。中间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必须充实具体,其篇幅与全文整体相比较,其占比应在60%以上。结尾字数不宜过多,但也不宜过少,篇幅可比开头稍多,避免头重脚轻之感。此外,结尾与开头呼应为佳,形成完整的结构,契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倾向。
三、论证方法
贾谊在创作《过秦论》时致力于将自己观点阐述出来的同时,更追求论证艺术的呈现。作者以秦兴亡之史实借古讽今,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一)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论证方法之一。运用举例论证时应注意两点:其一,切勿将举例论证与记叙文的叙事相等同。许多学生无法区分举例论证与记叙的区别,在议论文写作中使用举例论证时大篇幅将事例的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局都写下来,导致文章冗长,结构混乱,文体模糊。记叙文中的叙事讲究完整性,叙事必须有头有尾,多数还包括细节描写及情感的表达;而议论文写作却截然相反,事件细节、完整与否并不重要,简明扼要地论证才是重点。记叙文中可以写一件事或多件有关联的事以体现主题思想;而议论文写作则应根据中心论点有的放矢,选择可以佐证论点的事例来写。贾谊选择秦国的例子,一方面是因为秦朝于他所处的西汉而言已有一定的历史沉淀;另一方面是秦国从兴到极盛时间很长,但其灭亡却仅在朝夕之间,极有震撼力。其二,选择有历史沉淀感的事例。由于高中生的经历有限,在举例时应尽量避免举自身的例子,可以选择具有一定知名度且富有历史沉淀感的典型事例,这样可以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二)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是《过秦论》中最突出的艺术特色。贾谊在《过秦论》中将多组对比交错使用,使得论证充满力量。
首先,贯穿全文的“秦之兴”与“秦之亡”的纵向对比。贾谊用三大段的篇幅将“秦之兴”徐徐道来,而后笔锋一转,仅用一小段文字书写“秦之亡”。在篇幅上形成强烈对比,引发读者思考。“秦之兴”是一段漫长的历程,“秦之亡”却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两组时间的对比使得“秦之亡”令人深思。兴则不费一兵一卒使九国之师知难而退,盛则征战四方一统中原,亡时却是一人起而大厦倾。三个时期,秦在气势上的对比一目了然。
其次,秦与九国之师的横向对比。九国之师因惧秦谋秦而盟,以割地赂秦而终。贾谊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分别从君子之贤、游士之多、谋士之丰、大将之众、领地之广、军队之强等方面竭力渲染九国联盟的强大。然而两方对峙时却是另外一番景象:“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循而不敢进。”一面是毫无战争准备、缺兵少将的秦国,一面是地大军强、兵多将广的九国联盟,最终结果却是秦人不费一兵一卒完胜九国之师。在这组对比中,本该处于劣势的秦国反而轻易取胜,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再次,陈涉与秦的横向对比。贾谊大篇幅地铺陈了“秦之兴”,“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秦自秦孝公起至秦始皇统一天下,秦之疆域、军力、人才皆达到了顶峰。“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表现了陈涉之穷困及低贱,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将强大无比的秦国推翻了,作者以这样的对比突出秦之不堪一击。“极弱者”陈涉导致了“极强者”秦亡,贾谊通过这样一组对比揭示出秦灭亡的根本原因,同时增加了“秦之兴”的艰难与“秦之亡”的迅速之间的反差感,令人唏嘘。
最后,陈涉与九国之师的间接对比。“陈涉之位……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此处包含两方面的对比:一方面是陈涉与九国之师在综合实力上的对比,包括地位、影响力、武器、战斗力、智慧等方面。得出的结论是陈涉与其相较,实不可同日而语。另一方面是陈涉与九国之师分别攻秦的结果对比。在面对同等实力的秦时,极强的九国之师失败了,可极弱的陈涉却成功了。这两方面的对比进一步加深了悬念,最终引出“秦之亡”的本质原因,引人深思。
上述几组对比层层深入,在论述中相互交织,形成了严密的论证逻辑,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及感染力。议论文写作中对比论证是很常见的,但是很多学生对这种论证方法的运用仍不够熟练。部分学生认为对比论证就是将两个对立面呈现出来论证中心论点,这种观点是狭隘的。从《过秦论》一文我们能够看出,对比可以是横向的、纵向的、间接的,甚至可以综合上述几种模式共同为论证服务。
(三)比喻论证
《过秦论》中的比喻论证不多,但很经典。“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将秦人收取西河之外广大地区的过程比喻成“拱手”,极言秦攻取之易,突出商鞅变法使秦国快速强大,为下文秦国的继续扩充及九国之师的结盟做铺垫。比喻论证可化虚为实,使论据更形象生动。秦国变强于读者而言是虚的,但是作者通过比喻,将秦国赢取战争的胜利比作“拱手”,使读者很容易就明白秦国与战败国之间的力量悬殊,增强了论证的力量。再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将天下民众对于陈涉号召的响应比喻成“云彩集结”,以“景从”极写人们对陈涉的不离不弃。云彩众多且集结快速,如影随形般的举动,贾谊以寥寥数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下人对陈涉的支持。比喻论证不求多,但求精。议论文说理论道居多,很多理论、观点枯燥乏味且虚无缥缈,非作者本人很难知其深意。比喻论证可化腐朽为神奇,化虚为实,化枯燥为生动,在议论文写作中具有重要作用。
四、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是议论文写作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过秦论》交错使用长短句,骈散结合,辅以比喻、夸张、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兼之以大量数词增强对比及夸张的效果,用大量的动词增强文章气势,体现了非同寻常的语言艺术,值得学生反复揣摩学习。
首先,《过秦论》中包含大量的夸张修辞。比如,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大大提升,但争地之战绝不可能像“拱手”一般容易。“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使得秦国的力量显得更加强大,气势锐不可当。再如,“秦有余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九国之师围攻秦国失败,割地奉秦后反遭追击。九国之师号称“百万之众”,此处言“伏尸百万”并非实数,而是虚数,属夸张,“伏尸百万”与“流血漂橹”都是为了突出秦的气势及九国之师的惨败。
其次,《过秦论》中的排比使用频繁。开篇即是一组排比,“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作者以同一短语的叠用突出秦孝公欲一统天下的野心,突出秦国的气势。“当是时也,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将各国的名士列出,从侧面烘托九国之师力量之强。排比在议论文写作中很常见,在考场作文中更是不可或缺。开头用排比可以增强文章气势,凸显文采,将读者的目光牢牢吸引;结尾用排比呼应开头也是非常巧妙的一种形式。
最后,《过秦论》以“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收尾,设问巧妙,言有尽而意无穷。
议论文因其文体性质所限,内容常以说理为主,语言上容易显得枯燥乏味。贾谊却凭借自己的语言艺术将《过秦论》写得生动自然,有理有据,骈散结合,形式优美。高中生在议论文写作时也可以借鉴贾谊的写作方式,综合使用多种修辞手法,让论据更加生动形象,让气势更加充足,让逻辑更加清晰,让情感更加充沛。
总之,《过秦论》简约而准确的标题,完整而清晰的结构,丰富而巧妙的论证,精妙而生动的修辞是令人瞩目的艺术特色。这些艺术特色的研究对于高中生议论文写作具有借鉴意义。高中生议论文写作可从四方面着手:拟一个好标题、设计完整的结构、运用多种论证方法、综合运用修辞手法。
参考文献: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鲁迅.汉文学史纲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3]方向东译注.新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
作者简介:刘清霞(1988— ),女,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主研方向为写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