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开出绚丽的花
作者: 张敏
摘要:作文能够体现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传统的作文教学忽视对学生写作思路的指导,使得很多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思维导图逐渐变成作文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将思维导图运用到作文教学中,开发出极具趣味的作文教学模式,为学生带来写作动力,促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提升。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生;作文
思维导图注重知识的衔接和拓展,能够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思维导图备受关注,教师将其融入课堂教学是势在必行的。但是,有些教师对思维导图的使用存在误区,没有发挥出思维导图的价值,给学生造成困扰,需要其在以后的工作中予以避免。新时期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转变思路,大胆创新,将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到作文教学中,开拓学生的思路,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创作,写出具有特色的作文,让学生的思维开出绚丽的花。拟从五个方面论述思维导图在作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希望给广大语文教师带来启发。
一、利用思维导图梳理作文素材
当前,农村初中生在写作时普遍存在缺乏素材的现象,总是东拼西凑,使得写出的作文难以形成体系。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要积极行动起来,深入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并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抵触情绪,使语文课堂焕发活力。教师可以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写作教学中,帮助学生梳理作文素材,逐步强化写作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思维导图具有较强的辐射性,通常以一个关键词为中心,向外分散出多个分支,从而形成一个完善的架构,为学生学习创造便利。
首先,在课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发放作文预习的思维导图,指导学生按照思维导图中的关键词搜集作文素材。然后,分门别类地抄写到笔记本上。让学生在课堂中将准备好的素材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存在差异,他们搜集到的作文素材也并不相同,教师应以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指出学生的进步,巧妙化解学生的困惑,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搜集的素材,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写作不再枯燥。比如,要写一篇主题为“ 是最美的行装”的作文,学生会搜集很多方面的素材,有的学生认为奋斗是最美的行装,所以他们会搜集关于奋斗的名言警句或者励志故事;有的学生认为思想品质是最美的行装,他们会搜集关于道德和素养方面的素材;还有的学生认为错误是最美的行装,犯的错误都会成为宝贵的经验,他们搜集的是关于改正错误或者痛改前非的素材。
最后,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建立写作素材库,将课堂教学涉及的素材、学生搜集的素材以及网络上优质的素材等汇集起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写作素材,创造良好的写作空间,使学生都能够发挥聪明才智,尽情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坚定写作信心。
二、借助思维导图指导架构行文
当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写作素材,他们还会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布局谋篇。有的学生写出的作文缺乏深度,无法满足新课改的要求。而教师可以引入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架构行文,让学生知道怎么写开头、怎么写结尾、怎么举例子,实现自由写作和高效写作。教师要改变学生套模板、抄作文的现象,根据学生的行文思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弄清作文的逻辑关系,调动写作的积极性,实现“人人有话说”。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其看问题的方式、生活阅历及生活环境都不相同。所以,在面对同一写作话题时,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想法。为了将作文写透、写清、写活,教师可以在审题立意的时候使用思维导图,减少对学生思维的干预,让学生用绘制导图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思维过程。先明确写作主题,并以写作主题作为思维导图的核心。再围绕核心向外发散,引出多个分支,明确自己要从哪几个方面写。最后再根据核心词和分支的关键词展开联想,从脑海中搜集相关的写作素材,把它们在思维导图中分层次、有条理、有逻辑地罗列出来,构建清晰的写作思路。比如,要写一篇以讲述家庭故事为主题的记叙文,表达对亲人真挚的情感,教师就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对学生进行引导,围绕“家庭故事”“亲人”“真挚情感”这几个关键词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想一想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谁,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样的事?为什么会让你感动或印象深刻?由人及事,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引导学生先画出思维导图再写作,锻炼高效的写作思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要写的事作为思维导图的核心,由此出发向外延伸出起因、经过和结果三个分支,明确写作顺序,并在每个分支中写出关键词作为写作过程中的提醒。思维导图绘制完成后,学生的写作架构就清晰地呈现出来了,文字间的真情实感也就自然地流露出来了,使整篇文章既有序又有情。
三、通过思维导图渗透写作技巧
思维导图和传统的列提纲不同,具有无限的延展性和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打破了传统提纲的束缚。教师可以抓住思维导图的这一特点,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渗透写作技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丰富作文内容,进而改善学生作文“假大空”的现状。
细节决定成败,写作中的细节处理直接影响着作文层次。词句是构成作文的基本元素,是学生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在确定了写什么、怎样写的基础上,教师还要运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遣词造句,完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写作开始之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思维导图做进一步的完善,结合分支上的关键词进行拓展思考,在旁边支系中写下可能会用到的修辞手法、写作手法,对分支细节进行修饰和完善,充实作文内容。还可以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素材库中提炼有效信息,将能想到的好词、好句、好素材记录在导图中,方便学生写作时使用,使作文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比如,在写“我喜欢的小动物”时,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来指导学生从动物的外形、动作、与人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刻画。在外形特征的分支中,指导学生再次细化,分出头、眼睛、耳朵、尾巴等分支,用比喻的手法进行分别描述;在动作特点的分支中,指导学生从睡觉、玩耍、心情变化等角度入手,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多种手法进行描写;在与人关系中可以引入生动具体的事例,并在思维导图中简要地标出写作思路及叙事的详略(如图1)。
通过这些细节指导,为学生讲授写作方法与技巧,让学生对“具体怎样写”做到心中有数,使作文写作更为流畅。
四、鼓励学生自由创作思维导图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生活的写作就好似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都缺少发现的眼睛,对生活中的人、事、物缺乏关注和思考,忽略了很多生活素材。教师要树立生活化的教育理念,要锻炼学生灵活利用思维导图的能力,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借助思维导图开展自主创作,升华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由于学生缺乏观察生活的习惯,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写生活日记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用思维导图记录下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还可以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将一些感触较深的人和事写成作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素材就会越来越多,写作能力也会越来越强。语文学习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教师还要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大自然中开展研学,充分利用农村的优质地域资源,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提倡学生用思维导图记录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见闻和感想。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借助思维导图书写自己的活动感想,或用记叙文的形式写下实践活动中发生的趣事,锻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能力,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写出富有创意和新意的优秀作文。此外,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还要意识到阅读和写作是一体的,阅读是获取写作素材和写作灵感的重要渠道。所以,教师可以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为学生推荐优质的阅读篇目,也可以让学生阅读自己喜欢的读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做阅读笔记、进行阅读分享,使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掌握阅读文本的写作脉络,收获更多的写作方法与经验,提高运用思维导图的熟练度。
总之,思维导图在提升农村作文教学水平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凸显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应树立大语文观念,抓住写作思维这一条主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进一步充实作文内容,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另外,教师还要善于应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梳理作文素材,丰富写作认知,促使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写作风格,展现思维导图的价值。
【基金项目:本文系泉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第一批)立项课题“新中考背景下思维导图在农村初中生记叙文写作序列化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 ,立项批准号为QG1451-157】
作者简介:张敏(1975— ),女,福建省晋江深沪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