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意象 领略古诗词的精彩
作者: 曹慧摘要: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收录了多篇文质兼美的古诗词。古诗词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净化学生的心灵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引导学生领略古诗词的魅力,教学时从意象入手,引导学生了解意象的含义,进而探寻古诗词的内在意蕴。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意象
意象是古诗词的基本审美元素,是客观景物经过诗人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就要对古诗词的意象进行探究与赏析。初中阶段古诗词教学的难度有所增加,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意象入手,了解其含义,进而领略古诗词的内在意蕴。
一、吟诵推敲意象,领略意象内涵
学习鉴赏古诗词需要反复吟诵才能沉浸到其意境之中,感受古诗词之美。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倡通过吟诵的方式学习古诗词,认为:“诗要反复地吟,词要低回地诵。”这便是叶先生所提倡的“美读”的精髓。笔者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吟诵是学习古诗词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吟诵推敲意象,借助意象感知意境,可帮助学生领略古诗词的意境之美。
以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在初步诵读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感知古诗词,提炼出词中的典型意象,即黄、苍、平冈、虎、雕弓、天狼等。再次诵读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重点了解这些意象的含义,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运用这些意象,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为了更好地理解意象的内涵,预习时笔者给学生补充了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体会苏轼写作时的心境,为学生展开诵读夯实了基础。在词的上阕,作者借助意象为读者勾勒了一个虽年迈但仍怀满腔报国热情的猎人形象。在诵读上阕时,应着重突出词人虽心怀壮志但报国无门的义愤之情。在词的下阕,作者通过充满阳刚之气的意象,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在诵读词的下阕时应以铿锵有力之音读出作者的豪情壮志。
在吟诵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需感知意象、品读意象、反复推敲意象和意境的关系,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准确把握古诗词的内涵。
二、运用意象思维,还原诗词画面
古人在创作诗词时,将天地聚于其中,笼万物于笔端,构筑出诗意而广袤的想象空间。对初中生而言,他们同样有着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将古诗词中的意象想象成一幅幅画面,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
例如,学习《钱塘湖春行》一诗时,作者运用了“早莺”“暖树”“乱花”“浅草”等意象,这些意象有着鲜明的色彩,画面感十足。春水初平,仿佛蕴藏着无限的活力;云角低垂,仿佛下一秒即将落雨。通过“几处早莺”和“暖树”可知,此时天气乍暖还寒,黄莺鸟虽少,也都急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而燕子刚从南方飞来,正忙着衔泥筑巢。“早莺”和“新燕”无疑暗示了春天的到来,也为早春的西湖赋予了一丝灵动之美。而诗人一路骑马穿行,对周边花草的变化更是印象深刻。此时仍是早春时分,虽然看不到百花齐放的场景,但还是能从浅草中捕捉到春天的无限生机与活力,这也为读者呈现出一幅清雅的西湖水墨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近景、远景、俯视、仰视、听觉等不同角度去想象诗人所描绘的画面。此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诗人所运用的意象,利用手中的画笔,用联想和想象的方式,勾勒出一幅绿树掩映、莺歌燕舞的江南早春图,以此来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
初中生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在教学古诗词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因为诗人运用的意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幅画面,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可以帮助其领略古诗词的意象之美。
三、利用信息技术,重现诗词意象
当前,要实现语文学科的有效教学,创新是重要的路径。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实现创新的重要载体。教师不妨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感知意象,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内涵的理解,促使其更好地领略古诗词之美。
例如,学习《天净沙·秋思》时,其短短的28个字却包含着多种意象。这些意象既展现了断肠人的真实生活场景,同时也是其内心世界的写照。这些意象以如下三种顺序排列:第一组由下及上,分别是枯藤、老树、树上栖鸦;第二组由近及远,分别是桥、桥下水、水边人家;第三组是由远即近,分别是古驿道、道上瘦马、断肠人;最后一个意象为夕阳西下,可谓整首词作的大背景,对前文所提到的意象起到统摄作用。通过对意象顺序的分析可以发现,作者的视野在不断地拓展、延伸。对于初中生而言,虽然他们可以轻松地找到这些意象,但是却很难发现这些意象的内在顺序。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诗词意象的顺序制作一个视频课件。与此同时搭配歌曲《离别》,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欣赏诗词画面,一边感受这些意象的特殊意蕴。
四、补充背景知识,促进意象理解
古诗词的创作初衷是为了表达作者自身的志向或者态度,可以看作是创作者的内心写照,古诗词中的一字一句都是作者强烈情感的具体体现。因此,想要学好古诗词,就必须做到“知人论世”。所谓“知人论世”,最初指的是学习古文的方法,即为了了解历史人物而了解其时代背景。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同样适合于古诗词鉴赏活动。尤其为了理解诗歌意象内涵,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古诗词背景入手,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古诗词所写意象的理解。
以学习曹操的《观沧海》一诗为例。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诵读这首诗,同时找出诗中的意象:碣石、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等。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对意象展开深入探究。学生会发现这些意象并不都是实景,因为“日月”“星汉”等是作者想象的虚景。但学生会有疑惑:作者为什么在实景之中融入虚景?为了释疑解惑,笔者给学生补充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此诗是曹操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所写,当时曹操北征乌桓得胜,肃清了袁氏的剩余势力。但曹操之所以去乌桓打这场仗,源于他身边的一个重要谋士——郭嘉的建议。因为袁尚和袁熙逃跑到了乌桓,曹操打算乘胜追击,但他身边很多人反对远征乌桓,郭嘉是唯一支持他的人。没想到虽然打了胜仗,但郭嘉却病重缠身,并在这一年去世。郭嘉的去世对曹操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这也解释了曹操在东临碣石之时为什么会想到那些虚无缥缈的景象。因为曹操担忧郭嘉的身体,也希望有更多像郭嘉一样的有识之士出现并辅佐他。在补充了这些背景知识后,学生对这首诗歌意象的理解更加准确,进而理解了这首诗的内涵,即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笔触,勾勒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关于意象的理解是古诗词教学的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词意象,教师要补充相关的背景资料,以加深学生对意象内涵的认识。
总之,古诗词是初中语文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认识到它的美学价值和文化意义。鉴赏古诗词应将意象作为教学的突破点,引导学生借助意象更好地理解诗词内涵,不断提升其文化修养及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