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编写意图 实现素养提升
作者: 李倩摘要:统编版教材构建了系统的语文教学“知识体系”,给一线教师阅读教学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抓手。了解教材编写特色,把握课型结构、选文变化,利用好助学资源,有利于教师充分使用教材开展教学。在教学时,强化单元要点训练意识,界定、把握不同课型价值,引导学生“1+X”开展大阅读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编写特色;教学策略;课型价值; “1+X”
统编版教材从2011年开始编写,历经四年推出新教材,到如今不断调整修订,每次语文教师拿到新教材,都大为欣喜,感觉比之前的教材好用多了。统编版教材按照新课标要求,重新构建语文教学“知识体系”,分学段细化知识能力训练要点,把知识要点拆解到各单元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达到螺旋上升的效果,逐级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研究统编版教材的编写理念及特色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也是提高教学效能最高效便捷的方式。
统编版教材使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两条线索贯穿整套教材,思路十分明晰。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笔者拟结合教材使用的个人感受,对阅读板块的编写特色及教学策略进行探究。
一、阅读板块之编写特色
(一)三位一体的课型结构
统编版教材确立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形成了一个由教到练再到课外自读的无限学习闭环。在叫法上改“讲读”为“教读”,改“略读”为“自读”,充分体现出编者对课型价值的纠正与重新定位。顾名思义,“教读”就是教师教学生阅读,借助文本,学习阅读各类文体的方法、策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积累典范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自读”则是在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利用教读课习得的阅读方法开展自读,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自我体验,学习方法的自我总结,学习能力的自我提升,是在教师指导下练习的过程;统编版教材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系,安排“名著导读”“古诗文诵读”等板块,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努力做到新课标“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的要求。
(二)守正创新的选文变化
新课标要求“教材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统编版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明确了选文的四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兼顾时代性。”在延续人教版教材基础上,经过精挑细选,选入教材的课文总数量减少,由原来的每册30篇到目前的每册24篇左右。保留了经典课文。增加了古诗文的数量,七至九年级选入125篇,占所有选篇的52.5%。增加了游记、传记、演讲等实用文体的文章,同时加入了一些高质量的新课文。从时间维度上看,统编版语文教材选文由《诗经》到当代时文,跨越3000多年,凝结了我国优秀文化精华;从文体维度上看,有民歌、诗词曲、诸子散文、两汉论文、明清小品、现代散文、议论性文章、说明性文章等,体裁、题材、风格丰富多样,体现“守正”原则的同时,兼顾时代要求,有利于拓宽学生阅读视野,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丰富实用的助学资源
统编版教材的一大亮点是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丰富的助学资源,如每个单元的单元提示,教读课文的预习导入、课后思考探究,自读课文的旁批和阅读提示,穿插在课文之后的语法补白等,这些丰富的资源应该被教师重视,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助学资源的系统性。比如,新课标要求每个学段都“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但如何有梯度地逐步落实?笔者通过梳理单元提示等助学资源发现,六年级对朗读的要求是“准确、流畅、有感情”,七年级对朗读的要求则是“注重语气、节奏和感情基调”。这并非能力要点的割裂,而是统一中有侧重,形成螺旋上升的训练效果。例如,七年级第一单元的《春》一文,在六年级反复练习准确、流畅、有感情诵读的基础上,要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的声韵之美,通过朗读和想象体会春天的画面之美。而第二单元的《秋天的怀念》则在六年级及七年级第一单元的朗读训练基础上,侧重语气、节奏的变化,注意感情基调的把握。再如,六年级要求培养学生一般的语文能力,阅读方法主要为朗读,七年级加入默读、速读、略读等,阅读策略有梳理文意、概括中心、体会作者情感、把握写作顺序、展开联想与想象、赏析精彩语句等。八九年级在六七年级学习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阅读一定文体的能力,八年级学习新闻、传记、演讲词、科普作品、游记等实用性文体,九年级学习文艺论文、戏剧、现代诗歌、议论文,交叉安排散文、小说、说明文等常见文体,阅读策略也相应有变化。
作为语文教师,除了要明确课程目标要求之外,对于统编版教材的亮点、变化、隐藏其中的语文知识体系也要烂熟于心,方能对得起编者的良苦用心。
二、阅读板块之运用策略
(一)强化意识,落实好单元训练要点
统编版教材编写体例要求教师有大单元设计理念,即以单元为一个紧密联结的整体,实现单元训练目标。以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本单元改变以往将游记分散到各个单元的情况,将四篇富有代表性又风格各异的游记组成单元,凸显了游记文体知识的学习优势,增强了本单元的人文价值。单元提示给了我们很好的教学依据:1.了解游记的文体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览路线、写景的角度和方法。2.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在单元教学目标的统摄下,我们根据文本特质,拟定单篇教学目标。比如,《壶口瀑布》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了解游记的一般知识,感受作者笔下枯水期壶口瀑布的多姿多态。2.品味文章善用动词、叠词、短句的语言特点。3.领会作者由眼前之景如何引发感想、抒发自己独特情感的。《壶口瀑布》是一篇采用传统手法写游记的佳作,是学生了解游记一般特征的典范,学习完《壶口瀑布》之后,游记的三要素“所至”“所观”“所感”学生已经比较熟悉,其他三篇课文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略讲,引导学生着重体会文本的特别之处。例如,《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文教学重点可放在文章独特写景方法和品味看似随意实则精巧的语言上。学习本单元还可以适当做横向比较,加强单元教学的内在联系,体会同一文体不同文章的特色之处,加深学生对游记文体的认识。
(二)转变理念,界定好课型教学价值
上文讲述了“教读”与“自读”课型的概念与功用,但是长期以来,一线教师受传统教学思维方式的影响,在教学理念上认识不到位,行动更不到位。教读课重单篇讲解,非置于单元教学的整体;重内容理解,轻方法习得。对于自读课文的认识就更急需转变了,受时间限制直接跳过的有,让学生自读的有,当教读课文精雕细琢的也有。这些都是对“教读”与“自读”课型教学价值认识不清的表现。教材编者朱于国老师说:“教读课文侧重教师引导下的学习,重点落实本单元的语文素养目标,可以讲得精、细、全面,旨在给例子,给方法,以期举一反三,激发学生读书的兴味;而自读课文主要让学生自己读,把教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读实践中,主要是泛读,不必面面俱到”。以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为例,选文虽然文体多样,有童话、现代诗、神话故事、中外寓言,但是都围绕一个阅读方法:快速阅读。作为本单元第一篇教读课文,《皇帝的新装》一文篇幅较长,适合练习快速阅读,应给予详细的方法指导。第一环节可以让学生通过扩大阅读视野、抓关键词句、整体阅读、学会猜读的方法练习速读,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在《皇帝的新装》中习得的方法可直接运用到自读课文《女娲造人》中。学生快速阅读,复述故事,训练的同时可以作为对第一篇课文学习效果的检验,让学生自我发现影响阅读速读的因素。自读课并不等于自学课,教师要发挥“导”的作用。可以说自读课文教学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深入解读文本,深度整合助学资源,提供具体细致的自学支架,才能达到自读课“‘承’教读,‘转’课外阅读”的桥梁作用。
(三)“1+X”,指导好学生课外阅读
教材编者的意图十分明显,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1+X”中的“1”既指一篇课文,又指一个主题单元。从一篇课文或者一个主题单元,辐射到课外阅读。许多篇目的课后练习题编有或主题、写法类似,或文体相同的文章推荐,其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阅读由课内延伸至课外。“1+X”中的“X”既指单篇文章,又指整本书,既可以是教材里推荐的名著阅读,也可以是教师自主推荐的书目。如教学《猫》这篇文章,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夏丏尊的《猫》、靳以的《猫》、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冯骥才的《珍珠鸟》、巴金的《小狗包弟》等写小动物的单篇文章,形成主题活动深入研究;教学游记单元,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写名山大川的优秀散文,如郁达夫的《西溪的晴雨》、徐迟的《黄山记》,也可以推荐同类书目,如梁衡的《名山大川感思录》、马丽华的《藏北游记》,还可以推荐内容相似的书目进行比较阅读,如余秋雨的《行者无疆》、吴雨初的《藏北十二年》。教学《蝉》一文适宜引入整本书《昆虫记》的阅读,教学《智取生辰纲》可激趣《水浒传》的整本书阅读……从课内的“1”出发,走向课外的“X”,书目集合在一起可形成序列化课外阅读体系,扩宽学生阅读视野,使课内外阅读相互渗透、融通,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3]宗海云.任务驱动下的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探究[J].语文教学之友,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