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蕴含的文化元素
作者: 周宏摘要: 《红楼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诸多文化元素有待发掘。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引导学生对《红楼梦》展开深入研读,关注细节,自主探究整部作品的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提高学生文学素养,提升其整体语文能力。
关键词:《红楼梦》;文化内在逻辑;文化元素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中的精彩片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破单篇教学的局限,引导学生展开课外拓展阅读,尝试深度品读《红楼梦》。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读懂《红楼梦》,而且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从文化内在逻辑入手,探究整部作品的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等内容。
一、关注细节,自主探索物态文化
物态文化是人们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综合,包括建筑、器皿等各种可以触及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小说中的细节描写,透过作者在环境描写时展现的独具中国特色的建筑物、家居服饰等,思考物态环境描写对凸显人物性格特点的重要作用,探究其展现的文化品位。
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绘贾府细节的部分,展开拓展阅读,看看《红楼梦》中还出现了哪些建筑物,它们分别体现出了怎样的文化品位。有的学生找出了:“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这段文字中展现了贾府建筑的恢宏气势,同时展现了贾府主人的社会地位。此外,学生在拓展阅读时还找出了《红楼梦》中其他关于建筑描写的内容,发现不同的主人公所住的环境也体现了该人物的典型特点。例如,林黛玉住的“潇湘馆”给人淡雅的感觉,自然脱俗、风姿绰约,尤其是其中所种的竹子体现了林黛玉高洁的品格。同时,竹子和“潇湘馆”的名字也沿用了娥皇女英的传说,暗合林黛玉的情怀。《红楼梦》中的细节描写精妙绝伦,从文本中能看出当时的社会生活,也能看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在阅读时要好好把握。除了建筑物以外,物态文化还包括了雕塑、碑刻等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相关的主题探究,思考其中所展现出的时代特征。
二、阅读情节,促进体会行为文化
在阅读古典小说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结合作品的情节推测人物的后续行动。在这样的推测中学生会发现古人的行事风格和现代人有一定的差别,教师可把握此契机让学生深挖下去,促使其体会文本细节中隐藏的传统文化元素。
在阅读《红楼梦》时,笔者引导学生结合作品的情节展开推测,探究作品中各人物行为的合理性。例如,分析“黛玉葬花”的举动,引导学生思考林黛玉为何会对落花投入如此深厚的感情?为何会采取“葬花”这样看似不合常理的举动?学生通过探究林黛玉的行为,感受其内心的细腻之处,透过林黛玉标新立异的行为举止,感受其内心复杂的情感。有的学生认为林黛玉葬花是一种“矫情”的表现,体现了她故作风雅的一面。但大部分学生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他们觉得林黛玉心思细腻,能够从他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中感受到自己寄人篱下的身份地位,林黛玉觉得自己如同落花一样,前途未卜,但是封建社会的行为文化又要求她不能直白地表达情感,所以她只能采用“葬花”这种方式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由此可见黛玉葬花的行为是有志趣的古代女子表现自己理想、情感的方式,体现了古代女子独有的行为文化。由于“花”作为一种无情的寄托,来时,肆意浪漫,去时,繁华褪尽,宛如林黛玉的生活,一树芳华绝代,不论是今天还是明天,黛玉的命运已定,她都无力改变。在讨论中,学生着重分析了“黛玉葬花”,分析了林黛玉行为的合理性,感受到中国古代女子含蓄表达内心情感的独特方式。与此同时,借助这一独特的行为文化,彰显了时代的特点,并将林黛玉比作是这一时代枝头上的一朵美丽的“花”,我们深感荣幸,目睹其美貌容颜,并见证其存在与消散。
三、探究人物,结合背景探究心态文化
在学生解读古典小说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其体会人物的心态变化,感受古人的精神世界。《红楼梦》一书展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教师可引导学生挖掘作品中人物的心态,进而深入挖掘《红楼梦》的主旨。
在学生完成了《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态文化。学生首先总结作品的情节,发现文本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作为线索,写了贾府的盛衰变化。其次,学生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发现作品中展现了男女悲欢的爱情故事,体现了主人公人性的觉醒,但是最终还是无法逃脱封建伦理制度的荼毒。最后,学生结合作者的生平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展开分析,发现作者曹雪芹的家也像贾府一样经历了盛衰变化,作者想要通过这部作品展现出对当时正统的封建社会制度的反抗。在结合上述内容分析后,学生发现作者写了糜烂的封建家族生活,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作者认为盛极必衰,结合四大家族的盛衰史写出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现状,作者认为封建社会必然会走向衰亡。由此学生认识到《红楼梦》一书并不只是简单的才子佳人类小说,它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体现了作者对封建制度的反思。
四、品读文本,感悟茶文化
著名符号学家迪利曾指出,万物均为某种方式的符号。充满着中国文化气息的茶具备空灵、超然的特质,具备成为符号所需的绝佳的介质。茶作为一种被延伸的媒介,在《红楼梦》中渗透至生活的诸多方面。例如,第五回中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警幻上茶,茶的名字即为“千红一窟”,此寓意世情。在贾府的日常生活中,茶也成为标记身份及交往的媒介。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贵族之家的某些重要特质。书中提及饮茶时,多以吃茶代替,仅有几处用喝茶表示,如刘姥姥进荣国府时,吃得太过油腻,于是多喝了几碗茶,还有晴雯被逐出贾府后,口渴喝茶。吃茶为当时社会环境中的习惯用语,而饮则更具备南方水乡的柔情,吃则略显北方的爽气。书中针对茶的描写多为漫不经心的叙述,对于茶的真正描写在书中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时。林黛玉为贾母的外孙女,可洞悉贵族大家内部的生活细节,林黛玉初入外祖母家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随后便在贾母处用晚饭,饭后上茶,便可彰显出此贵族大家的特殊与讲究。书中描写贾府吃茶时的规矩,并传递出重要的信息:以贾府此类的钟鸣鼎食之家,以茶漱口不仅为讲究与排场的问题,同时也暗示贾府为有钱阶级的消费符号。
文化有各种不同的分类角度,从文化的内在逻辑层次入手分类,可以分成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等各种不同的层次。《红楼梦》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教师可将其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品读中国古典小说,促使学生全面了解古代社会生活的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进而使学生更好地继承并发展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卢梦.异生神话的多重文化意蕴阐释——从《平妖传》《西游记》《红楼梦》谈起[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