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多元策略 促进文本解读
作者: 戴凤刚摘要:语文的精彩,就在于一段故事可以为我们描画人生百态,勾勒出人的喜怒哀乐,展现出大千世界的精彩。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引导学生感受语文的无限精彩,教师应运用多元策略促进文本解读。结合教学实践,深入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品读文本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本解读;多元策略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是实现高效教学的关键。文本解读有多种方法,不同的方法会带来不同的效果。想要让学生领略语文世界的精彩,教师首先要运用有效的方法将学生带到语文的“大门”前,而这座“门”便是文本解读。只有让学生推开这扇“门”,才能饱览风景,感悟意境。
一、还原课文背景,夯实解读基础
现实生活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不论是流派甚多的先秦诸子作品,还是精彩纷呈的现代文学著作;不论是思想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品,还是浪漫崇高的古希腊神话故事……这些文学形式如此独特,发源于特定的历史土壤中。这些流芳百世的艺术作品体现了其各自所属年代的风貌。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所收录的文本不仅题材广泛、丰富,且贯穿古今中外,想要深入理解这些文本的内涵,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归文本之源,即帮助学生探析并理解文章创作的背景,这样才能夯实文本解读的基础。
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长沙》一词时,教师可采取如下导入方式:“同学们,升入高中,大家都经历了一个星期的军训,想必你们对军训期间经历的艰苦训练还印象深刻。”学生大多会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接着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大家想一想,同革命先烈为了中华民族作出的种种牺牲相比,你们军训期间吃的苦,还能算作苦?”然后教师再为学生概括讲述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曾经历的几大战役,并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或者视频。通过图片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教师讲述中提到的那个战火连天的年代。随后进一步指明当时革命一触即发,工农运动达到高潮,毛泽东来到湖南长沙,面对艰苦的革命斗争形势,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长沙》,以此来抒发心中的志向。从而在理性和情感两个方面感染学生,帮助其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情感。
在高中阶段,学生解读文本有时会遇到障碍,如果直接讲解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为了提升解读文本的效率,教师可为学生补充文本创作的背景知识,降低文本的理解难度。
二、立足文本语言,回归语文本真
文学作品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情感、展现生活百态的。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语文和其他学科不同,语文就是以语言文字为核心,这些书画同体的汉字无不承载着作者对人生与世界的感悟。”由此可见,作者将自身的生活经验、情感领悟和思考体会全部融合在自己的作品中,渗透在一字一句中。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展开探讨,引导学生穿行在文字的丛林中,感受微妙语言所蕴藏的深刻内涵。
例如,在赏析《荷塘月色》一文时,笔者给学生设计了学习任务,让学生先通读文本,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同时简单阐述理由,在课堂上分享给其他同学。学生在这个环节表现得积极主动,能很快完成任务。文中精彩的语句有很多,有的学生喜欢第三自然段中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原因是这一段将荷花的各种美态描摹得细致入微,读了仿佛身临其境,亲眼看到了那一池的荷花;有的学生喜欢“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原因是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极为巧妙,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唯美的氛围,再加上其中的“泻”字,描绘出月光的灵动之美;有的学生则对“微风过处……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深有体会,理由是作者通过听觉和嗅觉描绘出当时的所见所闻,使人产生强烈的视听感受。
案例中,教师首先要求学生通读课文,找出文章的精彩词句加以赏析,学生通过自身已有的语文基础对课文进行品读,教师再引导学生探索文本深处,理解其深刻内涵,从而实现良好的文本解读效果。
三、捕捉文本细节,分析课文内涵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多篇小说。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时间所限,教师往往将教学重心放在小说的关键性问题上,忽略了对小说细节的品读。研读小说,不仅需要品读人物形象、感受环境描写、分析语言特征,而且需要对小说的细节加以关注。通过赏析细节,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优秀的作品是如何产生的,又可以帮助学生体会细读文本的妙处。
例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围绕课文中的三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品读。首先,在这篇小说开头,作者用细致的笔墨描写了陆虞侯等人的言谈举止。教师可引导学生细读这一段,并用一个词概括读后的印象,学生很快回答出“鬼鬼祟祟”四个字。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要凸显的是什么?”学生通过联系下文内容,认为这段话是在暗示陆虞侯等人在密谋一些不可告人的勾当,而且和林冲有关。正因有了这样的细节描写,才会有后文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奋起反抗的故事。其次,这篇小说多次描绘到风雪,比如“正是严冬天气……卷下一天大雪来”“那雪正下得紧”“仰面看那草屋时……动摇得很”,教师可让学生思考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反复品读以后,学生认为环境描写多是为了烘托人物性格或是营造一种特殊的氛围。小说数次提到风雪,一方面暗示了林冲所处的环境极为险恶,一方面暗示了林冲和高俅、陆虞侯等人不可调和的矛盾。最后,小说提到林冲杀差拨和富安,用的是花枪,为什么杀陆谦用的是尖刀?教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林冲这样做的用意。在品读原文深入思考后,学生认为林冲对陆谦是恨入骨髓的,原本二人是好友,但是陆谦为了功名利禄背叛了林冲,甚至屡次置林冲于死地,这是林冲不能容忍的,所以才会用尖刀杀死陆谦;而差拨和富安与林冲本无直接的利害关系,所以才用花枪。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肯定学生的思路,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思考:林冲杀了陆谦不仅意味着报仇雪恨,而且意味着林冲与过去的人生彻底割裂,为林冲反上梁山埋下伏笔。
细节描写对展现人物个性、促进情节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是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很少引导学生从细节处品读文本。事实上,通过品读这些细节描写,才能帮助学生将文本读深、读细,从而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
四、根据表现形式,深入解读文本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为了实现高效的文本解读目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表现形式,对文本展开进一步的解读,这样学生才能发现课文中的核心内容,才知道该如何品读文本。由于文本的表现形式不同,学生想要读出文本的真谛,还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比如,在解读散文时,需要着重品读其中的语言;在解读小说时,需要着重分析人物的个性和情节的发展;在解读诗歌时,需要对诗人表达的情感及思想加以体会。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文本形式解读文本。
例如,在学习《再别康桥》时,可知这是一首现代诗,诗人徐志摩是在第三次从欧洲归国的途中创作了此诗,康桥可为人生的转折点。徐志摩回到英国后,那些熟悉的面孔也都离开了,只有康桥如故,这样物是人非的对比,让徐志摩心生所感,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学习这首诗歌时,教师可将文本解读的重点放在诗人表达的情感上,让学生思考《再别康桥》究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并通过补充徐志摩在英国的一些留学经历,让学生总结诗歌中蕴藏的情感体会,帮助学生感受诗人徐志摩对康桥的依恋和惜别之情。通过引导,再加上对诗歌的反复品读,学生对诗人的情感有了深刻的领悟。
不同的文本形式意味着存在不同的解读重点和方式,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整,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达到理想的阅读效果。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让学生感受文本的深刻内涵,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教师需要优化解读文本的手法与技巧,同时将这种手法与技巧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懂得用巧妙的方式读透文本,这样才能实现高效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硕.文艺学视阈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1).
[2]兰素芹.如何构建“素养本位”语文课堂[J].江西教育,2021(15).
[3]宗海云. 任务驱动下的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J].语文教学之友,2022(1).
作者简介:戴凤刚(1986— ),男,安徽省安庆市宿松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