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文本留白 让语文课堂“熠熠生辉”

作者: 吴潇逸

摘要:留白艺术源自中国古代道家思想,并对中国的绘画、文学等艺术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留白”就是对这种艺术的借鉴和移植。通过运用文本中的“留白”,可以加强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领悟,让语文课堂熠熠生辉。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本留白;教学策略

“留白”是国画常用的一种构图技巧,创作者会特意留下一部分空间,使其与原本的笔墨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激发观者对虚和实的思考。当留白艺术融入初中语文教学,可以增添课堂的诗意和韵味,让学生产生回味之感。因此,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同时从不同的文本体裁入手,对留白艺术的运用展开进一步的分析探讨。

一、发掘文本留白,把握小说主题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小说是一种很常见的文本体裁。小说借助生动精彩的故事情节、复杂多元的人物形象、细致入微的环境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世间百态。对大多数初中生而言,小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当教师讲授小说这类文本时,为了帮助学生读懂小说,明确小说的主题,理解作者的创作初衷,教师可对文本中的“留白”进行深入发掘。具体而言,在教学小说时,教师可从小说的语言、情节、细节描写入手,发掘其中的“留白”,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加深学生对小说作品的领悟和感受。

例如,在讲授《孔乙己》一文时,要注意到这篇小说中的细节描写非常精彩,同时也隐藏了很多“留白”现象。比如,作者在文中提到孔乙己的服饰时写到“穿的虽然是长衫……也没有洗。”围绕这一处留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通过作者对孔乙己服饰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呢?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很多有趣的观点。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孔乙己的衣服长期不洗不补,而且又脏又破,说明孔乙己处于非常穷困的状态;有的学生认为既然孔乙己只有这一件长衫,又不肯将其洗干净,说明他是一个不修边幅、很邋遢的人。孔乙己坚持穿着这件长衫,说明他执着于自己读书人的身份。作者通过对服饰的细节描写,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孔乙己既好面子又懒惰穷困的人物特征。再比如,小说一共描绘了孔乙己的两次出场。孔乙己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出场情形截然不同。在小说最后部分,当孔乙己因为偷书被丁举人打折了腿以后,他不得不“用手走来”“用手爬去”。作者并没有继续描绘孔乙己爬出咸亨酒店的情景,只是在最后提到:“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此处便是一个充满悬念的留白。学生会忍不住好奇:孔乙己究竟是怎么死的?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对孔乙己的结局展开想象,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主题以及人物特性。

小说这类体裁的文本,不同的读法会带来不同的效果。通过发掘文本中的留白现象,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主题、人物的特性,加深学生对小说内涵的理解和感悟。

二、探寻文本留白,体会精准表达

散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常涉及的一种体裁。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散文多为现代散文,它们不仅出自名家之手,而且具有极强的审美价值。散文虽然形式各异,其共性就是“散”。当然,这种“散”并不意味着文章写成了流水账,“形散神聚”是散文最显著的特征。“形散”主要指散文不受空间以及时间的局限,可以取材广泛;“神聚”主要指散文的中心突出,并且有清晰的文章线索。在教学散文这类体裁的文本时,教师需要发掘文章中的留白现象,让学生关注并体会文本的语言表达以及作者情感的抒发。

例如,在《散步》一文的最后一部分,作者写出了这样的文字:“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段话乍看之下,仿佛和前文没什么必然联系,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呢?这便是一处精彩的留白。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处“留白”背后的深刻内涵,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前文中的相关细节,试着结合这些细节进行思考。通过再次阅读,学生发现作者在第2段提到母亲的身体不好,不愿意外出,是在儿子的劝说之下,母亲才愿意出来走走。另外,第4自然段描绘了南方初春的田野风光:“这一切使人想起了一样东西——生命。”通过这些细节可知,作者由大自然中万事万物的生命联想到了母亲的生命,而生命都是短暂的,是有尽头的,这进一步彰显了生命的价值。而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每个人都应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更应履行自己的生命职责。

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非常值得学生深入发掘和思索。在教学散文的过程中,教师应主动探寻字里行间的留白现象,并让学生围绕这些留白展开思考与探索,进而感受作者的心声。

三、关注文本留白,感受诗文意境

除了小说和散文以外,诗文同样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诗文包括唐诗、宋词、元曲以及古代小品文等内容,是一种以简洁凝练为核心特征的文学形式。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当教师讲授诗文这类文本时,往往侧重于将其进行细致分析。这种分析容易削减诗文的韵味,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大打折扣。而留白艺术的运用就显得极为关键。学生通过想象发现诗文中的留白现象,进而感受诗文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例如,在讲授《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教师可以从“闲”字入手,对文本展开深入探寻。在课文中,“闲”字虽然只出现了一回,但是从文章的内容来看,却是处处写“闲”。诗人被贬黄州担任团练副使,这是一个闲差事;夜色漫漫、月色宜人,诗人欣然前往,与自己的友人张怀民一同赏月。正因作者和朋友均属“闲人”,才能有这番闲散自在的心境。从表面来看,“闲人”是一种自嘲的说法,但是从实际来看,作者很喜欢这样的角色定位,也为自己的行为自豪。因为课文中的“闲人”,指的并不是游手好闲之人,而是有着高雅情趣以及追求的人。苏东坡和友人都欣赏生活中的美景,感受生活之美,他们都属于这种清贵闲人。但是站在另一方面,“闲人”一词也展现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凉心境。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诗文的内涵。

在学习诗文这类特殊的文学体裁时,教师应结合文本中的留白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理解诗文字里行间蕴藏的深厚情感。如果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为学生补充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阅读收获。

四、关注戏剧教学,探索文本留白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除了小说、散文、诗文以外,戏剧同样是非常重要的文学样式。在某种意义上说,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可以在台上进行演绎和呈现。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戏剧作品多为节选,而且数量有限。在教学戏剧这类文本时,教师既不能将戏剧小说化,也不能将戏剧教学表演化。教师应对戏剧文本进行深入剖析,并从动作、语言以及情感等角度引导学生,让学生对戏剧中的留白现象产生思考和领悟,这样才能提高戏剧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天下第一楼》一文时,教师可将教学重点放在“从戏剧冲突的角度感知作品”这个层面上,让学生对文本的情节以及人物关系展开深入探究。通过深入阅读,学生会发现这出戏剧主要围绕着唐茂昌、王子西、罗大头、卢孟实四个人物展开,其核心的冲突点也集中在上述四人身上。在梳理情节以后,教师让学生思考:这出戏剧的冲突点是如何产生的?学生在阅读后表示,这部戏剧的冲突主要围绕“福聚德”展开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文章的留白进行发掘,并发散学生的思维。比如,罗大头自认烤鸭技术一流,于是撂挑子不干离开铺子,他的身上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课文是节选部分,并未交代罗大头后面的人生境遇,因此教师不妨从此点切入,让学生从这个人物的经历入手,对其结局加以想象。通过对文本留白的发掘,可以加强学生对戏剧的理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戏剧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占比不多,但同样需要引起师生的关注。在学习戏剧时,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戏剧的语言特征,还需要利用戏剧中的留白现象积极培养并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

综上所述,留白艺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是极其关键的。通过巧用文本留白,既可以提升语文课堂的韵味,还可以加强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郁玲.巧妙运用“留白”艺术升华初中语文教学[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0(2).

[2]刘艳.留白:深度语文课堂“指南针”[J].文理导航(上旬),2021(6).

作者简介:吴潇逸(1992— ),女,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