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思维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生成的策略

作者: 刘桂英

摘要:“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两大核心素养。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以文本为载体,组织一定的语言活动,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规律,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从情境任务创设、言语活动开展、言语思维生成等方面,探讨言语思维在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言语思维;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言语思维”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提升思维能力的基础,而“思维发展与提升”则是训练和优化语言的“处理器”。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视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或者只是重视单一文本的语言品味,忽视文本的拓展与迁移。这些无疑会使“言语”和“思维”脱节。因此,笔者拟从“言语思维”整体出发,结合“飞扬的诗情”单元教学,从注重情境、活动、表达三方面阐述具体策略。

一、创设积极的言语思维情境

“情境”是2017年版新课标中多次提到的概念,也是开展“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等语文学习的关键因子。创设真实有效的情境有助于促进学生开展语言实践,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首先,重视单元学习主题,创设学习大情境,开启阅读“言语思维”。“言语”和“思维”是难以分割、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中职教材编写以单元主题为载体,以学习活动为主线,从横纵两个方向训练学生的“言语思维”。基于此,教师需要注重大单元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单元阅读的整体思维。比如,中职语文教材第一册“飞扬的诗情”单元选取了七首现代诗歌,意在激发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教师在执教该单元时需要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创设大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具体为:

学校的文学社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举办了“激情飞扬,我的青春”主题创作活动。文学社的马同学刚刚学习完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的毛泽东、食指等人创作的诗歌,于是他想以现代诗歌的方式表达对伟大领袖毛泽东的赞美,同时表达自己对青春的看法和内心的情感。请你帮助马同学完成这首诗歌的创作。

在阅读教学之前,教师应全面阅读教材的文本,理清文本的前后关系,创设符合大单元言语思维训练的情境,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其次,注重单篇文本情境的创设,彰显出言语思维的个性。在大单元学习的基础上,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单篇文本内容,创设与学科认知情境相融合的言语思维活动情境。比如,“飞扬的诗情”单元精选了《沁园春·长沙》《再别康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四篇诗作,教师应要求学生精读文本,学习现代诗歌创作的特点,体会中外诗人对生命的感悟。教师需注重单篇文本创作的时代背景、文本语言特点、情感内涵意蕴等内容的讲授,有效设置个性化的言语思维情境,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和情趣。比如,学习《沁园春·长沙》一词时,笔者创设了以下情境:

为了积极推动地方文化建设,湖南省长沙市将橘子洲作为文化宣传点。假如你作为宣传员要为橘子洲做一张推介的明信片,你将如何设计?请结合《沁园春·长沙》的上阕,从明信片的画面选取、构图元素、构图角度选择图景,给拍摄部提供拍摄的参考。同时为其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推介词。

这种情境设置结合学生的认知,巧妙地将文本阅读鉴赏引入进来,锻炼了学生的言语思维能力。学生的阅读从粗略的感知上升到审美鉴赏,真正地实现了说、读、思三者的融合。

二、开展渐进的言语思维活动

在阅读中,教师应设计具体的语言训练内容,组织明确的训练活动,从而让言语思维发展和提升真正落在实处。在这其中,教师需要注意以语言品味为根本,遵循言语思维渐进式生成的规律,环环相扣地开展言语思维活动。

从“言语提炼”到“言语表达”,形成渐进式思维。阅读是一个从“会读”到“读懂”再到“读厚”的思维过程。学生需要从文本整体内容着手,抓住一段话、一个句子、一个词进行提炼,形成自己的个性体验。同时,教师需要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概括、分析、比较、归纳,最终要求学生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言语表达。比如,学习《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依据文本的语言特点,开展“诗歌畅读”“诗歌研读”“诗歌比读”等活动,深入研习诗歌的特点,体悟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在设置整体的言语思维活动的基础上,教师需要有效地细化活动,帮助学生读通、读懂文本。比如,在“诗歌畅读”这一活动中,教师可以设置以下具体学习活动:

(1)畅读诗歌。开展班级“诗歌朗读挑战赛”,请为之设计诗歌朗诵活动方案。

(2)你读我听。反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自主选定一位倾听者,对自己的朗读进行点评。

(3)图文并茂。反复朗读文本,为其配图、配乐,以视频的形式上传到班级群。

(4)鉴赏朗读。从诗歌语言表达、章法、情感等角度对文本进行鉴赏,并且配上动画进行美文鉴赏评析。

其次,从“言语表达”走向“言语迁移”,形成深度思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言语的提炼、整合、表达中逐步走向拓展、迁移、运用,进而让学生的思维从模糊到具体、从感性走向理性。比如,在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时,教师需让学生学会运用“意象”这一角度探讨诗歌意趣。学生可利用喜马拉雅APP进行朗读,借助拍照共享的媒介,最终将诗歌中的意象转化为一个核心词“幸福”。同时,笔者进行诗歌意象知识的拓展,引入意境、情感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使学生体悟诗歌语言表达形式的特殊性。学生可以围绕核心词展开想象,感知文本的画面美、意境美、情感美,实现多项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生成深度的言语思维测评

新课标明确提出:“注重真实的语用环境,有效设置言语思维测评的任务,真正提升语言综合素养。”有效的测评是检验阅读的手段,也是真正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关键。

注重言语思维的读写测评。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有效的读写测评任务可以使阅读走向更深、更远的地方。特别对于经典的文本,教师需要注重设置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的读写任务,从而让经典的价值得以最大化的开发。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一篇经典的外国散文诗,余映潮老师在讲解的时候,设置了以下“写一写”的任务:(1)选择诗歌中的任意一句当作讲演的标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段100字以内的微型演讲稿;(2)结合普希金的生活经历,对诗歌中任意一句进行2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两个读写任务有效地将学生对诗歌语言的理解内化为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实现了学有宽度、思有深度。

在大单元阅读教学中,教师还需结合单元主题,整合文本信息,设置多样化的言语思维测评任务。比如,以“飞扬的诗情”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可要求学生完成以下阅读测评任务:

(1)学校将组织“飞扬青春”主题活动日,结合本单元学习内容,为其制作活动展牌。要求:呈现人物形象,命好展牌名称。

(2)为活动写一句宣传语,要求体现诗人或者伟人的精神品质。

(3)给活动的展厅撰写前言,要求结合本单元作品风格、人物精神等进行解说。

总之,紧扣作品的语言文字,有效组织语言活动,逐层地训练学生的言语思维是语文教学的归宿,也是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孜孜不倦的追求。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张秋玲.言语思维: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兼与王学东、张彬福、刘光成商榷[J].中学语文教学,2016(4).

[3]谢水庭. 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多样化阅读实践研究[J].语文教学之友,2022(2).

作者简介:刘桂英(1979— ),女,江苏省赣榆中等专业学校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职语文教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