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古诗词教学效果的策略
作者: 王芳摘要:随着新高考和新教材的改革推进,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不论在思想上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改从教育理念上展现出全新的教学追求。基于此,通过探索提高古诗词教学效果的策略,以期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
关键词:新课改;古诗词;融合性课堂;群文教学
新课标指出,语文学科的教学应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课程内容应当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高中阶段语文学科古诗词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与价值。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普及,教育工作者对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古诗词的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教师可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提升古诗词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理解古诗词的难度较现代文高,并且古诗词具有较强的结构化特点,学生对其有畏惧心理。而高中阶段正处于备战高考的关键时期,学生面临着繁重的学习任务,不愿对古诗词进行深入学习。因此,提升古诗词的教学效率势在必行。拟结合教学实例来探索行之有效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巧用信息技术,打造融合性的古诗文课堂
新课标强调:“应当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应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自觉意识,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以及身边的各种资源和机会……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基于此,教师若想提升古诗词的教学效果,就应充分使用信息技术来优化古诗词教学。
在以往的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往往是插花式地呈现在课堂中。比如,引用一段视频,插入一段动画,对文字的理解以视听化形式呈现等等。但是这些形式对教学推进起不到有效的作用,课堂活跃只是一个热闹的外壳,学生能力也得不到提升。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应当有机融合进教学进程中,用在课堂突破难点的关键环节中,应起到“催化剂”“助力器”的作用。
笔者尝试鼓励学生在预习中寻找疑问,发现问题,再在课堂上调动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获得“顿悟感”,打破理解障碍,引导学生理解诗词要义。比如,学生对《短歌行》中的“契阔谈讌”一句感到困惑,教材把“契阔”解释为“聚散,久别重逢”,整句解释为“久别重逢,欢饮畅谈”。学生提出疑问:“既然曹操求贤若渴,怎么会只与旧朋友欢饮畅谈?他不应当是新友故交,只要是人才都欢迎吗?”
笔者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分组探讨,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创设“知人论世”和“语法结构”两方面的学习任务来探究其原因,完成学习任务,并利用多媒体进行成果展示。“诗词背景组”的学生查阅资料,结合《求贤令》和《史记》等相关记载,认为曹操自比周公,在人才的接纳和任用上,是不会有亲疏之分与贵贱之别的。在课堂上通过视频和PPT课件呈现了文献原貌,对诗词的背景知识做了深度拓展,使学生对曹操的气度与壮志有了更深的感受。“语法结构”组的学生运用互联网查找资料,认为若将“契阔”理解为偏用“契”字的偏义复词,整句应理解为“与情意投合的贤士聚在一起谈心宴饮”,这与曹操急求人才的心态不符。曹操不会只跟情投意合的贤士(“契”义)宴饮畅谈,而不与过去同自己关系疏远的贤士(“阔”义)宴饮畅谈。“契”和“阔”应当是并列结构。在对诗句的理解上,与“知人论世”组的学生达成共识。此时再呈现鲍国安老师在《三国演义》中横槊赋诗的表演片段,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以理解一句话为突破口,充分调动信息技术手段的教学模式,可以促使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在资料的搜集整理中探究学习,提取有用信息,推断释疑,让学生更能充分理解古诗词中的内容,并深层次地去探索文中的内涵,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诗词教学的有机融合。
二、分析多文本差异性,使用群文阅读法开展古诗词教学
与传统的单篇文本教学相比,基于学习任务群的专题学习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构建。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之下,群文教学的模式更被肯定。将多文本对比学习,形成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分析比对古诗词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进而掌握要义。
在群文比对的过程中,除了可以将同类型的古诗词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还可以将同背景的古诗词进行对比,通过这种方式来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掌握,从诗心、诗韵、诗艺等多维度进行课程整合以切实提升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效率。
例如,笔者在执教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时,引入她的另一首诗词《一剪梅·花自飘零》来让学生们对这两首诗词进行对比,在深入分析这两首诗词的过程中探索作者创作时的思想感情。学生在阅读理解后会发现,这两首诗词所创作的场景是截然不同的,作者的心境有很大区别。《声声慢·寻寻觅觅》是作者在经历过国仇家恨后书写独身一人的孤独与悲伤之情,而《一剪梅·花自飘零》则是作者写给自己即将远行的心爱之人的。此为诗心比对,由此,“知人论世”的品诗手法在学生心里就扎了根。
在“诗艺”对比上,以《氓》与《孔雀东南飞》的比较阅读为例。笔者引导学生从表现手法和人物形象两方面入手,搜集资料,思考比对。学生不仅能找到比兴、铺陈等手法,还探讨了叙事诗中线索设定的诸多可能性,更能比对这两篇作品中悲剧女性形象的异同,在“立德树人”的旗帜下探讨爱情的真谛和人生的选择等宏观命题。
在这种不同作品对比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古诗词的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感情都有更深的理解,当教师把课堂主动权交到学生手里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选择文本,补充背景资料,做好方向的指引,适时点拨。群文阅读教学中可以更好地完成以上任务,体现了这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优越性,能有效提升新课程背景下古诗词的教学效果。
三、匡正单篇教学的旧模式,创提纲挈领式古诗文教学
单篇教学在群文教学大行其道的背景之下,仍然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但是,旧式的单篇教学思维应当被匡正。以《氓》为例,传统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培养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古代诗歌鉴赏能力。
3.掌握《诗经》中常见的比兴的手法。
4.正确评价诗中的主人公,理解悲剧产生的原因,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恋观。
这种课程模式的突出特征就是紧扣本篇课文文本,没有加深和拓展;注重技能培养,没有预设学生的学习基础和预习基础;限定对文本的单一理解,没有展开交流和专题讨论;没有结合任务群和单元学习目标,以提升学生的独立研读文本、积累阅读经验等能力。
回看课文,所在单元对应的任务群2“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除了要求重视诵读、学习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更要求多角度、多层面地组织主题学习单元,既要精读也要略读,组织学生围绕所读作品勤查资料,在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展开交流和专题讨论,就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审视,表达自己的看法。对标矫正后,重新设置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独立预习,总结文言现象,理解文意。
2.以朱熹对本诗的评价“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也”为抓手,分析女主人公人物形象和感情变化。
3.对比鲍鹏山对女主人公“诗经中最美的女子”的评价,交流探讨,把握历史和现代的观念下人们对人物的不同理解。
4.对比阅读《上山采蘼芜》,理解悲剧原因,树立正确婚恋观。
又如《登岳阳楼》的单篇教学,教师可抓住唐庚关于“杜诗虽小而大”的评价去引导学生寻找诗中的小大之辩。在思想感情、意象境界、个体与家国、内容与选材等方方面面给学生以整体的诗意指引。再以《读杜心解》的“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收束课程。
基础性的知识积淀预设在课前,再引入对文本的不同评价以引导学生对之进行个性化解读,这种引入须是提纲挈领式的,对疑难点进行突破。这种教学策略,匡正了旧思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要求下,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应该不断完善自身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在未来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应该不断的提升高中生的古诗词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去深层次的了解古诗词所蕴含的深意,同时加强高中生的文学素养,能够从发现美的视角中去看待古诗词,学习古诗词。教师应该调整教学思路,与时俱进,保障学生的学习发展,让知识成为学校课堂的完整体系。
参考文献:
[1]石玉霞.关于新课改背景下提高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J].高考,2020(11).
[2]温燕.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效果刍议[J].考试周刊,2020(8).
【基金课题:本文系2022年福建省新罗区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基于新教材的古诗文融合性整体教学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立项编号为XL1452022073】
作者简介:王芳(1983— ), 女 ,福建省龙岩市高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