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X”双课时多维教学
作者: 苏娟 谢称发《匆匆》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它以哀婉的笔调抒写了一个旧时代文人,面对“逃走如飞”的匆匆时光而产生的惋惜与无奈。散文紧紧围绕“匆匆”二字,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通过作者对日子一去不复返的感慨,给读者“珍惜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做有意义的事情”的启示。文章结构精巧、层次分明、转承自然,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但缺乏深度。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深入感受作者在声声叩问中的言外之意——对生命的慎重思考,对过往的悉心整理,对未来的憧憬规划。这是作者在追寻生命价值时做出的严肃思考,是作者对生活执着追求时叩响的最强音。
学习本课,我们可以运用“1+X”主题式教学,将课外多篇感时惜时的文章语段“X”与课文“1”组成一组结构化的文章,以大大提升“1”这篇课文的阅读质量及教学效果,让学生“阅”得更深,“阅”得更厚,“阅”得更广,“阅”得更“悦”。
教学目标:
1.学习挪移、蒸融、徘徊等词语,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谈时光,感受时光匆匆,构建“匆匆”意象。
3.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积累语言并尝试表达。
4.体会作者对时间的逝去的无奈、惋惜和不甘虚度此生的情感。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一、镜头切换,建“匆匆”初模
师:同学们,正式上课前,跟着我一起去看一组特殊的时光镜头。
【镜头一】
一位老人,伫立岸边,落日西斜,残阳如血,镜头拉近,河水奔腾不息。良久,老人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去的时间如流水,白天黑夜不停息)
师:这位老人,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
【镜头二】
一位五十岁的农夫忙完田间农事,望着南山下的落日余晖,看着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不禁感慨: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师:这位农夫,是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诗人陶渊明。
【镜头三】
夜已深,天上的月亮被云儿遮住,屋里的油灯一闪一闪,似乎也要昏昏欲睡。
灯前并不聪慧的少年手捧着书,把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躲在屋檐下的盗贼已经等待多时,终于忍无可忍,扬长而去。多年后,这位总是在夜深时分把书读了一遍又一遍的少年已至中年,他在家书中这样教诲亲友: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可以补天,可以填海,可以移山,但过去的时间是再也追不回来的)
师:这位并不聪慧的读书人,是晚清名臣曾国藩。
师:三个时代,三位名家,写下了这些话。谁看出来了这些话有什么特点?
生:与时间有关。
生:都在感叹时间一去不复返。
师:你们对时间有着怎样的感受?注视秒针转动一圈,说说你对这一分钟时间的感受。(课件出示钟表)
生:这一分钟,在不经意间就流逝了,再也回不来了。
生:这一分钟,就这样过去了,太可惜了。
师:镜头再次跟随时间向后推移,现代学者朱自清(出示朱自清简介),在他24岁时就对时间流逝满腹感慨,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匆匆》
(师板书课题并提醒:注意写“匆”字的时候别因匆匆忙忙而忘写中间这个长点)
(生齐读课题)
【设计点评】感叹时光匆匆的文字自古有之。此环节以历史长河为轴线,呈现同一主题——时间一去不复返,让学生与时代、名家对话,潜心涵泳名句中的意境与哲思,进而建构“匆匆”初印象。
二、词串整合,立“匆匆”支架
师:匆匆是什么意思?
生:时间过得很快。
师:结合你刚刚对时间的感受,猜猜朱自清写《匆匆》是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
生(自由猜想):无奈、惋惜、不甘……
师:你们猜得对吗?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去文中寻找答案。能体现朱自清情感的句子或词语,可以做上记号,写写批注。
(生自由读课文,初步体会文中情感)
师:现在,你们知道朱自清写《匆匆》的情感了吗?
生:对时光匆匆的惋惜。
生:对时光匆匆的无奈。
生:对时光匆匆的遗憾与痛苦。
生:写时间流逝飞快、一去不复返,进而勉励自己珍惜时间。
师(顺势提问):你们从哪里感受到的?
(师引导学生聚焦句子,聚焦词语)
师:你们能从一句话,甚至一个词,走进朱自清的心里,真了不起!
师:那些能让你读出情感的词语,老师也做了整理,请看。
(生齐读)
(出示词串一:逃走 溜去 挪移 吹散 蒸融 一去不复返
出示词串二:空虚 徘徊 头涔涔 泪潸潸 茫茫然 掩面叹息)
师:你们读得很清楚、很准确,但老师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我想这样读。
(师示范读第一组词)
师:有没有发现老师是怎么读的?
生:语速慢,有感情。
师:读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生:读出了对时光匆匆的无奈、惋惜、痛苦。
师:同学们,词语是有温度的,你们能像我一样,读出词语背后的情感吗?
(生尝试读)
师(评价):我感觉你们已经走进了朱自清的内心,你们已经沉浸在《匆匆》之中了。
(师生共读词串整合语段,再次感受朱自清的情感)
师生:逃走的时光,令人空虚;溜走的岁月,让人徘徊;当时间被挪移,被吹散,被蒸融,留给朱自清的,只有头涔涔、泪潸潸、茫茫然,当朱自清认识到时间一去不复返时,他也只能掩面叹息!
师:这就是朱自清所写,这就是朱自清所感!
【设计点评】课堂开始,学生便在涵泳与体验中初步理解“匆匆”。此处,学生在倾听古人、倾听自己、倾听作者中,听到了他人、自己、作者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无限感慨,在体验、猜想、验证中领悟文章情感。词串的出示与整合,是对学生阅读体验的提炼,是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是对读出词语“温度”的引导,更是将情感无声渗入,一举多得!
三、细读慢品,构“匆匆”意象
【品读第二自然段】
师:这叹息中,饱含了朱自清对时光匆匆的惋惜与无奈。毕竟,在无声无息中,他已经溜走了多少日子?请大家一起看。
(师出示课件: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师:“八千多日子”看起来是个庞大的数字,但如果把它放进时光的大海里,它仅仅就是——
生:针尖上的一滴水!
师:这针尖上的一滴水有多大,用一个词形容它!
生:渺小、微不足道、沧海一粟……
师: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换个词,怎么说?
生:无声无息、无影无踪、悄无声息。
师:朱自清想着,这八千多日子就这样无声无息、无影无踪、悄无声息地消失了,他紧张吗?他悔恨吗?所以他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师:请带着这份紧张和这份悔恨,再读读这段话。
【品读第三自然段】
师:那这八千多日子到底是怎样悄无声息地流逝的?你们能从文中哪个语段感受到时间的悄然流逝?
(师顺势出示: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师:作者提到了哪几个时候,来告诉我们时间无时无刻不在溜走。
(生汇报)
师:它时而飞去,时而溜走,时而闪过,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师:朱自清先生曾想遮挽住它,能行吗?
生:不行。
师:你什么时候想过挽留住时间?
(生结合生活,畅所欲言)
师:但是留住了吗?
生:没有。
师:当你想挽留时间却怎么也留不住的时候是什么感受?
生:无奈、留恋、伤心、失望……
师:这种无奈、留恋、伤心、失望的心情,该怎么读?来听听著名艺术家孙道临先生的朗诵,听听他是怎么读的。
生:孙道临先生读得很有感情。
生:孙道临先生读得时轻时重,时急时缓。
师:谁能试着这样读?
(师指名读)
师:日子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流逝。朱自清先生觉得八千多日子都是在洗手、吃饭、睡觉、叹息中溜走。你聪明的,也有四千多日子从手中溜走,这些日子是怎样溜走的呢?请拿起笔,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上几句你的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的。
(出示:
__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___过去;
__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___过去;
_______时,便从________过去)
师(展示学生的小练笔,顺势提问):当你们写下这些文字时,你们在思考些什么?
(生交流,带着此时的思考声情并茂地读句子)
【设计点评】课文即范文,在语句优美、文理严谨的典型文字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仿写契机。教师不急于机械训练,而是基于文本内容,创设交流情境,让学生在“聊天”中“搜寻”生活素材,让写作来源生活、映照生活。
四、学法小结,置“匆匆”疑问
师:短短一节课,我们追随着朱自清的文字,猜想“匆匆”背后的情感,品读朱自清对时光飞逝发出的无尽感慨,学着朱自清的文笔,记录时光匆匆。我想,你们一定从朱自清的心声中听到了自己的心声。其实,每一篇经典的文章,我们都可以按这样的方法去学习、品味。
(板书:猜、品、学)
师:我想,八千多日子之后,朱自清不愿再放纵!往后余生,朱自清会怎么做?他做了什么?做到了吗?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匆匆》。
(师板书:做?)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
一、对话追问,品“匆匆”意蕴
师:同学们,课间我们休息了十分钟,没有继续上课,但时间是否因此停住了脚步呢?
生:没有。
师:是的,岁月匆匆,时不我待。八千多日子匆匆流逝,这引发了朱自清先生对时间的思考。所以他不断地追问——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匆匆》全文有十一处问句,不断追问,只问不答,但似乎每个人心中都会有答案。一起来看:
(师出示: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