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在小古文教学中的价值、路径与策略

作者: 陈泉堂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在小古文教学中的价值、路径与策略  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思维能力作为学生应具备的语文核心素养之一,且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中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这与“思维能力”核心素养内涵相契合。基于此,笔者结合“新课标”相关要求,以小古文教学为例,探析“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价值、目标建构和实施路径。

一、价值定位﹕厘清思维能力发展的逻辑对应关系

1.思维发展与语言发展的关系

要厘清思维发展与语言发展的关系,首先要对思维与语言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学界一般有以下四种观点:思维等同于语言、语言决定思维、语言对思维产生影响以及思维决定语言。虽然四种观点对思维和语言的价值定位不同,但它们都认为语言与思维是相互依存、互相影响、共同促进的。同理,思维发展与语言发展的关系也是如此,两者相互促进,这也是语文教育的共识。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这也充分说明在语文教学中,思维发展与语言发展同等重要。

2.思维能力与“新课标”的关系

人的思维发展一般会经历以感知为基础的直觉思维、以表象为基础的形象思维和以概念为内核的抽象思维三个阶段。传统的语文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对逻辑思维的培养重视不够。为解决这一思维能力培养的积弊,“新课标”明确要求“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并提出“培养语言直觉,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等具体培养目标。

3.思维能力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关系

“新课标”在六大学习任务群中设有“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充分体现了对思维能力培养的高度关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要求学生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鼓励学生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旨在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二、目标重构﹕遵循思维能力发展的目标设计维度

根据“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要求,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从“阅读、探究、表达”三个角度,对照“逻辑思维”培养目标中“方法、能力、习惯、精神”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1.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语言文字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辨力”,就必须让思维能力的培养做到“具体化、可视化和具象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探究活动中梳理出理性的、有逻辑的、精准的思维方法,让思维培养的目标具体化、思维展现的过程可视化、思维迁移的流程具象化。小古文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启蒙材料。在小古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其富有哲思的内容、简明有趣的语言和敏捷灵动的思维,引导学生在领略语言之美的同时,了解古人的思维方法和做人做事的智慧,同时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辩证思考,以发展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2.行:提升思辨性读写能力

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涵盖两个方面的学习内容,一是思辨性阅读,二是思辨性表达。前者重在引导学生梳理、分析人物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路径;后者以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为依托,鼓励学生有证据、有逻辑、有条理、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如《两小儿辩日》是一篇极具思辨色彩的寓言故事,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探究与表达的过程中锤炼思维,在读与写、思与辨的过程中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这一课的教学可分为三步:第一步,关注辩题。辩论的焦点是“太阳何时离我们近,何时离我们远”。第二步,理性思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假言推理将说理过程串联,分析推理思路。第三步,启迪明辨。教师可以借助层层追问、换位思考和合理续编等途径,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事物的异同,在比较中深化认知,获得个性化的解读与感悟。

3.探﹕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好奇心是滋生求知欲的温床,而求知欲又是引发探究欲的前提。“新课标”针对不同学段的学习内容及学情,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出了相应要求。教学时,教师要结合学段要求和具体教学目标,设置思辨性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乐于探索、勤学好问的习惯。如教学小古文《守株待兔》时,教师可以借助课文标题设置探究性问题:标题中的“株”是什么?谁守株待兔?为什么要守株待兔?由此激发学生质疑与探究的兴趣。

4.证﹕培养实证的理性精神

“形成理性思维,培养理性精神”是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目标。这一目标包含三个方面的培养要求:一是以事实为基础的思考,二是以证据为前提的推理,三是以真理为方向的探寻。简而言之,理性思维就是一种建立在证据和逻辑基础上的思维方式;而理性精神是一种勇于追求真理的信念,是基于实事求是、独立思考、质疑批判等思维品质生成的。让学生在阅读与表达中学会复杂思考与理性判断,正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目标所在。如小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的“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既是王戎的智慧推断,更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的点睛之笔。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支持观点的证据,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理解“人、事、理”的关系,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整体提升。

三、任务解析﹕构建思辨读写活动的实践探究路径

学习任务群是一种学习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教学小古文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组织、呈现教学内容。如教学三篇哲理小古文《自相矛盾》《书戴嵩画牛》《两小儿辩日》时,笔者设定了“品古人智慧,解思辨密码”这一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设计了四项学习任务,旨在立足整体,于连贯性情境中进行具体教学,以分步达成“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目标。

1.读中学:对比阅读,探究发现

三篇哲理小古文《自相矛盾》《书戴嵩画牛》《两小儿辩日》分别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和六年级下册的课文。笔者本着“以旧带新、内引外联”的原则,围绕“品古人智慧,解思辨密码”这一任务主题,按照“读一读材料,梳理内容”“画一画导图,明晰结构”“比一比观点,寻找共性”这一教学思路(见表1),先引导学生回顾《自相矛盾》和《书戴嵩画牛》的故事内容,圈画出作者要表达的观点,再引导学生围绕观点,借助流程图概括出作者佐证观点的事例,最后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两小儿辩日》,用同样的方法梳理两小儿的观点、概括他们佐证观点的事例,深入探究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笔者以“我学古人来辩斗”为情境,通过同学互辩、师生智辩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习“用事例说明观点”“抓住对方漏洞反驳观点”等方法,再现文中人物的思辨过程,让思维能力的提升可视化。

2.辩中思:质疑问难,实践推断

小古文教学,既要探究“言”之美,也要深究“理”之趣。言意相融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激活的过程。以小古文《书戴嵩画牛》教学为例,为有效凸显“实践探究论智慧”这一教学核心,笔者设置了“质疑观点找辩题”“聚焦观点找论据”和“搜集资料找事例”三项学习任务。首先,笔者引导学生找出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并要求学生分析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联系生活及文本资料做出初步判断;其次,笔者巧妙利用文言文原文“无句读”这一特点,让学生尝试针对主要观点句“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断句,并生成“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及“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正反两方辩题;最后,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及日常生活,为所持观点寻找合理的论据,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三项任务,目标明晰、层层递进,在质疑问难和实践探究中,引导学生分析论据和观点之间的联系,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境中用:真实问题,情境表达

《自相矛盾》《书戴嵩画牛》《两小儿辩日》三篇小古文的创作背景虽不同,但均借助生活中的事与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逻辑严密、表述清晰,非常适合作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内容。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选择辩题、亮明观点、寻找论据、引用事例”这些辩论必要环节有了较清晰的了解,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辩论情境中,让学生在活学活用的过程中回顾论证方法、明确辩论观点、丰富论证依据、梳理整合材料、寻找对方漏洞。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边学边用,学用互促,能有效提升高阶思维能力。

4.论中评:全程嵌入,迁移运用

通过三篇小古文的学习,学生能明确:辩论就是观点对立的双方就同一问题进行争论,以说服或驳倒对方为目的的言语活动。如何在这一基础上,让思辨性学习更高效,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呢?笔者认为,全程性的评价至关重要。“着眼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是语文学习评价的核心理念,“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评价要聚焦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聚焦“方法、能力、习惯和精神”四大维度。整组内容学习之初,教师可以创设“争当智慧辩手”活动,师生在三篇小古文共学的过程中,围绕“观点鲜明、有理有据、有礼有节、能言善辩”四个方面,共同制定并完善“最佳辩手”的评价标准(见表2)。同时,教师应搭建问题式、导图式或表格式学习支架,以清晰、真实地展示学生内隐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的反馈与反思。

思辨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也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具体要求。教师要合理设计“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使学生在阅读与表达的实践活动中提升思维品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

本文系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 “5G支撑下的写作学习任务群设计与实践”(立项编号:2022/LX/02/038/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江西省特级教师,姑苏教育紧缺人才,苏州市学科基地导师,苏州市学科评审专家库成员,苏州工业园区骨干共同体主持人,曾获“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在《教学与管理》《小学语文》《小学语文教学》等刊物发表论文几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