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扎根文本助理解,渗透育人悟精神
作者: 李金凤 潘雁
【设计理念】
《军神》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以“责任”为主题,围绕“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这一语文要素编排了《古诗三首》《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和《清贫》四篇课文。《军神》一文表现出刘伯承意志如钢的英雄气概,意在让学生感受革命先辈的崇高品质。笔者以单元语文要素为抓手,通过深入文本挖掘革命元素、结合生活创设情境、借助信息手段整合资源、补充革命文化背景资料等方式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促进革命文化教育与语文课程的相融互通。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沃克医生是怎么发现刘伯承是军人的,以及称他为“军神”的原因。
2.能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刘伯承军神的形象。
3.能联系生活说出新时代的英雄。
【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军神》第一课时的内容,顺势导入情境:将课文《军神》拍成一部微电影。
学习任务一:完成微电影介绍卡
师:请小导演们自由阅读,填写微电影介绍卡。
(课件出示:微电影介绍卡)
[剧本名称 地点 主角 主角身份 故事梗概 ]
(生填写微电影介绍卡后交流所填内容)
生:剧本名称是《军神》,地点是德国人开的诊所,主角是刘伯承和沃克,刘伯承的身份是一名军人,沃克的身份是一名医生。故事说的是刘伯承眼睛受伤后去诊所治疗,拒绝使用麻醉剂进行手术,手术后,沃克医生称他为军神。
师:非常好,有没有不同意见或者要补充的?
生:我有补充,沃克医生不是一名普通的医生,他曾经是一名军医。
师:你觉得这个身份很重要吗?为什么?
生:很重要。因为沃克医生曾经是军医,所以他能辨认出刘伯承军人的身份。
师:对,你的补充很重要。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我要补充,刘伯承的军人身份不是一开始就被知道的,一开始沃克医生以为他是一名普通的病人,后来检查伤势时发现他伤势严重,却仍然从容镇定,才判断他是军人的。
师:你很会分析细节,从文中读出了人物身份的变化——从病人到军人。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我要补充,刘伯承还有第三重身份,手术之后,沃克医生称他是军神。
师:那你说说,军人和军神有什么不同?
生:军人是统称,而军神是军人中意志力最强的那一类人。
师:是的,说得很到位。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一环节中,笔者创设了“完成微电影介绍卡”的情境,让学生以导演的身份有条理地概括课文内容,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通读课文后,笔者以交流微电影介绍卡的方式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通过交流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学习任务二:选取微电影拍摄镜头
师:如果根据课文拍摄微电影《军神》,你们最想突出什么?
生:最想突出刘伯承作为军神的坚毅品质。
师:为了突出刘伯承军神的形象,你们会选取哪些特写镜头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圈画关键语句,完成学习单。
(课件出示如下学习单)
[学习单 镜头一 镜头二 镜头三 ]
(生完成学习单后,全班交流)
师:大家说一说,哪些镜头最能体现军神的形象?为什么?
(1)镜头一
生:我会选取手术前刘伯承被沃克医生识破军人身份的部分,这一部分让我感受到刘伯承的沉着冷静。
(课件出示:病人微微一笑,说:“沃克医生,你说我是军人,我就是军人吧。”)
师:什么词语让你们感受到他的沉着冷静?
生:微微一笑。
师:“微微一笑”是对刘伯承的什么描写?为什么这里最能体现?
生:“微微一笑”是对刘伯承的神态描写,此时,刘伯承的身份被识破了,可他只是微微一笑,说明他一点都不慌乱,体现了他的沉着冷静。
师:是的,在战争年代,去外国人开的诊所就诊,如果被发现是军人,会怎么样?
生:很可能医生会不给他治病。
生:很可能会害死他。
生:很可能泄露身份,被敌人盯上。
师:所以,刘伯承最开始隐瞒了自己军人的身份,没想到却被医生一眼识破。如果你是刘伯承,你会怎么样?
生:会很担心。
生:会很害怕。
生:会很恐惧。
师:是啊,此时的刘伯承却是“微微一笑”,根据这一反应,你们想用什么词语形容他?
生:沉着冷静。
生:临危不乱。
师:所以,他有超乎常人的冷静,难怪被称为“军神”!你们真会学习,人的神态与人的内心是关联的,通过不同的神态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物的内心变化。
(2)镜头二
生:我会选取手术前刘伯承拒绝使用麻药的部分,这是对刘伯承的语言描写。按理说,麻醉后进行手术能减轻疼痛,但他却为了保持清醒,为了革命事业拒绝施行麻醉,我感受到了刘伯承一心为国的精神。
(课件出示句子: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师:是的,在疼痛和生命面前,他想的不是自己,而是革命事业。还有补充的吗?
生:我也选了这一处,但最吸引我的是“平静”这个词,因为拒绝麻醉就意味着手术过程中刘伯承会非常疼,我觉得这个决定是很需要勇气的,但是刘伯承却非常平静,说明他内心很坚定。
师:是啊,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正是因为时刻把祖国装在心中,他才会表现得如此的“平静”。这就是语言描写的魅力,我们通过对刘伯承说话的语气及内容进行分析,感受到了刘伯承军神的形象。
(3)镜头三
生:我想拍手术的镜头,我从“紧紧抓住、青筋暴起、抓破”等词语中,感受到刘伯承承受着剧痛却一声不吭。如此疼痛的手术,刘伯承竟然坚持了下来,说明他的意志力顽强。
(课件出示句子: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师:你关注到了动作描写,刘伯承承受剧痛却一声不吭,拥有超人的忍耐力!关于手术的部分,还有谁要补充?
生:当无麻醉状态的手术结束后,刘伯承不仅经受住了,还数出了刀数。
师:居然还能准确数出刀数,你抓住了细节描写,很细致。生活中你们有过手指划伤、膝盖磕伤的经历吗?是种什么感受?
生:我会疼得想哭。
生:我会大叫。
生:我可能会一直哭一直哭,因为这种痛是一下子缓解不了的,会持续下去。
师:可是刘伯承挨了多少刀?
生:72刀。
师:这是我们常人无法想象的痛。痛在皮肉上,痛在每一根神经里。是什么力量让他在无麻醉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一声不吭呢?他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生:他想的是“我是军人,我不能退缩”。
生:他想的是“忍耐忍耐再忍耐,坚持坚持再坚持,我一定不能放弃”。
生:他想的是“战争需要我,人民需要我,一定要坚持下去”。
师:此时,你们觉得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病人吗?
生:不是。
师:此时,你们觉得他是一个普通的军人吗?
生:不是。
师:在你们心中,他是什么样的?
生:他是一位真正的军神!
师:让我们一起发自内心地称赞这位让人肃然起敬的军神——
(生读句子: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师:同学们,大家通过拍摄语言、动作、神态等多角度的镜头走近了刘伯承,感受到他伟大的军神形象。
(4)思辨:是否修改剧本
师:其实还有像刘伯承这样“能忍受常人所不能忍”的故事,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则这样的故事。请同学们阅读这一故事片段,找出描写关羽刮骨时和刮骨后反应的词句。
(课件出示故事片段:关羽攻打樊城时,右臂被毒箭射伤,疼痛难忍。此时,华佗前来为其疗伤,检查后发现,毒已渗入骨头,需要进行刮骨治疗,于是征得关羽同意后,进行了手术。为了减少疼痛,关羽饮了许多的酒。在手术过程中,华佗割开了关羽的皮肉,用刀刮骨以除毒素。而此刻关羽则饮酒吃肉、谈笑下棋,无痛苦之色。华佗刮去骨上的毒,敷上疮药,进行了缝合,手术后关羽自觉右臂伸缩自如,很是畅快)
师:描写关羽刮骨时和刮骨后反应的词句有哪些?
生:饮酒吃肉、谈笑下棋,无痛苦之色,右臂伸缩自如,很是畅快。
师:这些词句给你们怎样的感觉?
生:感觉整个手术很轻松,似乎一点都不痛。
师:还记得描写刘伯承手术时的词语吗?
生:描写刘伯承手术时的词语有“汗珠滚滚、紧紧抓住、青筋暴起、汗如雨下、脸色苍白、勉励一笑”等。
师:这些词语给你们怎样的感觉?
生:感觉手术过程很痛,但是他一直坚持忍耐,很煎熬的感觉。
师:同样是伤势严重的手术,两段文字描写的人物反应却不一样,如果可以修改剧本,你们想把对刘伯承的描写改成关羽那样的吗?请小组讨论。
(生小组讨论、交流)
生:我们小组不想改,因为从这段描写中,感觉不到关羽的疼痛,太夸张了,不现实。
生:我们小组也不想改,因为刘伯承是人,他是能感受到疼痛的。他用坚强的意志忍受疼痛,我觉得如此坚强的意志力才更能突出军神的形象。
师:我也同意你们的说法,刘伯承是凡人之躯,就是因为他有超乎常人的钢铁意志,才被称为军神。
【设计意图】本环节延续了微电影的情境,让学生为拍摄微电影《军神》选取特写镜头,紧扣单元语文要素“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旨在让学生通过品读文字感悟刘伯承的军神形象。同时,为了避免英雄形象被过度“神”化,笔者引导学生对比阅读了补充片段,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到文字的力量,进一步体会刘伯承的意志如钢。
学习任务四:绘制心理波动线
师:刘伯承本就带着重伤来到诊所,直至72刀割完,他的疼痛值一直是增长的,我们可以据此绘制一条刘伯承的伤口疼痛线。
(师绘制伤口疼痛线)
师:我们再来看看刘伯承的表现,刚才大家提取了四个关键词(微微一笑、平静地说、脸色苍白、勉力一笑)。你们能根据这四个词绘制一条刘伯承的心理波动线吗?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绘制。
(生绘制刘伯承的心理波动线)
生:通过这四个词,我感受到刘伯承的内心很平静,所以心理波动线基本是水平的直线。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通过把文字信息转化成线条,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伤口越来越疼痛,但是刘伯承内心很平静。
生:不管多么疼痛,刘伯承始终不被影响。
生:虽然身体很疼痛,但刘伯承内心仍然很坚定,不动摇。
师:你们想用什么词来形容他?
生:军神。
师:再大声、坚定地说一遍。
生:军神!
师:主角除了刘伯承还有沃克医生,请阅读全文,圈画体现沃克医生心理的词语。
生:我找到了“冷冷地、惊疑、柔和、生气、愣住、惊呆了、慈祥、肃然起敬”。
师:请你写到黑板上,其他同学还有要补充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