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转换入手,激发想象力

作者: 王丽霞

从转换入手,激发想象力  0

想象,指对大脑中的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和改造,从而形成新的形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能力。想象力的开发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把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确定为四大核心素养,而想象力是思维能力的核心。因此,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挖掘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是语文课程的重点。

“孩童要有天性,生活要有诗心。”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真切体会到“儿童是天生的诗人”,让学生通过写诗的方式更亲近语文、了解语文,是语文习作教学的新探索。

一、维度转换的想象

维度,又称为维数,是数学中独立参数的数目。在物理学和哲学领域内,指独立的时空坐标的数目。不同维度,定义不同。零维指一个无限小的点,没有长度。一维是一条无限长的线,只有长度。二维是一个平面,由长度和宽度(或部分曲线)组成。三维是由长、宽、高三个维度组成的空间,我们人类就生活在三维空间中。而在想象的世界里,维度是可以转换的。维度转换的想象,就是通过一定的连接,拓展想象的空间。维度转换的想象包括同一维度转换、维度逐级转换、维度跳级转换等。如《帽子》这首小诗。

帽子

风,

把云吹到了山顶;

山,

拥有了一顶新帽子。

在这首小诗里,云是三维的,具有长度、宽度、高(厚)度。帽子也是三维的,具有长度、宽度、高度。把“山顶的云”想象成“新帽子”,这就是同一维度层面上的想象转换。想象新奇、有趣,言下之意,戴了新帽子的山也有了生命,成为鲜活的人了。这一维度转换的想象方式,有助于启迪学生思维,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

二、三态转换的想象

自然界的物体,一般存在固态、液态、气态这三种形态。三态转换的想象就是通过想象让一种形态的物体呈现出另一种形态的属性和特征。在诗歌创作中,让学生掌握物体的三态转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老》这首小诗。

在这世界上,

水,最容易老了。

轻轻一吹,

就多了好多皱纹。

在这首诗中,把液态的水想象成固态的皱纹,是因为水的波纹与脸上的皱纹纹理相似。“老”这个有些沉重的话题,瞬间就变得诙谐生动了,原来“水”比人还更容易老,只要被风轻轻一吹就有“皱纹”了。

三、感觉转换的想象

感觉转换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转换,也包括虚与实之间的转换。实指的是对眼前、现实的描写,虚是对回忆、想象的描写。所谓虚实转换的想象,是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给抽象的事物以颜色、形状等属性,使“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呈现出可以被读者感知的状态。

如果教师直接问学生,知识是什么?学生可能支支吾吾说不出来,但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

师:如果知识有颜色,你们觉得它会是什么颜色呢?

生:蓝色。我们常说知识的海洋,知识大概是蓝色的。

师:如果知识有形态,它会是什么样的?

生:插上知识的翅膀,它可能就是一个可爱的小天使,长着一双神奇的翅膀。

师:那知识会发出什么声音呢?

生:每个知识点都不一样,就好像一个个独立的音符,那众多的音符连在一起就是一首首美妙的歌曲。

师:如果知识有味道,你们觉得什么味道比较合适?

生:我最喜欢百香果的味道,知识和它一样,有着清甜的果香。

师:如果知识能触摸,你们觉得它会带给大家什么感觉?

生:如果你不认真,它就溜走了,像抓泥鳅,身上滑滑的,哈哈!

师:请大家把刚才的回答连起来说一说。

生:知识是一个可爱的小天使/穿着蓝色的风衣/长着一双神奇的翅膀/散发出百香果般的清甜气味/如果你摇一摇/它会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你可要抓牢它哟/手一松/它就像泥鳅一样滑走了。

像这样,把学生的口述分行处理,就是一首不错的小诗了。

四、人景转换的想象

人景转换的想象,指在对景物的想象中,加入少量的人物活动。这样的想象,使人入景中,既可以使景物描写不板滞,又能体现人物的特点。如下面这首学生创作的《吊兰》。

吊兰

一晃一晃的,

就像风中的摇篮。

我感觉,

吊兰里装着一个宝宝,

记录着生活的点点滴滴。

它把我丢的玩具,

看过的书籍,

都藏在了里面。

什么时候,

这个摇篮装满了我的时光。

这首诗歌围绕“吊兰”来写,诗人不仅将吊兰比作风中的“摇篮”,更是由“摇篮”联想到“宝宝”,最后升华,回到“我的时光”。整首诗很好地体现了人入景中、人景转换的手法,让读者感受到吊兰与诗人亲密的关系,像朋友,又像亲人。

从转换入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可行,也可为。从转换入手,让学生大胆合理地想象,不仅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也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丰县子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