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生命活出课堂的样子
作者: 曾建洪
“教师的使命,在课堂。教师的生命,也在课堂。”对此,李政涛教授笃信不疑,他以其特有的教育情怀和生命视角,将课堂与生命相关联。他既走进课堂,又走出课堂,走进生命深处,将自己对课堂与生命的体悟及实践成果,用各种“金丝”“银丝”汇聚于其最新力作《活在课堂里》,他在传递、分享心中真正的课堂的同时,不忘激励广大教师用生命活出课堂的样子。
有“我”的课堂
课堂,属于学生,也属于教师,属于每一个独一无二的“我”、生命在场的“我”。用生命活出有“我”的课堂的样子,除了要读懂课标、教材,也要读懂学生,更要读懂自己。
从读懂学生开始。课堂设计、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是读懂学生。读懂学生,前提在读,既读“见”学生,又读“进”学生,还要读“出”学生(读出学生的兴趣与爱好、特长与缺点,读出学生的已有与未有、挑战与机遇,读出学生的发展与需要)。李政涛教授认为,最重要的,还在于读出关联(课堂与学生的关联),如读出本堂课与学生、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具体关联。此外,还要读出学生年龄特点与发展需要的关联、学生与生活的关联、学生的当下与未来的关联等。找准了这些关联点,才能真正找准育人价值及育人点。读懂学生,关键是“懂”,懂得爱学生,教师要主动去学习、研究爱。要读懂学生,教师就要树牢学生立场意识,找准关联点,当好爱学生的学习者、研究者、“总设计师”。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可能性,将学生可能性的开发与促进学生整体发展关联起来加以研究,以进一步调整教育教学对策,实现每一个“我”的生命成长。
读懂教师自己。每一堂课,都是独一无二的,里面有“我”的故事,有“我”的呼吸与心跳,有“我”的课堂之疑与惑,有“我”的成长之痛与喜,有“我”的思想与情怀,也有“我”的理想与追求。“我”的样子,就是课堂的样子;课堂的样子,也是“我”的样子,读懂了课堂,能更好地读懂教师自己;读懂了教师自己,也能更好地读懂课堂。李政涛教授上课时总是充满激情,坚持“我的课堂,我设计”“我的风格,我设计”,他从来不重复自己的课堂,也不复制别人的课堂。即使是同一内容,他也坚持不用相同的方法教第二遍,以保证课堂中我的生成感、再生感。即便是做报告,他也坚持在即兴中创作,一般情况下,他做报告不用PPT,而是习惯边讲边打字,把电脑屏幕当成黑板,逐字逐句地呈现他的想法和做法,保持课堂教学的“即兴感”,让课堂中的“即兴感”火花四射。他习惯用文字把流逝的课堂凝固下来,进而挖掘和展示它,并以自我对话的方式进行自我反思与追问。
有“味”的课堂
课堂,也有生命,也需要传承与创新。将课堂放进“我”的生命里,将“我”的生命放进课堂里,将生命放进生命里,“课堂味道愈加浓厚的同时,生命的内蕴也愈加丰厚”,成全的是生命,收获的是生长。
有生长味的课堂。真正美好的课堂,是具有生长的力量、生长的味道的。打造有生长味的美好课堂,是每一个有生命自觉的“我”的使命和责任。李政涛教授认为,有生命自觉之人,至少具有“明自我”“明他人”“明环境”三大特征。首先,要有“明自我”的生命自觉。做好中国教师,须知晓并读懂“中国课”,上出“中国课”、上好“中国课”,让课堂充满中国味。尤其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中国教师,要学会珍视与呵护课堂传统,“学会融会贯通”“再造属于自己的课堂新传统”,更需要每一个“我”坚定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创造出有传统味的“中国课”。其次,要有“明他人”的生命自觉。作为社会职业人的“我这个教师”,应有“教学设计,首先是育人价值的设计”的自觉,“找到育人价值挖掘、开发的多元角度、对象或载体”,“聚焦自身在学科育人价值深度开发与挖掘中的难点”,学会育人价值设计、爱学生的同时,更要爱人及人,做敬畏生命、爱他人的示范,并教会学生敬畏生命、爱他人。再次,要有“明环境”的生命自觉。文明需要交流,课堂也不例外,“中国课”与“西方课”应各美其美、交流互鉴。课堂也要兼容与融合,兼容传统与现代,融入科技元素、现代元素,融合线上与线下,“把数字化变成教育化,走出并走好数字化的课堂之路”。重新定义课堂,让课堂充满科学味、时代味,走向未来。教师要做好学生立场下的课堂情境设计、课堂环境设计,要用好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优质资源,尤其是依托本校、本土、生活资源,构建起校本化、乡土化、生活化的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社会大课堂中上好“行走的思政课”,让课堂更接地气,让课堂散发出浓浓的校本味、乡土味、生活味。
有生长味的“我”。活出有生长味的课堂,离不开有生长味的“我”。李政涛教授认为,课堂之美,美在读书,活出有生长味的“我”,必先从读书开始。教师“不要放弃对读书的信仰”,既“进入书本”,让“我”更具书香味、更智慧,又“回到自我”,读自我,进而改变和提升自我,为自己的心灵美容,更为自己的课堂美容,自我重生,活出有生长味的“我”的样子、有生长味的课堂的样子。教师,当以研究的姿态成长,活出有生长味的“我”的样子。教师要研究并明确“我”的角色定位,“学会与课堂亲密”“带着敬畏感面对课堂”等,做好迎接课堂的准备;要研究新学生,尤其要关注数字化时代学生的新需要、新问题和新素养;要研究“我”的标杆,明确“什么才是好课”“什么才是好老师”,带着标杆,进入课堂,把每一次上课的过程,都变成向着标杆奔跑的过程;研究教育理论与课堂的关联,开阔“我”的视野;研究“我”的教学现场、同行的教学现场、教研活动现场、培训讲座现场等,“为现场学习,在现场中学习,回到现场学习”,不断提高现场学习力;要研究作业等,如从“课例研究”到“‘作例’研究”,重构作业,进行结构性改革,提高作业设计能力与作业实施质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寻教学改革与教师发展的新路径,实现师生的双向成长。
有趣的课堂
理想的课堂,是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课堂。学生乐学的课,定是激趣的课;乐教的教师,定是有趣的教师。活出课堂的样子,活出幸福的模样,激趣的课和有趣的我必不可少。
激趣的课。尊重学生的天性,珍视他们的好奇心,是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前提。为此,教师要有“对传统课堂弊端的敏感与警醒”,要关注、调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志趣、情趣、兴趣,努力营造有生活体验、开放下移的激“趣”课堂,练好教师的基本功。李政涛教授认为,“中国课”来自中国国情,教师要用好真情境、真问题、真探究,注重育人价值的深度挖掘、开发,让学生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这样的“中国课”,往往更能培养学生的真思维,让学生有真收获,让学生在真实的课堂中逐渐树立远大理想,把小我融入大我,去反哺家乡、回报社会、报效祖国。“在儿童和学生走向理性化的过程中,情感始终伴随着甚至主导着他们的成长”,教师要“着重研究学生的情感世界”,既要上出能激发、满足学生情感需要的课,又要上好引导并提升学生情感层次的课,这样激趣的课,才能促使学生的情感变得更丰富,才能助推学生将情感与理性结合,逐步走向理性指导下的情感。
有趣的“我”。唯有幸福的教师,才能上出幸福的课。首先,唯有教师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活得幸福有趣,才有可能唤醒学生。教师要有“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的志趣。爱上生活、爱上课堂,是上好有趣的课的首要条件。对此,李政涛教授认为,爱上课堂,往往要从学会对课堂承担责任开始,责任感越强烈,亲密感就越强烈。我们选择成为一名教师、选择了课堂,就选择了责任、选择了亲密,从此,课堂就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其次,课堂即生活,生活即课堂。教师要善于捕捉平实生活的趣味,能够在平实生活中创造小惊喜,可以将生活中的有趣的游戏、仪式、故事等有效融入课堂,将课堂与生活相关联,赋予课堂和生活积极的意义: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关注生活、体悟生活、经营生活,最终让学生过上幸福而有趣的生活。有趣的“我”,为课堂添加一点点趣味,让课堂变得多姿多彩,进而促进生命成长。
活出有“我”的课堂的样子、有味的课堂的样子、有趣的课堂的样子,是每一个“我”应有的使命和责任,唯有此,才能使“我”真正活在课堂里,活出幸福的模样。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于都中学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