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性生长:表现性评价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设计与运用

作者: 张祺

适性生长:表现性评价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设计与运用0

口语交际综合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情意态度和表达能力,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学会倾听与表达,初步学会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且表现性评价强调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其核心要义与口语交际教学要求高度吻合。因此,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嵌入表现性评价是“新课标”背景下的应然旨归。

小学第三学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独立思考意识正不断增强。基于此,笔者以小学第三学段口语交际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基于表现性评价帮助学生提高对口语交际的认识,明确口语交际的学习方向,实现口语交际能力的适性生长。

一、展开概念,在逐级细化中具化核心素养

表现性评价的特点之一是将学习目标前置,以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且表现性评价检测的是居于课程核心的、需要持久理解的目标。因此,教师要对高度概括的素养目标进一步层级化和具体化,做出可理解、可实施、可评价的陈述。

(一)框定核心目标,明确行为表现

小学第三学段的学生要掌握的口语交际技能是什么?“新课标”在“表达与交流”板块做了详细阐释,从能力要求、情感态度等方面提出了要求。教师在设定学期或课时目标时,应对“新课标”中的行为动词有所明确,如关注“倾听、转述、表达、交流、讨论”等词,这是口语交际教学的重点,即“做什么”,并在此基础上对交际话题进行探究,思考该“怎么做”,同时关注目标中对场合、对象、语气、语调等词的描述,因为这往往关联的是口语交际中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

例如,教学“我是小小讲解员”时,教师要明确,“讲解”是核心,学生不仅要了解讲解的方法要领,还要具备讲解意识,能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讲解方法。基于以上分析,教师可以将“列提纲,按照一定顺序讲述”和“根据听众的反应,对讲解的内容进行调整”设为具体评价标准。

(二)对照教材提示,明确学习证据

遵循“自上而下”的教学思路,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提示,明确口语交际教学的任务,规划课堂交际的形式和流程,安排具体的指导内容,确定表现性评价标准。例如,教学“我是小小讲解员”时,笔者提出了以下评价要求。

1.能根据“争做校园金牌讲解员”的活动要求,搜集相关资料。

2.能根据了解到的信息列提纲,标注要讲的关键信息,试着讲一讲。

3.能自信地讲解,解答同学的疑问,虚心接受同学提出的建议。

4.能对照评分规则,对自己和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能根据评价建议及时调整改善。

二、策划任务,在积极建构中推动产品亮相

表现性评价的核心载体是表现性任务。表现性任务注重学生的参与,它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展示所学知识和技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包含了任务情境和应答规定两项基本要素。

(一)甄别类型,创设“儿童友好型”情境

表现性任务的设计十分注重情境性这一原则,可以说情境就是表现性任务的灵魂。口语交际有对话、独白两种类型,教师要依据不同的口语交际类型,设计符合交际话题的情境,有侧重地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

1.在“时代列车”中搜热点,拓宽交际圈

对话类交际包含讨论类话题、交际类话题,交互性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高。教师要充分挖掘交际内涵,拓展话题的交际功能,使口语交际过程“闹中有序”。

例如,“辩论”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内容。在时代发展的多元化背景下,学生每天都面临不同的时代选题,有些话题,他们比我们更有发言权。教学时,笔者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兴趣点,设计了相关话题,如“我们要不要追星”。辩论时,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表,走向了深层思考,也让口语交际在价值引领方面焕发生机。

2.在“荣誉称号”里赋能量,铺设交际点

独白类交际本身缺乏交际性,教师如未抓住交际点,容易上成学生言语单向输出的口语交际课。所以,教学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交际意愿和兴趣。

例如,教学“我们都来讲笑话”时,笔者以“推选班级笑话大王”为情境,让学生更多地关注讲笑话时要注意的地方,避免了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再如,教学“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时,笔者创设了“争做介绍小达人”情境,让学生在讲的过程中落实“分点讲述”“说清理由”“抓住重点”等交际要求。

(二)多方考量,设制“内涵兼容型”提示

对学生应答行为的规定,本质上就是学习提示,它通过语言的描述让学生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可以怎么做。因此,在清晰的目标指引下,教师要从多个方面引导学生“明明白白交际”。

1.指向“每一个人”的合作样态

表现性评价要求学生解决的是复杂问题,当学生能规划学习行为时,他们的学习就会变得主动。在设置学习提示时,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内容、行为表现,也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尽力让“每一个人”都参与交际,能展示自己。

2.指向“谁都能懂”的话语体系

表现性任务虽然有高级思维参与其中,但是学习提示的表述应该是清楚明确、不给学生造成干扰的。特别是口语交际课,如果学习提示设置不明,就容易出现“鸦雀无声”或“吵闹翻天”的情况,与要达成的目标可能相去甚远。

以“怎么表演课本剧”这一口语交际内容为例,笔者设置了三点学习提示。

【学习提示1】课文(剧本)选择,争做“最高效剧组”。讨论时间3分钟,每小组选择一名主持人整合观点,将组员的想法表达清楚。

【学习提示2】角色安排,听取意见。讨论时间5分钟,换一名主持人主持,根据人物的身份、性格分配好角色,意见不同时,分析谁的意见最合理。

【学习提示3】讨论怎么演,争取演得像。讨论时间8分钟,再换一名主持人主持,有争议时,整合意见、客观分析、统一看法。

这样的学习提示,通过朴实的语言实实在在地指导学生在口语交际课中该怎么做。当然,指导语也是动态的,要在一遍一遍的课堂实施中不断打磨、优化。

三、转变理路,在动态评估中追求“标准答案”

评分规则是实施表现性评价时的一种关键评分工具。在传统的纸笔测试下,教师往往追求的是“标准答案”,而高质量的评分规则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产生促进作用;规则涵盖了所有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描述清楚学生的期望水平,可供教师、学生、家长多方理解。

(一)站在学生主场,进行规则制定

评分规则的制定是实施表现性评价的重要一环。教师除了要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制定评分规则,还应根据学情细化、调整规则内容,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评分规则的制定,这样的评分规则公开透明、易被接受。

以“演讲”这一口语交际内容为例。教学时,教师可以播放同一主题的两个演讲片段,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讨论高水平的演讲是什么样的,进而提炼出“观点要鲜明”“选用合适材料”“有感染力”等评价指标,再根据这个指标确定具体的评分规则。

(二)细化分项等级,检验不同学能

评价指标分得越细,描述得越具体,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就越能起到促进作用。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描述性等级量表,将评价内容分为不同等级(如表1)。

(三)体现多方评价,收集学习表现

多方评价不仅有助于全面评估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还能提供个性化的反馈与指导,帮助学生提升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应全面、充分地收集学生在口语交际学习时的表现,力求设置科学的口语交际评价量表。

综上所述,将表现性评价嵌入口语交际教学中,不仅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口语交际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评”一体化的达成,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能适性生长。

(作者单位:浙江省海盐县向阳小学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