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式设计,助力想象作文创意写

作者: 何捷

变式设计,助力想象作文创意写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新课标”)在不同学段的“表达与交流”要求中纷纷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大胆表达。针对想象类习作,“新课标”提出了以下要求。第一学段,“新课标”提出了“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的要求。要求中指出要“写”,并且对“写”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第二学段,“新课标”提出了“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的要求。其中的“写清楚”是对写出想象世界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清晰表达。第三学段,“新课标”提出了“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的要求。其中的“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就是明确的要求。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三至六年级各册中都安排了想象类习作,具体的内容与要求见表1。

“新课标”和教材对想象类习作在表达方面的要求,呈现着一一对应的关系。例如,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排习作,一开始就涉及想象作文的写作,力求让学生把想到的写清楚。直到六年级下册,教材依然编排了《插上科学的翅膀飞》这一想象作文练习,可谓“有始有终”。小学阶段的想象作文内容丰富多样,有编童话、续写故事、创编想象世界、结合阅读体验编写或改编经典故事等。编排的范围广、形式多样,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表达意愿。特别是到了第三学段,教材依然安排了5次想象类习作,为了达到“新课标”提出的“内容具体”的要求,教材在习作要求上也变得详细起来,这是对“新课标”的“具体”的要求的有力回应。同时,想象与生活的关系更密切了。例如,让学生对二十年后的家乡予以想象,对探险之旅进行想象,对未知的科幻世界进行想象。在这样的想象表达中,学生对生活和未来世界的情感也能得到抒发。

教学中难免存在遗憾。不少教师发现,在执教想象类习作时,效果不尽如人意。尤其突出的问题是,尽管教师与学生都明白写作的主题,如自由编写故事、写科幻故事、写生活中的想象故事等,但在“如何写”“如何达到写作要求”等方面,缺乏详细的指导方案和具体的操作步骤。这样会导致教学设计的两个误区。

误区1:未弄清楚“提要求”不等同于“教学”

不少教师以为只要自己向学生提出了要求,就等于进行了教学。例如,在教学《笔尖流出的故事》时,教师提出“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从三组环境和人物中选择一组或自己创设一组,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故事”的要求之后,就让学生进行实践,误以为学生能够做到。实际上,将想象的信息转化为文字,是需要具体的方法的,学生需要教师提供写作支架。再比如《变形记》的写作,教材提出“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的要求,这也是一个相对含糊的要求。如何确立重点?怎样写详细?教师并未给出具体的方法。而这些原本应该是设计时就要考虑的,却被错误的认知所遮蔽。

误区2:未明确教学是“干扰”还是“助力”

不少教师认为,想象是个人的事,教师不能干涉。还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提出,如果统一指导,学生的想象都一样,作文会变得千篇一律。虽然这些理解是正确的,但很多教师依然会陷入认识误区。教师要明确,教学不是干扰学生写作,更不是干涉学生想象,而是指导学生“如何将个人的想象表达出来”。教师教的是写作,给的是方法,而不是帮助、代替学生想象。

基于以上分析,在进行想象作文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在以下三个环节做出改变。

改变1:充分关注“可执行的环节”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习作要求部分,时常有类似“怎么写”的要求,这些要求可以视为对想象作文写作的过程性指导意见,教师务必予以关注,充分解读,逐一落实。

如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时,教师希望学生能实现的习作目标是:大胆想象,参考提示梳理想象到的场景或事件,并列一个习作提纲,再按照自己的提纲分段表述,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在设计时,教师就可以解读目标,按照目标做好教学板块的区分。第1板块,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样例并列出提纲,确认文章的段落数量;第2板块,学生根据提纲,整体布局,针对最精彩的、最具体的想象部分进行交流、讨论,增补想象的细节,丰富想象的画面;第3板块,学生先写出具体想象的部分,教师再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并指导学生“写具体”;第4板块,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习作的其他部分,修改完善并完成全篇。教师在现有教材习作要求的基础上,充分依靠教材资源,做好过程性指导,让学生有步骤可遵循、有方法可依靠。

改变2:致力解码“折叠后的环节”

什么是“折叠后的环节”呢?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习作《故事新编》中提出“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的要求。这就是未曾“拆包”的要求,其中涵盖着较多的执行环节。被“折叠”的环节有:认识故事的元素,认识“编”的含义,展示自己的想法。这些环节折叠为“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

将其解码,就获得了教学设计方案。第一,知道构成故事的元素是什么。学生根据学习经验会提出有人物、时间、地点和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等。第二,让学生了解何为“编”。“编”,即对故事的创造、加工,又提示学生要顾及故事中各要素的融合、交织、互相的渗透、牵扯。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自己最初的想法。

将“折叠后的环节”解码后可以得到教学设计的板块。板块1,让学生关注原故事《龟兔赛跑》,认识故事的要素;板块2,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并交流,以提纲或关键词的形式,确定自己要新编的故事;板块3,设定新编故事的全新结尾,从结尾倒推出符合结局的故事情节,编排出故事中的人物特征等细节;板块4,教师组织学生编写,并在修订环节提示学生注意各个要素之间的融合、关联。折叠后的环节解码之后,就形成了具体可感、可操作的教学流程。

改变3:优先设定与出示“评价环节”

威金斯和麦克泰格合著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被我国学者译为“逆向式设计”。所谓“逆向”就是指颠覆日常设计中的两个习惯——优先理解目标,优先设定评估目标是否达到的标准。尤其是第二个习惯,教师在设计时很难改变。大家习惯事后亮出标准。

实际上,正确的设计方案就应优先设定评价环节,并在学生写作前就将评价标准公示,这等同于要玩游戏前,大家一起明确游戏规则。标准能让学生看到努力的方向,明确“我要做到什么程度才能得到优秀”;能让学生在过程中实现自我监控,明确“我应该怎么做才能靠近目标”;能让学生在完成作品的初稿后进行对比提升,明确“我的问题在哪里”,并对照着标准进行改良。

例如,教师在设计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习作《这样想象真有趣》时,在写作前,教师就为学生列出评价标准。标准1,主角的特点应发生改变。如写蚂蚁时,可以改变其体形小的特征,变为体形大。文章中必须有段落对“大”进行描述。标准2,故事中的主角要面临困难。如那只大蚂蚁会遇到一个小蚁穴,进不去。故事倘若风平浪静,则失去看点。评价标准中可以出示“困难”一词,对学生进行提示,同时也是评估标准,可以促进学生将故事写得更有趣。标准3,应运用角色的新特点解决困难。如蚂蚁已经变大,遇到小蚁穴时,可以用大力破坏等。前置评价标准能指引学生将编写的故事变得更有趣。

尤其要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的评价标准更倾向于对想象作文“怎么写成的”进行指引和评估。“语句的通顺”“书写的规范”等“校正”“润色”的要求,可以在写作之后予以提及。针对具体的写作要求、写作内容,不同的评价标准产生的作用也不一样。因此,没有统一的、不变的标准。

教师在设计想象作文教学时,要关注如何辅导学生写出想象世界,如何引导学生将想象转化为文字,如何引导学生优化表达等问题。教师要依据“新课标”,充分解读教材,合理利用、开发身边的素材,让教学设计有效助力学生,帮助学生写出更优秀的想象作文。

(作者单位: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