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的实践探究
作者: 邱丽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由此可见,作业不仅要增进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等。自“新课标”颁布以来,笔者对跨学科作业设计进行了探究,尝试将语文作业与美术学习相结合,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理论基础
(一)跨学科教学理念
跨学科教学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强调不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整合,通过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语文与美术的融合,正是跨学科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它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创造力与审美情趣的培养
语文教学注重表达与理解,而美术教学侧重于视觉艺术的创造与欣赏。两者的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特点,设计富有创意的融合作业。此外,在设计跨学科作业的同时,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科知识,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二、具体策略
(一)多种融合途径
教师设计语文与美术融合型作业时,首先要选择一个能连接语文与美术的主题,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形式表达对主题的理解。
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古诗词和图画配合,就是一场诗词大“绘”。教学古诗词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创作出与古诗词内容相匹配的画作。这样的作业既能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例如,《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的一首题画诗,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江南早春图。为了让学生进一步领悟经典文化的内涵,感受古诗的独特韵味,教师可以让学生拿起画笔,将诗中描绘的图景呈现出来,让学生通过绘画走近诗人,走进诗中。
2.妙笔生花,导图促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以思为贵。思维导图是理解的延伸,是学习进阶的重要方式。思维导图直观性强,能帮助教师真实了解和把握学情,进而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制订高效的教学计划,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寒号鸟》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的寓言故事,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喜鹊和寒号鸟在筑巢这一事情上的不同态度和最终结果。喜鹊的勤劳、远见与寒号鸟的懒惰、短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好逸恶劳、得过且过终会导致不良的后果。学习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制作思维导图,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学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升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整本书阅读,滋养生长
一个人的阅读历程,往往映射着他的精神成长轨迹。因此,将学生培养成终身阅读者,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更是“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核心追求。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应从每本书的独特性出发,制订全面的阅读计划。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富有吸引力的阅读实践任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会他们阅读方法,让他们享受阅读的乐趣,并鼓励他们阅读更多的书。
因此,作业设计应注重多样化和创新性。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阅读内容,制作故事中角色的立体模型,帮助学生把握角色特点,理解故事情节。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阅读内容改编成绘本,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插图并配上文字,学生进行模型创作的过程,就是提升美术能力、加深理解的过程。
(二)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如果说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教师“教”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那么作业则更直观地反映了学生“学”的需求和特点。为了确保作业的有效性,教师要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的结果,还要重视他们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和思考路径。
首先,评价要关注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程度和学生在跨学科作业中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评价应体现过程与结果并重。教师要鼓励学生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和创作步骤,并将其作为评价的一部分;且教师定期为学生的作品评奖,表扬在跨学科作业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继续创作的热情及动力。最后,教师应根据评价结果和学生反馈,不断调整和优化作业设计。
跨学科作业正是对学习资源的整合、重组,是将“新课标”理念具体落地的实践举措。这类作业淡化了学科界限,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能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狮子山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