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输出性”学习
作者: 张书献知识是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智力资源。学知识,即通过求解与解构,对实际问题的设想、验证、解决、改进方法的传承与发展。所以,学,一定要用,最好要用在学生遇到的问题、任务上,知行合一。
确实,学因用而生。用时,旧知识在脑海里调动、整理、联系、重组,然后输出。说,是用;写,是用;相应的行动——做,更是用。这契合了学习金字塔理论。用得越多,学得越好,能力越强。当然,相对来说,用,比较难,但为了避免眼高手低,一定要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研究、探索、验证、批判、创新。
然而,现实中,“学”与人类知识的实践本源越来越远了。用,成了检验“学”的工具、手段;检验,也多是在模拟、虚拟甚至虚无的情境中进行。至于学了之后,能够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世界中真实的问题进行具有实践意义的用,更遥不可及。
这样,多学少用,甚至,只学不用,出现了一些学生遇到现实社会生活世界具有“实践”意义的、真正的用时手足无措的情况。他们感觉到好像什么都学过,又好像什么都没学,多尴尬!所以,我们亟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强化“输出性”。我们要引导学生“学”解决问题,“学”做课题研究,“学”完成任务,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培养他们的关键能力。
今天,指向素养发展的教学论及相关政策、纲领也已问世。比如,《OECD学习罗盘2030》明确指出,素养不仅意味着能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涉及对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运用。我们已经知道,素养形成的关键是:在广泛、多样的社会与生活世界的真实、综合、复杂情境中,完成具体核心任务的挑战中,有效调动相关既定知识,反思、批判、迁移、运用、实践、创造,实现学与用、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所以,我们强调学即用,用即学;学即做,做即学;学即实践,实践即学。让学生明晰现实社会不在乎你学了什么,而关注你究竟会用什么,做什么,会用所学解决什么问题。
用,才是最好的学。我们要为学生把好“输出”关,引导学生发现美好,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从而实现人生价值。由此可以曰:“君,教而有道也。”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