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的标准:“三有”课堂
作者: 曾艳
授课是教师职业之“术”,也是其立身之本。怎样才能上一堂好课?好课的标准到底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不断困扰着教师。这些问题有其见仁见智的方面,但也有相对统一的标准。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指出:“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一是有意义,二是有效率,三是生成性,四是常态性,五是有待完善。”传统观念认为,好课的标准应从目的要求、教学重点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及教学效果五个方面来界定。
综合来看,笔者认为,一堂好课应有一个基本标准,最简单的表述就是“一课一得”。“一课一得”并不是新鲜的概念,意为不求大而全、多而快,而是根据学情讲究少而精、精而深。一线的教学依赖于“日拱一卒”的努力与西西弗斯一般的毅力。“生活是艺术的来源”,同样“实践也是理论的来源”。在我国基础教育界,李吉林老师就是扎根一线的理论创新者的代表。她一生都站在小学讲台上,她根据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提炼出一套独具中国精神的“情境教育”理论。正像成尚荣先生在《做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中评价李吉林老师时所言:“李老师的人性美好、深刻,有着许多美丽的侧面,不同的侧面编织了李老师人性的美的花园,其风貌是整体的……,假若要进行概括,我以为是爱和创造。”李吉林老师一生扎根基础教育的小学学段,她认为“小学就是我的大学”。“情境教育”这一全新的,带有中国风貌、中国精神、中国品格的教育理念,不是来自闭门造车的理论钻研,而是来自每一次动人的课堂讲解,来自每一次师生互动的眼神,来自每一个有意义的教育瞬间。
那么,到底什么是好课的标准呢?上文回答说“一课一得”,这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即每堂课的设计要有目的,每堂课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展开,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具体展开来,笔者认为课堂应具有“三有”标准。
第一,课堂要“有人”。听起来有些抽象,但“人”其实是有所指的。
首先,在课堂中应该看见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是现代课程观念的基本事实,课堂再也不是从前的“满堂灌”“一言堂”“单声道”,而应该是“多声部”“互动式”的。这样才是一堂让学生有存在感的好课。这就必然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技巧,包括提问的技巧、点评的能力,还有共情的意识。这些都是建立在教师对文本解读和文本阐释拥有强大的掌控力基础上的,否则稍有不慎就把握不了课堂节奏,甚至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与初衷相背离。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参与进来,这样才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让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以初中语文课为例,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的不同特点,尝试让学生运用朗读、角色扮演、提问、串讲段落、点对点分析人物形象等方式参与课堂。
其次,在课堂中应该看见教师。一堂课中只看见学生,肯定是不合理的。现代课程观念是让教师成为“教练员”而不是“管理员”,是“启发者”而不是“传声筒”。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启发学生,同时,还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并给予及时的肯定或修正。教师是课堂叙事的旁白,学生是课堂叙事的主体。但教师更应适时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因此,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要坚持文本解读基础上的问题导向。一堂好课要有一个好的“引路人”,而这个“引路人”应该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所以,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本领(如高超的文本解读技能、良好的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等),还要广泛涉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丰盈自身的知识结构,并以此来契合学科融合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新方向。
第二,课堂要“有料”。所谓“有料”,就是课堂要有内容。这是一堂好课的真正要义,什么是“有内容”?就语文学科而言,是不是把课文单调地呈现给学生就算有内容?很明显,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仅仅把课文内容呈现给学生,就可以算是一堂好课的话,那跟教师直接念课文有什么区别?因此,我们必须明确一个现实问题,在信息开放和检索便利的年代,教师如何能够体现他的意义和价值。在此可以提出:教师一定要有“信息整合和筛选”的能力。因为面对海量的信息,包括前人对文章的解读,市面上各种辅导书籍对课文的所谓“赏析”,教师要做出一个基本判断: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是要重新整合才能进课堂的?这对于教师而言,毋庸置疑是一项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能力。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教师较之于“信息传播者”,拥有更专业的知识、技能和更广阔的学科视野。网络、电影等信息化渠道更多呈现的是信息本身,而聚合与解读知识,还是要由教师来完成。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注重对体系性知识的深度延展,而不是浅表化地只谈课文内容本身。或许,也会有人认为“有料”一词过于宽泛,有这样的疑惑也实属正常。因为课堂是否真正“有料”的鉴定标准,除了教师自身感知到的备课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就是学生对这堂课的一个感性认识,即学生在这堂课上有没有收获。学生能够感知到:在这堂课中,我是否获得了心灵的充盈,是否对这篇文章和其中的人物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
当然,课堂“有料”不仅仅指从文本到文本的解读,也可以指在文本层面的解读中夹杂其他人文学科知识,或者凭借其他的媒介手段(如图像、影片、声音等资源),来解构课堂。优秀教师要有广阔的视野,能够对教育资源进行取舍、运用和转化,为自己的课堂所用。当然,这其中也必然牵涉到教育者自身对教育资源的跨媒介整合能力。因此,我们认为课堂“有料”不仅是一种内容生成上的丰富性,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呈现内容手段的多样性。诚然,课堂是一个综合性的知识传授场域,在这个场域中,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真正站在儿童立场和视角来看知识、议题的引导者,他必须拥有一种更为平视的视角,让学生看到知识、悦纳知识。所以,一堂好课要“有料”,但呈现“料”的过程也是对教师自身能力的一种考验。
第三,课堂要“有变”。一成不变的课堂是毫无生趣的课堂,当然它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一堂“有变”的课堂到底是指哪个方面的“变”呢?“变”本身意味着教师要有创新意识,要有敢于打破常规的勇气。为什么郭初阳的课被称为语文教学界的新风,就是因为他始终拥有一种敢于打破常规的勇气和创新意识,并且在有限的文本中,他让人们看到了文本内外的指涉及其关联性。以《郭初阳的语文课》中的第一堂儿童哲学课《牧人的故事》为例,郭初阳不仅仅就文本而解读文本,他力求一种“文本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流动的、有意识的、有经验的,从《开玩笑的牧人》到《说真话的牧人》再到《发出声音的牧人》,思维的变化过程是一种近似于累积、堆垒、演进的过程,是一个由浅表到深层,由通俗到深刻,由常识到哲理,深刻地省察自己的生命,而又大道至简,归于原初的过程。这是一堂好课,因为在课堂上它产生了思维的螺旋式上升和碰撞,让原来的文本结构因为教师的引导而产生了个体的差异性认识,并且将这种差异性认识导入到学生对个体生命的认知当中,这无疑是一堂好课。
因此,当我们在谈论一堂好课的时候,“变化”是重要的考查维度。这其中包括材料的变化、思想的变化、情绪的变化,甚至还有行动的变化、语言的变化。具体来说,要学会综合运用相关材料对课堂中心观点进行佐证。上好一堂课就像写好一篇文章,而这课堂的“变化”就是强调文章的层次,要有“起承转合”,要有“间架结构”,要有“回环往复”,要有“节奏掌控”。因此,当我们力求上一堂好课的时候,除了综合运用肢体语言,即产生课堂空间的行动变化外,还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语音、语调的变化来传达“共情”和“理性”,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讲授不同文本时的情感变化,以更深层理解文本中的事物、情境及人物情感。这样的课,才是一堂富有饱满情感且不失感染力的课。这样的课,才能让学生真正从心底里收获一种感动。
当然,如何定义一堂“好课”,肯定是众说纷纭。但是笔者认为,无论什么样的观念和论调,都应有一个“好课”的原则性尺度,即好课的评判标准是有一根“金线”——学生作为“人”的主体性的彰显。一堂没有学生的课,一定不是好课,即便它的内容再充实饱满,它的形式再新颖,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我们看不到“人的具体存在”。
(作者单位:江西省教育评估监测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