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心安处,何处寻?
作者: 王伟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阅读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人文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月是故乡明》是第三篇。这一课的教学既要落实前面所学的“以事表情”的写法,也要引领学生品味文中“月亮意象”的文化内涵。教师应引导学生品味文化语境下的“月亮意象”,抓住典型事例,体会季羡林的思乡情。
何老师以“月”为线索,以“语言积累”为教学主线,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随文积累中,在“检索阅读—关联阅读—切身阅读”的三重奏中,提升了语文核心素养。
【片段1】梳理“文中月”
师:同学们,这一课预习过了吗?
生:预习过了。
师:好,那我来考考你们。敢不敢接受挑战?好,你来,第一个挑战,请读一读题目。
生:月是故乡明。
师:这个题目出自一句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既然是句诗,就要读出一点诗的味道,你再读一遍。
生:月是故乡明。
师:不只题目,这篇文章还有好多地方都藏着诗,现在翻开课文,快速找一找,找到一处,就举手,不要等,快速行动。
生:“山高月小,三潭印月。”
生:“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师:原来季羡林不只写了眼前的月亮,还写了诗歌中的月亮。来,接受第二个挑战,“我”想起来几件事?文中写了几处月?
生:写了“故乡山水、火熏知了、夜晚望月、异国思乡、燕园赏月”五件事,写了“故乡月”“他乡月”“燕园月”三处月亮。
【赏析】这一片段,何老师从课文标题入手,引导学生提取文中的古诗文,将语言积累和课文学习结合在一起。学习任务以“接受挑战”的形式发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上,何老师让学生梳理文中的“我”想起了几件事?写了几处月?这处设计在三个层次上关联了学生的旧知。一是唤醒了学生对略读课文导读提示的关注,学生在学习略读课文时,有过这样的学习经历,这是一个层次的关联旧知。二是唤起了学生梳理多事件课文脉络的认知,学生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慈母情深》《父爱之舟》这类课文时,都有过相似的经历。三是实际教学中的灵活处理,何老师将这一板块作为预习检查的重点,有效整合了学生预习内容,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课堂伊始,学生便在回溯旧知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熟悉感,这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片段2】聚焦“童年月”
师:季羡林看到的故乡之月是什么样的?它就藏在第四自然段,看看谁找得又快又好。
生:季羡林看到的是“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
师:你找得很好,非常棒。那作者在看月时,更多地写了什么?
生:我感觉他没有只写月亮,写了很多别的。
生:更多的是写他数星星、熏知了。
师:这些都是他看月时的活动,和月亮一起,留在他的记忆中。看月的那段回忆,季羡林存放的是什么?
生:我觉得是小时候的快乐。
生:是童年,欢乐的童年时光。
师:说得好,季羡林把自己的童心、童趣都存放在那段看月时的经历里了。看月时,激发的是什么呢?
生:是一种萌动的东西。
生:不对,是“诗兴”,第四自然段说了。
师:《诗经》里面有一首诗,名为《月出》,第一句诗就是“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这样写人,先写月,用的是一种诗歌创作手法“兴”,所以常常合起来称为“诗兴”。那我们就要好好思考了,季羡林先写月亮,到底是想写什么呢?
【赏析】在这一片段中,何老师通过问题链展开教学,聚焦“童年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本意不在月,而在于由月及人,由景层层延展到人。何老师先是提问:作者看到的故乡之月是什么样的?这是关注眼前景,属于信息搜集层次。接着提问:看月时,更多地写了什么?这是关注心中事,所写即所想,心里有了事,就有了情。随后提问:看月时,存放的是什么?这是关注月中情,有了前面两层的递进,学生能说,但要有理有据地表达清楚,需要教师在对话中予以清晰的指导。何老师最后一问:看月时,激发的是什么呢?引出诗歌创作手法“诗兴”。
学生的思维在问题链的激发下由“关注写景”转移到“关注写情”,为后续理解季羡林借助三处月亮抒发的感情埋下了一颗种子,在教师的灵魂培育下,自会生根发芽。
【片段3】聚焦“他乡月”
师:看故乡月时,季羡林涌现的是无限诗兴,那么,在看海外月时,季羡林在想什么呢?找一找,他乡之月在哪里?
生: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
师:这些地点的顺序能不能更换呢?来,我们读一读。在“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看月亮,容易联想起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生:“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师: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看月,容易联想起王维的《使至塞上》。
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师: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看月,自然关联着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看月,想到的就是李白的《关山月》。
生:“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师:可是季羡林却说“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他乡之月究竟少了些什么?
生:他乡之月少了亲情,他孤独、落寞。
生:少了温暖,季羡林需要慰藉,需要安全感。
师:那么故乡月到底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思念家乡。
师:思乡之时,作者找到了什么?
生:他找到了童年的纯真。
生:他找到了童年的那种欢乐,那种温暖。
生:他找到了陪伴,此刻季羡林不再孤单,因为有明月相伴 。
师:是啊,对季羡林来说,故乡月总是非同寻常的,所以他说——
生: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赏析】在这一片段中,何老师聚焦“他乡月”,从四个方面展开教学。一是找一找他乡之月在哪里?这里城市的繁华和家乡的朴素、大月亮与小月亮的对比很容易让学生联想到学习《桂花雨》时见过相似的写作方式。同时,何老师将具体的地点和相应的诗句联系在一起,以诗句为支架,帮助学生产生更细致的联想。这也是无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将语言积累和感情理解有机结合。二是想一想他乡少了什么?少的就是作者内心渴望的,那么这种需要、这种渴望为什么会和诗歌联系起来?学生经过之前已经铺垫了的“诗兴”手法,能更好地理解诗歌和抒情的关系。三是说一说故乡月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此时的感情是复杂的,是怀念童年和思念家乡的叠加。四是辩一辩作者找到了什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理解作者怀念童年的“有”,必定是因为此时的“无”,纷纷发言,抒发见解。
【片段4】聚焦“燕园月”
师:故乡,是否一定得是季羡林的老家呢?晚年的季羡林定居在北京大学的燕园,他一样可以看到中国的月亮。那么,燕园之月,有什么?
生:有学生,有热闹。
生:有季羡林的事业和荣耀。
生:有美丽的风景,因为这里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
师:是啊,燕园有这些,有那些,有着太多、太多,而且季羡林用来描写燕园的文字也是诗意的,我们连一连,看一看它们都来自哪里?
生:“茂林修竹”出自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生:“上下空蒙,一碧数顷”关联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生:“荷香远溢”关联周敦颐《爱莲说》中的“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生:“宿鸟”关联杜甫《无家别》中的“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生:“幽鸣”关联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生:“良辰美景”关联汤显祖《牡丹亭》中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师:这么富有诗意的文字,就一个字“读”。
师:此时季羡林身在燕园,拥有的太多,可他的心在哪?
生:故乡。
师:为什么季羡林拥有这么多,依然心在故乡呢?
生:因为他想要找回那些童年欢乐、美好的时光。
师:是啊,精神返乡是人的本能,他需要精神返回,叶落归根,追根溯源。
【赏析】第四板块,何老师聚焦“燕园月”,从“燕园之月,有什么?”发问,学生分析出,那里有季羡林的事业和荣耀。何老师继而追问“为什么季羡林拥有这么多,依然心在故乡呢?”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心中最珍贵的是什么?要的究竟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何老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描写燕园风景的优美文字,这些文字大都出自经典古诗文,学生将课文原文与古诗文原文连线,是语言的连线,是感情的连线,更是思维的连线。
何老师的设计,由浅入深、由物及人,在引领学生阅读的过程中直抵作者的精神家园,让学生明晰《月是故乡明》这一课文标题。而课文讨论的核心——“我的心将归于何处?”这一哲学问题,经过何老师的妙手,自然铺陈开。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羊额何显朝纪念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