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然碎身留清白

作者: 执教/罗海云 评析/刘友开

凛然碎身留清白0

【教学目标】

1.正确无误读,流畅不卡壳;掌握生字“焚”;理解重点词语、诗句的含义。

2.能借助资料,感受古诗的意境美,感悟作者借石灰表达“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铮铮誓言,品悟作者潜藏在誓言背后的“忠心义烈”的高洁品质,初步感受“文如其人”的文化内涵。

【课堂实录】

一、“他山之石”解诗题

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仔细听,想想歌中吟唱的对象是什么?它的心愿是什么?

(生欣赏歌曲《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

生:歌中唱的是小石头,它想铺成五彩路。

师:今天课堂的主角也是一颗小小的石头,它就是石灰石。

(师出示石灰石图片)

师:同学们,这就是石灰石,它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灰灰的,很平常。

生:平平常常、普普通通。

师:老师擦去“石”,改为“吟”,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诗篇《石灰吟》。大家齐声读。

(生齐读课题)

师:一个字的改动,内容就发生了改变。还记得“吟”字的意思吗?

生:赞美。我们之前学过的《游子吟》就是赞美母爱的。

生:《石灰吟》就是赞美石灰。

师:石灰有什么值得赞美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近作者于谦。

【点评】教师设计此环节意在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盘活生活积累,先通过学生能懂的歌曲着手引入新知,再通过将“石”改为“吟”的举动将学生的思维慢慢延展,过渡到已学知识,为后续的教学牵线搭桥。

二、抑扬顿挫诵诗味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古诗,请看自读要求。

(出示:自由读古诗,读通读顺、读出节奏。并借助注释,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师:谁来读?要求简单,读通读顺就可以。

(生读“焚”字时卡壳)

师:“焚”,意为火烧丛木。古人田猎,焚林将野兽从树林里赶出来。你再试一遍。

(生第二次试读非常流畅)

师:字正腔圆,读准读通、读出节奏。大家还记得七言诗的朗读节奏吗?

生(齐):二二三。

师:正确,谁来试试,读出节奏。

(生朗读,颇有韵味)

师:老师和你们合作朗读:老师读诗题、作者,你们读诗句。

(师生合作读)

师:接下来这个要求有点难,说诗意。同桌之间先试着说一说,待会儿老师请人来说。

师:哪名同学愿意试一试?

生:石头经过多次锤凿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骨碎身也毫不惧怕,只是为着要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点评】读准、理解“焚”字的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教师在学生朗读时指明其问题,并通过解释字义帮助学生读准“焚”字。在学生能流利朗读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读准节奏,提高朗读要求,并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引导学生全方位感受诗歌大意。

三、移情造境品诗韵

师: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思考石灰石经历了哪些磨难?用笔在书中圈出关键词。

(生默读)

师:谁来说说石灰石经历了哪些磨难?

生: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师:非常好,圈画准确。知道什么是“锤”吗?

生(做动作):大力敲打。

师:“凿”呢?

生:就像“凿壁偷光”一样,用利器去打孔。

师:这样的“锤”和“凿”有多少次呢?

生:千万次。

师:一千次还是一万次?

生:不是的,是说次数多。

师:那你们还能说出像这样的词语吗?

生:千言万语、千山万水、千辛万苦……

生:千家万户、千军万马……

师:词语积累丰富。烈火焚烧,什么样的火被称为“烈火”?

生:烧得很旺的火。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烈的古体字(出示“烈”的象形字),造字本义:远古酷刑,将罪犯装在袋子里烧烤折磨。面对如此严峻的考验,石灰石又会如何承受呢?

生:咬紧牙关,死死忍住。

师:此时被烧烤折磨的是石灰石啊!这仅仅是一个“烈”字,是熊熊燃烧的第一把火,其后还有“火”“焚”“烧”等字,加起来整整四把火啊!看着这四个灼热的文字,你们想想,石灰石会有怎样的心声呢?

生:这样的折磨太痛苦了。

生:这样的磨难该怎么忍受呢?

师:这样的磨难结束了吗?还有第三重磨难——粉骨碎身,也就是身躯粉碎,变成粉末状。如果石灰石有生命的话,它会有怎样的心路历程呢?老师请你们来回答。

(师生互动问答)

师:石灰石啊石灰石,千锤万凿你不痛吗?

生:锤凿的数量再多,我不痛!

师:石灰石啊石灰石,烈火焚烧你不怕吗?

生:焚烧的烈火再大,我不怕!

师:石灰石啊石灰石,粉骨碎身你不后悔吗?

生:付出的代价再重,我不悔!

师:这不痛、不怕、不悔在石灰石面前浓缩为一个坚定的信念——“不怕”。在所有的苦难面前,石灰石“不怕”,“等闲”视之。“等闲”什么意思?我们曾经在哪儿接触过?

生:《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不怕”是红军战士高举的旗帜。

生:还有《春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春天的面容是寻常的,万紫千红是它的代名词。“等闲”就是——

生:普普通通、平平常常。

师:学习至此,谁来说一说石灰是怎样形成的?

生:石灰石被千锤万凿,从大山里挖出来,烈火焚烧之后变成粉末状,就是石灰了。

师:我们来看一看《石灰石的自白书》。(配乐:《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

(出示:我是住在大山里的一颗小小的石头,叫石灰石。勤劳的工匠经过千锤万凿把我与大山分离,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考验,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但外形仍然像一块石头,浑身雪白。

把此时的我放进水中,水立即就沸腾起来。经过这次巨变,我成了另一种形态——熟石灰。我也由块状的石头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完成了生命历程)

师:瞧,这一块小小的石头,不怕“千锤万凿”,不畏“烈火焚烧”,不惧“粉骨碎身”,生命虽然终结了,但它以石灰之名重生,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盖房子、粉刷墙壁,美化人间……坦然接受最严峻的考验,无私而又无畏,这就是石灰石。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这三个词语,它们仅仅交待了石灰产生的过程吗?

生:体现了石灰石的顽强不屈。

生:体现了石灰石的坚韧不拔。

【点评】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三个词语,提供了本课教学的创新训练点:“千锤万凿”数量之多的背后潜藏着石灰石出山之不易,“烈火焚烧”的悲壮经历预示着修成正果的艰辛与苦痛,“粉骨碎身”更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在所不惜。教师叩击心灵的连环拷问,让学生层层潜入石灰石的心灵深处,理解其百折不挠的精神。

四、知人论世彰词心

师:“诗言志,歌永言”,《石灰吟》这首诗据传是于谦十二岁时所作的表达志向的诗歌。诗中何处在诉说于谦的志向呢?

生: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清白”一词出自《楚辞·离骚》:“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意思是为保持清白的节操,即使死了也值得,这向来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于谦年少时许下“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铮铮誓言,这也是他践行一生的信仰。让我们走近于谦,感受他坎坷又清白的一生。

(出示:最敬佩的人——文天祥

于谦少年时,在书房中挂了一幅文天祥画像,他每天都出神地凝视着画像中的人,立志要做“像他那样的人”)

师:在文字中找一找,于谦最敬佩的人是谁?

生:文天祥。

师:文天祥,你们了解吗?

生:我知道《过零丁洋》中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生:为了民族大义慷慨赴死。

师:因为“你”那么优秀,所以“我”也想要变得优秀。岁月漫漫,长大后“我”便成了“你”。于谦迎来了他人生中最伟大的功绩。

[出示:最伟大的功绩——京师保卫战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部大举入侵,宦官王振怂恿英宗亲征,导致英宗被俘,震动朝野。于谦升任兵部尚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反对南迁,并拥立景帝,率京师群众击退瓦剌军,使千百万人民免遭涂炭]

师:大家读一读文字,想想: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却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呢?

生:由衷地敬佩。

生:避免了第二个类似于南宋小朝廷的产生。

生:我记得曾经有人评价说,于谦凭一己之力让大明王朝续命近二百年。

生:这是一种怎样的气魄啊,我无法想象。

师:但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二十二日,于谦遇害,时年六十岁。被害后继而被抄家,除景帝所赐的莽衣、剑器外,家无余资。这就是于谦的结局。此时,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于谦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啊,你不应该加官晋爵、光宗耀祖吗?

生:为什么?这太不公平了,又是一个“莫须有”的罪名。

生:害他的人就没有一点廉耻之心吗?让一位英雄冤死!

师:真正的英雄又怎会被历史误解呢?明宪宗时于谦被平反,后追加谥号为“忠肃”,这是封建时代对一个人的极高的评价。《明史》这样评价他: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臧克家说——

生: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师:于谦慷慨赴死的身影虽已远去,但他的伟大形象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做人一地肝胆,做人何惧艰险”,相信在历史厚重的回声中,他的誓言依旧铮铮——

生(齐诵):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再读。

生: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三读。

生:要留清白在人间。

【点评】教师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让相互关联的知识层层深入,相得益彰。教师对于谦的情感苦旅信手拈来,让历史书中的人物变得鲜活可感、可亲可敬,也让跨越数百年的思想光芒在课堂闪耀,在学生心中扎根。

五、涵泳真谛铸诗魂

师:于谦与《石灰吟》融为一体,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但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者,学界还有不同的声音。请看。

(出示:于谦本不是《石灰吟》的作者。——史洪权《〈石灰吟〉:从僧偈到名诗》)

(生一片哗然,不可置信)

师:难以置信,说实话,老师第一次看到时也没有办法相信。同时心底也有一个大大的问号。

生:作者不是于谦,那是谁?

师:中山大学青年学者史洪权经过多方考证,在他的论文中提出《石灰吟》其实不是于谦的作品,宋朝末年的释信忠禅师所作的僧偈为原始版本。僧偈,就是佛经中的赞美诗。

师:但为什么绝大多数人愿意相信并接受于谦创作《石灰吟》的观点,乃至如今这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学常识呢?

生:大概因为他是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