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设情境,“红井”精神学中悟

作者: 李竹平

梳理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革命文化类文本,教师不难发现,大多人物形象鲜明、情感细腻,读来令人感动。从学段来看,低学段的课文,如《朱德的扁担》《吃水不忘挖井人》等,不仅比中高学段课文的篇幅短,而且语言更加朴实,符合低学段学生认知和情感特点,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同时,这类文本中的人物离学生生活较远,故事表现的主题也是学生不太熟悉的,这就不免令教师担心:学生会不会在深入理解课文内涵上产生困难或隔阂?因此,教师应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革命文化类文本教学的相关论述,充分立足学生立场,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将语言文字教学与弘扬革命文化融为一体,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文本阅读体验。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一篇典型的革命文化类文本,文本的主人公是伟大领袖毛主席。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心愿”——这是一个与一年级学生心理十分契合的主题,通过单元文本的阅读,学生不仅可以拓宽对“心愿”的认识,知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愿,还能了解如何用创意的方式表达和分享自己的心愿。“心愿”这一能与学生经验充分联结的主题,为学生读懂《吃水不忘挖井人》中的故事、人物和情感打开了一扇通透的窗户。教师围绕“心愿”主题,从单元整体入手,立足故事本身,精心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带来真切的学习体验,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双提升”。

一、围绕单元主题,营造心理情境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讲述了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时,为解决沙洲坝老百姓的吃水问题,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井的故事。从文字表面来看,全文没有直接提及“心愿”,但只要针对文本内容多问几个“为什么”,“心愿”便清晰起来,如“毛主席为什么要带着战士和乡亲们挖井?乡亲们为什么要立碑纪念?”答案背后,就体现出老一辈革命家的心愿——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这里的心愿是藏在文字中,体现在挖井的行动上的。不过,教师如果直接让学生理解这样的心愿,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准备是不足的。这就要求教师立足学生立场,通过语文的方式,创设积极的心理情境。

首先,教师可以借助绘本《小熊的特别心愿》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积极表达的心愿、分享期待的意愿;其次,教师可以发布主题学习任务“举办点亮心愿活动,做心愿点灯人”,引导学生围绕任务主题积极畅谈;最后,在学生有关心愿的经验被唤醒,并对了解不同的心愿有了积极期待后,教师可以顺势开启《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学。

在课文的正式教学环节,教师应聚焦题目的理解,再次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并要着重做好以下两步:第一,引导学生读熟课文。读熟课文是读懂内容、学习语言和领会情感的基础。朗读时,学生要有仪式感,站直、捧稳,读流畅,读出节奏。第二,鼓励学生就不懂的问题提问,并分类回应。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体现了他们的兴趣点,也是他们与故事建立联系的信息点。例如,针对“故事发生在哪里?”这个学生常问的问题,课文虽然有相关信息帮助学生解答,但教师要理解的是,学生关心的不是“地名”,而是这个地方与自己的联系,是希望获得直观、具体、可感知的信息。所以,在引导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教师要补充直观的参照,如地图等。对学生初读时提出的问题,教师无需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要“让子弹飞一会儿”,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这也符合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心理情境的需求。

二、借助思维支架,梳理课文内容

教师要积极运用“谁?是什么?怎么样?”这样的思维支架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以落实这个单元的重点教学目标。

【片段一】

师:我们从课文中读到了谁的心愿?请根据课文中的信息来回答。

(生读书、圈画后分享)

生:我觉得课文写了毛主席的心愿,因为毛主席不希望乡亲们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

生:我觉得是乡亲们的心愿,因为课文里有这样一句话:“村子里没有水井,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

生:我觉得应该是毛主席、战士和乡亲们共同的心愿,因为他们都需要喝水,都希望不用到很远的地方挑水。

【片段二】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课文中哪句话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大家的心愿?

生:我觉得是“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这句。

生:不对,这句话是写心愿怎么实现的,大家的心愿应该是不用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

生:应该是这句“村子里没有水井,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后来有水井了,他们就不用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了。他们的心愿就是有一口水井。

师:之前有同学问“很远”是多远,你们觉得大概有多远呢?

生:就是非常远。

师:远到挑一回水要用——

生:好几个小时。

师:路还不好走。如果能够有一口水井——

生:那就省事多了。

师:有一口水井的愿望是多么强烈啊!请把这一心愿朗读出来。

处于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能通过拼音认识不少生字,也能自主将课文读通、读顺,大致理解课文的字面意思。但是,读懂了字面意思,不等于读懂了课文内涵。所以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类主旨深刻的文章,就更要在领悟情感上下功夫了。

教师运用思维支架,不仅能帮助学生梳理故事内容,而且能通过对信息的梳理,引导学生关注“信息源”——具体词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在片段一的教学中,学生对“谁的心愿”的辨析,让故事人物,尤其是毛主席的形象慢慢清晰起来,同时为之后理解乡亲们“时刻想念毛主席”做了铺垫。又如,片段二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明晰了“大家的心愿是什么”,还通过对重点词语的关注,让学生感受到了心愿的真切、强烈。

三、积极辨析,感悟伟人形象

革命文化类文本都蕴含着革命精神之光。这革命精神的光芒,在故事中,往往是通过对主要人物的行动叙述或细节描写体现的,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不同文本表述方式有所不同。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时,教师要精心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深入分析,感悟毛主席的伟大形象。

师:“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结合故事内容,我们知道“挖井人”指的是——

生:毛主席、战士,还有乡亲们。

师:那为什么乡亲们时刻想念的主要是毛主席呢?

生:我觉得这句话很重要——“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是毛主席带领着大家挖这口井的。

师:在之前的讨论中,大家觉得课文写了毛主席、战士和乡亲们的共同心愿是挖一口井。这口井是为谁挖的呢?

生:是为乡亲们挖的。

师:那么,他们的心愿是完全一样的吗?请根据理解,补充下面的句子。

(师出示:毛主席和战士的心愿是为_____________挖一口井。乡亲们的心愿是为  _____________挖一口井。)

生:毛主席和战士的心愿是为乡亲们挖一口井。

师:因为毛主席发现——

生: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生活很不方便。

生:乡亲们的心愿是为自己挖一口井。

师:毛主席和战士离开后,这口井一直为乡亲们提供清甜的井水。

(师补充介绍这口井)

师;所以,那块石碑上才会被刻上——

生: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在教学中,教师在“革命文化教育”上没有做显性的、说教意味的讲解和引导,而是始终立足故事本身,借助对具体词句信息的深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情感,做到了言意兼得。虽然学生在课文学习之前已经知道了毛主席是谁,但通过课文的学习,他们能更深刻、更具体地明白这位伟人为百姓做了什么。教师抓住具体词句帮助学生读懂“毛主席的心愿是什么?他做了什么?”,帮助学生理解人们为什么“时刻想念毛主席”,是符合学生认知和情感特点的教学选择。

《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学,让教师认识到:“革命文化”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主题之一,文本资源的运用,要遵循母语特点和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要符合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逻辑和路径——在读写实践的真切体验中,追求语言技能、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亦庄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