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细节,品析人物

作者: 蒋军晶\执教 檀鑫超\评析

抓住细节,品析人物0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环境、故事情节。教学小说文本,教师需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需从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入手。细节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处境等方面的重要方法。

课例呈现

教学片段(一)

师:“榜文”是什么意思呢?你们预习过的。

生:指旧时官府张贴的文告。

师:这告示上大致写了什么内容呢?你们现在翻开书,把相关的话找出来。

生: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于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

师:“请勿自误”是什么意思?

生:不要自己耽误了自己。

师:武松如果仔细看、愿意读,这一路上可以看到几处这样的告示?几处?不忙着举手!

师:分别哪几处?

生:店家有一处,大树的树干上有一处,庙门前有一处。

师:你说当时的政府,当时的县衙也挺负责任的,他们没有报纸没有网络,到处张贴这个告示,就是为了让大家小心。武松在酒店墙上就可以看到这样的告示——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于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

师:如果酒店墙上遗漏没看到,走到大树下,树干上也写着这样的字——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于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

师:妙就妙在这路上还有一座山神庙,这山神庙中当然可以贴这样的告示,前面没看到没关系,抬眼一看──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于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

师:也就是说武松可以一次一次地看到这样的告示,对不对?奇怪了,店家阻拦了,告示提醒了,可是武松偏偏还要上这景阳冈,偏偏还要遇到这老虎。你说原因是在别人,还是在他呢?

【赏析】蒋军晶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先让学生理解“榜文”的意思,再让学生找到榜文的内容,最后让学生找出榜文出现的位置。围绕榜文,蒋军晶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分析它的作用。教师通过引读的方法,让学生重复这三处榜文的内容,其实是为了进一步突出榜文的作用。文中,榜文多次出现,其实作者也希望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告知读者:榜文实实在在地劝告路人不能单独过冈,而且告知大家在限定时辰结伙成队出行才相对安全,但武松却偏向虎山行,足见武松的固执、爱面子、疑心重。这也为后文武松打虎的情节做出了铺垫。

教学片段(二)

师:各位,我们发现武松是不是有过人之处?

生:是的。

师:他的力量过人吧?他的反应过人吧?他的智慧过人吧?他有这么多的过人之处,是不是让我们感觉到他是一个神了?

生:不是。

师:我刚才提到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他做的批注很有意思,他经常写大段的话,但是在这一段批注里边,他就这么简单,写了大量的“人”字。

(出示课件:金圣叹批注的“人”)

师:他认为武松还是血肉之躯,终究还是一个人。所以下面请大家静下心来,就打虎这一段做批注。看看在哪些地方你也会像金圣叹一样写一个“人”字?

师:我们还是按顺序来,有谁在第六段写了这个“人”字吗?

生:“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明他有点怕老虎。

生:“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明他还是一个平常的人。

师:这一段还有吗?那一处没发现的话,太可惜了。

生:“武松见了,叫声:‘呵呀!’”,说明武松吓了一跳。

师:呵呀,那一声“呵呀”太绝妙了。让我们“呵呀”一下。

(出示课件:金圣叹批注的“妙”)

师:武松见了,叫声──

生:呵呀!

生:我在这里写了个“人”字。“原来慌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梢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我觉得这棒断得太好了,我觉得武松很紧张,写得很真实。

生:“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这个“乱”字说明他连看都不敢看了。

师:好一个“乱”字啊!再往下看还有吗?

生:“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说明他还是很怕老虎的,怕它又站起来,说明他心里还是有所防备的。

生:“武松再寻思道:‘我就地拖得这死大虫下冈子去。’就血泊里双手来提时,那里提得动?原来使尽了气力,手脚都疏软了。”这里让我觉得武松毕竟是血肉之躯,前面是在恐惧中憋着一股劲,等这股劲泄了,整个人就快瘫软了。

师:从这么多细节中可以看出,他也只是一个普通的人。那作者这样写,你觉得好吗?武松可是个大英雄啊!

生:这样写反而让读者觉得武松这个人很真实。

生:现在很多电视里的英雄是打不死的,不真实!

师:武松这个人,最终打死了老虎,一举成名,戴红花骑大马,成了一个英雄。

师:故事再往后发展,他一直在打老虎,你知道他在打什么吗?

(学生讨论)

师:是的,那些虎可比这只老虎难打了。最后丢了自己的性命,终究武松是一个人。

【赏析】先前,蒋军晶和学生一起找出了武松的“过人之处”,紧接着,蒋军晶反其道而行之,引导学生思考:再“过人”终究还是人。教师引导学生像金圣叹一样做批注,在文字中寻找武松不是神,是一个血肉之躯,是一个平凡的人的依据。学生所找的内容,也就是文中的一个个细节描写。例如,当那只老虎从半空里蹿下来时,武松惊出冷汗,这一“惊”便是细节,充分体现出他也是个有血有肉的汉子;武松“呵呀!”一叫,便是细节,常人的本能就是如此……蒋军晶在引导学生追溯细节后,学生能更加清晰地理解武松的人物形象。

【总评】

蒋军晶紧紧围绕小说的三要素展开教学。可以说,小说文本的教学,这样做是适切的。在课堂上,最大的亮点就是教师抓住了小说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使英雄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更加饱满、立体、全面、真实。

对于“十八碗酒”这个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武松不听劝告、嗜酒如命的特点。

对于“三处榜文”这个细节的处理,蒋军晶看似没有深究,其实是留有余地。他让学生找出三处榜文的出处,通过引读,让学生对武松这个人物形象有了初步的感知。武松不听劝告、固执、爱面子等特点学生已然能理解了。

在最后一个环节,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在短时间内找到武松终究还是一个平凡的人的依据,并且分析得有条有理。如果说,前面的细节描写比较集中的话,那么最后的细节描写就比较散乱。如果没有前面对细节描写的初步认识,怎么会有后面深入的思考呢?

教师在教学小说文本时切不可忽略了细节描写,只有抓住了细节,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才会更加全面和深刻。

(作者单位: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实验小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