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童话故事类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初探
作者: 李玉华童话故事的核心是“童”,它以儿童为阅读对象,以幻想为主要表现手法,以故事为主要叙述内容。童话故事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小学阶段教师指导儿童阅读童话故事类书籍,将给儿童的精神成长提供土壤、空气和阳光。
当下,语文教师在统编教材的选文及“快乐读书吧”栏目的指引下,正积极引导学生阅读一系列童话故事类书籍。在实践中,教师探索出一系列有效的、可迁移的策略与路径,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教师对阅读有困难的学生关注不足,缺乏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导致学生后续阅读参与度不高;部分教师在导读课上“导而不读”,在推进课和分享课上,忙于一问一答、细碎讲解,指导“用力过猛”,学生阅读的兴趣、分享的积极性在过多的方法指导下荡然无存;教师指导阅读流于表面,缺乏统整与发现,导致学生读得浅,不能关联自己的生活,阅读收获不大。
笔者将结合以上实际问题,从“结合童话特点、立足学生情感需要、指导对比与发现”三个角度出发,谈谈对小学童话故事类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指导与实践反思。
一、结合童话特点,创设表演情境
童话故事具有故事性强、想象丰富等特点。教师应充分利用童话的特点,创设表演情境,让学生爱读童话。
在《小鲤鱼跳龙门》读中推进课中,教师可以抓住“童话故事性强”的特点,先让学生根据故事地图讲童话故事,继而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表演情境,以吸引更多学生加入。学生以小哥哥、小姐姐的身份来讲这个童话故事,不仅真实,而且有趣。
在《孤独的小螃蟹》读前指导课中,教师可以抓住“童话适合想象”的特点设计“你猜我演”的活动。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预测的方式发挥想象,猜想故事的发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还可以在读中推进课中设计“如果书中某个主人公来到你所在的班级,你希望是谁?为什么?”的情景模拟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以“主人公同学”的身份在情境中交流、分享。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童话故事的反复性,体现在语言的反复和结构的反复上。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的许多童话故事都运用了这种写作方法,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设计“猜读故事”“故事新编”等阅读教学活动。
童话故事的特点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内核。如果教师为教学活动创设丰富的表演情境,有助于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解决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使更多的学生喜欢读童话、讲童话。
二、立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设计学习活动
薛法根老师曾言,如果只从教师的角度解读文本,极易陷入“深入深出”的困境;而从学生的角度,“降一个维度”解读文本,就能发现作者的高明之处,就能把握学生的发展空间,就能“深入浅出”地为学生铺设学习的台阶。笔者认为,“降维法”同样能运用于童话故事类的整本书阅读的指导。教师运用“降维法”改变设计视角,立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设计活动,可以解决阅读教学“用力过猛”的问题。
《一只想飞的猫》选自陈伯吹童话故事集《一只想飞的猫》。这篇童话篇幅较长、人物众多、情节丰富,学生在梳理人物关系、整理故事脉络时难度较大。笔者根据这一情况,在读后分享课设计了“击鼓传花—故事接龙”的活动。花传到哪个学生的手上,哪个学生就要接着讲书中的小故事,这时的学生处于紧张、兴奋的状态,思想高度集中,记忆效率也随之提高。经过几轮的活动,学生基本能厘清其中的情节脉络了。
再如,《愿望的实现》是经典童话故事荟萃。这本书中收录了不同国家、地区的童话故事,有印度文学家泰戈尔写的《愿望的实现》;有选自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的《小孩和小偷的故事》《善良美丽的少女》;有选自《格林童话》中的《不莱梅的音乐家》,还有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写的《夜莺》《拇指姑娘》等。学生阅读封面和目录之后会发现,书中有很多故事自己以前读过、听过,甚至能讲出来、演出来。此时,学生需要一个满足表达欲望的契机。为此,笔者在读前指导课上设计了“童话故事发布会”这一学习活动。学生可以选一个自己熟悉的故事在小组内讲一讲、演一演,先“说”为快,获得表达与分享的满足感。
叶圣陶先生说:“在阅读一事的本身,教师没有给一点儿帮助,就等于没有指导。”有效的整本书阅读,教师的指导不能缺失。《愿望的实现》这本书,教师的指导价值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读完”,还要帮助学生“读懂”,读出故事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基于这样的思考,在读后交流分享课中,笔者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故事中的主人公,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故事里的“喜怒哀乐”,寻找故事里的“真善美”,让学生的阅读不仅有趣,而且有味。
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用学习活动代替细碎讲解,能为学生铺设有序的学习活动轨道,解决教师在阅读指导时“用力过猛”的问题,帮助学生读懂童话故事,获得高品质的精神养料。
三、对比与发现,让阅读更有新意
蒋军晶提出,越是优秀的童话,越有发掘的空间,越能培养出高级的审美情感。在小学中、高年级的童话教学中,教师更应设计开放的话题,营造轻松、愉悦的对话氛围,通过对话将童话故事中蕴含的寓意体现出来。
作为学生阅读的陪伴者、指导者,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设计开放的话题,并参与话题交流。教师还可以在学生阅读遇到困难时积极介入,让学生从“串门”走向“深度游”,解决读得浅的问题。
1.一本书中的多个童话对比。如《格林童话》是由格林兄弟收集、整理、加工完成的德国民间文学。在读后交流分享课中,笔者设计了一个开放式的问题:《格林童话》中精选了32个童话故事,你发现了这些故事的特别之处吗?请你从以下任务中选择一个完成,并谈谈你的发现。
(1)找出童话故事的结尾语段,说说《格林童话》的结局。
(2)标注含有“森林”的语段,说说《格林童话》的取材。
(3)分别列出故事里的好人与坏人,试分析《格林童话》中的角色。
(4)如果你是……(故事中的某个角色),你会如何改编这个故事呢?
笔者运用“内容重构策略”,指导学生对多篇故事中相同的语段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归纳《格林童话》的语言特点;运用“联结策略”,指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体会及语文学习经验,让学生理解童话内涵,产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2.同一作家的多个童话对比。比如,在《安徒生童话》的读后交流分享课中,笔者设计了两个学习活动。
(1)画一画:学生小组合作,用图表梳理主人公曲折的经历。试分析有代表性的故事《亚麻》《丑小鸭》《老头子做的事总是对的》《拇指姑娘》《野天鹅》等。
(2)说一说: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对比梳理的图表,归纳主人公们相同的经历和不同的结局,说一说“小人物的幸福是什么”。
这两项活动直指童话故事的核心,能帮助学生读出童话故事的新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结合童话特点创设表演情境,能够让学生爱读童话;教师立足学生情感需要,设计学习活动,能帮助学生读懂童话;教师进行有效指导,能让阅读更有新意,能助力学生读出深度。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