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
作者: 肖木水 欧玉群摘 要:整本书阅读是普通高中课程的第一个学习任务群,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开阔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本文结合教材中的阅读指导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创新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深入阅读小说内容,提升阅读效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整本书阅读 《红楼梦》
普通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下册第七单元将小说《红楼梦》作为整本书阅读的选定书目,体现了新教材对《红楼梦》的认可和青睐。教材在单元导读部分指出,《红楼梦》内容深广、折射历史、反映社会、书写人生,是一部艺术化的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百科全书。由于该小说容量大、思想深,不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打“退堂鼓”,阅读的推进速度缓慢、收效甚微。
一、《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中,虽然许多教师注重指导学生进行《红楼梦》整本书的阅读,但是没有对阅读的方向进行合理的界定,停留在对纯文本的解读层面。针对《红楼梦》的阅读,教师应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版)》的学习目标与要求,进行深层的解读。《红楼梦》人物众多,关系复杂,诗词、判词夹杂,神话与现实交织,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如入茫然之境,面临很大的阅读挑战。教师如果放任学生自行阅读,效果肯定不好。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还停留在让学生说出故事情节、分析单个人物的浅层次阶段,不利于“以检验促进阅读,以检验加深理解”目标的实现。
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指导
(一)设计精准活动
一是明确目标方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版)》明确指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读懂文本;要从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厘清人物关系,分析人物形象,梳理文本的艺术构思,体会小说的主旨,让学生初步掌握阅读的技巧。
二是设计多样化的活动。比如,在教学中,针对前五回难度较大的问题,首先,笔者设计了“找出前五回中神奇故事”的活动,引导学生聚焦石头故事、还泪故事、太虚幻境故事等,运用精读的方法深入文本,对与活动要求不相关的部分,可以自动略读。其次,引导学生体悟人物形象,品读精彩语言,梳理文章构思,理解文章主旨。针对人物形象分析,设计了“宝玉挨打原因分析”“你最喜欢的红楼女子”“贾雨村为官履历”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分析与人物相关的情节,赏析人物形象。针对梳理小说的构思,设计了“人物名字和人物命运的关系分析”“小说第五回中人物判词和人物最终命运之间的对应关系”等活动,让学生领略小说“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特点。针对理解小说的主旨,结合红学家对《红楼梦》的主流观点,引导学生围绕政治小说、爱情小说等角度展开讨论。针对品读精彩语言,带领学生进行《红楼梦》情景剧活动,让学生通过演绎情景剧的方式,深入文本分析,带着感情朗读。
(二)适当透露情节
《红楼梦》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反映我国古代社会百态的史诗性著作,然而一百二十回的饱满内容,让学生找不到阅读的感觉和方向,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这个时候,让学生突破阅读障碍就显得尤为重要。《红楼梦》前五回,主要描写了天上的太虚幻境和尘世的荣宁二府,既勾勒了贾府百年的兴衰,又预示了小说中人物的不同命运。对于初读《红楼梦》的高中生来说,他们不仅要克服人物关系复杂的困难,还要兼顾前后文的联系。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在《阅读的力量》一书指出,当孩子因兴趣而阅读,他就已经上了阅读的钩。由此可见,让学生找到阅读的感觉至关重要,而教师适当透露小说情节,能帮助学生突破阅读的障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比如,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的阅读困难,笔者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1)结合人物判词,适当透露人物的命运。在指导过程中,笔者带领学生细细赏析《红楼梦》第五回中的人物判词,让学生猜测判词和人物的对应关系,猜测该人物的命运和结局。在学生不理解的地方,适当透露一些情节予以补充,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2)结合神话故事,分析人物命运。虽然学生对《红楼梦》一开始的神话故事很感兴趣,但是对其中蕴含的深层暗示不了解。因此,笔者给予适当的提示。(3)结合小说细节,透露情节的发展。比如,不少男生在看完《红楼梦》以后,对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发展脉络依旧模糊,对薛宝钗与林黛玉之间从相互芥蒂到亲如姐妹的关系变化毫无知觉。在一些细小的情节处,笔者给予学生指导,让学生体会小说中细腻的感情,感悟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
(三)及时组织反馈
在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笔者结合学生的阅读进度,设计了多种反馈方式,引导学生以问题反思阅读、增进理解。
一是讲述完整的故事,梳理情节线条。要求学生根据个人喜好,选择《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一个情节、一首诗词、一个场景、一场活动,进行故事讲述,达到熟悉文本,了解人物形象的目的,逐步形成整本书的阅读感受、明确情节发展的脉络。
二是注重诗词鉴赏,品味人物形象。《红楼梦》一书中有大量的诗词、判词,既反映了对应人物的生活状态,又反映了个人的精神品质。在阅读过程中,笔者设计相对应的题目,引导学生品鉴诗词、查找典故、梳理诗词大意,结合诗词分析人物的经历和心理特征,进而分析人物隐藏在诗词背后的情感和主旨。
三是分类鉴赏人物,探究作者情感。《红楼梦》中有不同的人物,在不同的地位、境遇、思想之下,形成了不同的外貌、语言、处事方式,体现了作者的褒贬与爱憎。在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把人物进行分类:贾府有地位的男人、贾府中的媳妇们、贾府中的小姐、贾府中的大丫鬟、贾府中地位低等的丫鬟等,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不同类别的人物的所作所为、行为特征、心理特征,进而分析曹雪芹对不同人的情感态度,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四是对人物结果的猜测。针对《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与结局,不同的红学家莫衷一是。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与分析,得出自己的合理见解。学生看完《红楼梦》前八十回之后,笔者开展了“人物命运结局大猜测”的活动,要求学生根据小说前80回对贾府中不同人物的描写,分析人物最终可能的结局和命运。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熟悉文本、判词、诗词、情节、人物对话,还要对作者的创作意图、小说前后的联系、人物命运的发展脉络进行深入的探讨。
三、结语
针对《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指导,教师应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版)》给予有方向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阅读的障碍,找到有效的阅读方法,进而让学生亲近《红楼梦》,读懂《红楼梦》。
参考文献:
[1]黄厚江.《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堂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2024,(Z1):10-14.
[2]于艳红.项目式学习下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以《红楼梦》为例[J].教育,2024,(19):105-107.
[3]邵锦雪.基于大单元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J].文理导航(上旬),2024,(7):43-45.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江西省宜春中学)
本文系2024年江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数字化课程资源研究”(项目编号:24JYZX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