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策略

作者: 高林林

摘   要:情境教学法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方法,它不仅简单易操作,而且深受学生的喜爱。教师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降低教学难度,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坚持创新理念,合理融入生活情境,打开学生的心扉,让他们一边学习知识,一边增长生活经验,成就学生的精彩人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小学 生活情境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科学的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只有选择适合教学需求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发挥课堂的教育作用,让教与学都变得简单。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角度比较简单,为了让小学生重视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生活情境,一方面展现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指导学生活学活用;另一方面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多措并举,勇于创新,给学生提供生活化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参与课堂互动交流,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的意义

(一)丰富教学内容,增强生活经验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比较单一、枯燥,教师往往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生活情境的创设,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使得多种多样的生活案例被引入课堂,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

(二)突破教学难点,发展学生能力

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以生活为基础,实现了知识和生活的有机结合。小学生缺乏生活经历,在学习的时候容易产生学习误区。而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准备的生活案例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将学习当成一种乐趣,积极挖掘自身的潜能。

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策略

(一)活用教材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理论知识所占的比例较大,如何让学生全面掌握这些理论知识,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合理运用,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要深入研究道德与法治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通过巧妙的方式将知识点渗透给学生。教材插图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每一幅插图都是有价值的,教师可以活用教材插图,寻找其中的生活元素,促使学生将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爸爸妈妈在我心中》时,教材用插图的形式呈现了三种生活场景:一是天黑了,爸爸怎么还没回来;二是妈妈生病了,“我”想替妈妈分担痛苦;三是孩子问奶奶,元旦爸爸妈妈是否能回来。教师可以以插图为导入,设置“我和父母”这一主题,让学生相互交流,联系自身的经历,讲一讲自己是如何爱护家人的,引导学生表达爱,强化学生对父母的理解与关爱。

(二)再现生活画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包含很多生活道理,与现实生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再现生活画面,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思考、探索、学习,实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学生认识外界事物主要依赖感性思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上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呈现生活画面,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鲜活。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自己从网络中收集的各种环境污染的图片、视频,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并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说一说这些环境污染现象会给大自然带来哪些危害,以及应当怎样预防、解决这些环境污染问题,深化学生对环境污染的认知。小学生活泼好动,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天性,组织学生用表演的形式再现教材内容,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少给父母添麻烦》时,笔者设计了角色扮演环节,鼓励学生自愿报名,让扮演“孩子”的学生自由发挥,把自己平时给父母惹麻烦的事尽情表演出来,如在家乱扔垃圾、不收拾学习用品、对食物挑三拣四等;再由扮演“家长”的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在表演中反省、在表演中学习,认识到父母的辛苦。

(三)组织生活实践,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生活即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课本知识不应当是教学的全部,课本外还有更多道德与法治知识需要学生去学习、实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一系列具有教育性、趣味性的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家庭、社区、社会,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

家庭生活中有很多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组织生活调查活动。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从“白色污染”说起》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统计一下自己家里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会用掉多少塑料制品,并查找资料,了解“白色污染”的危害,以及“限塑令”等相关政策,查找减少“白色污染”的各种方法与举措。这一系列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培养了学生调查、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四)巧妙布置作业,落实“双减”政策

和其他学科一样,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作业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是学生进一步巩固、探究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能力的有效渠道。教师要高度重视作业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拓展训练的机会,落实“双减”政策,让学生获得思想道德素养的持续提升。

小学生有着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传统的抄写、背诵作业相比,他们更喜欢动手制作类作业。基于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动手制作类作业,让学生在手脑并用中深化认知。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好山好水好风光》时,笔者布置了小组合作作业,让学生自由组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用自己的行动爱护自然、爱护文化遗产、爱护祖国的一草一木”,并要求每个小组设计一份“旅游文明公约”,发挥小组成员间的相互带动作用,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与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知识拓展和能力提升。

(五)实施生活评价,构建高效课堂

科学的教学评价不仅可以使教师获得有效的教学反馈,还可以帮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直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往往以总结性评价为主,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评价体系较为单一,偏离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对传统评价方式做出改进和创新,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生活表现,从品行、素养、法治意识等方面,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具有综合性、发展性的评价,从而更好地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诊断与促进作用。

总之,生活情境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使课堂充满活力与生机。教师要重视生活化教学手段,融入生活案例,使学生了解与生活相关的课堂知识,促使学生受到启发和鼓舞,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黄卫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实施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23,9(8):71-74.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