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仪教育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的渗透
作者: 严小花摘 要:幼儿阶段既是人生重要的发展时期,又是培养幼儿礼仪素养的关键时期。礼仪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礼仪教育在幼儿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礼仪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当前,如何优化幼儿礼仪教育,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幼儿的个人素质,成为幼儿教育工作者亟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教学实践 幼儿教学 教学活动 礼仪教育
在生活中,礼仪是规范行为的重要准则,它不仅是一种无形的文化资产,还凝聚着人们对待人际关系的智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礼仪教育日益受到重视。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文化深入人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幼儿园中,礼仪教育对于幼儿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让幼儿从小接触社交礼仪,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和技巧,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现代社会尤其需要具备良好礼仪素养的人才,因此幼儿园教师要督促幼儿从小事做起,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及善待他人的为人处事态度,成为有教养、有情趣、有涵养的人。幼儿园教师应该将礼仪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创造和探索,结合幼儿的个性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让幼儿在享受乐趣的同时,受到良好的礼仪教育,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一、幼儿园礼仪教育概述
幼儿园礼仪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幼儿从小树立尊重他人、乐于助人、注重礼节的行为准则。具体而言,幼儿园礼仪教育的内涵包括:(1)礼仪基础知识教育,如幼儿园的规矩、学校礼仪、生活礼仪、节日礼仪等基础礼仪知识的学习。(2)社交中的礼仪教育,包括礼貌用语、表述技巧、表达方式、礼节行为等社交礼仪方面的教育。(3)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包括培养幼儿的坐姿、站姿、走路姿态、睡觉习惯、用餐方式等行为习惯。(4)自我修养的培养,包括衣着整洁、干净卫生等与自我修养相关的教育。
在幼儿园礼仪教育中,教师要格外注意以下几个礼仪教育的特征,使礼仪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符合幼儿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1) 生动活泼。幼儿教育注重的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教育幼儿,因此在礼仪教育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合理安排活动内容,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受到有益的礼仪教育。(2)以体验为主。幼儿园教育的重点是让幼儿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去探索、体验、尝试,因此,在礼仪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自主游戏、互动表演、创设情境等方式,让幼儿自主体验和探索礼仪的内涵。(3)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幼儿教育需要与家庭教育互补,因此在礼仪教育中,幼儿园要注重与家长的沟通与配合,共同做好幼儿的礼仪教育工作,完成教育衔接工作。(4)实现个性化教育。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幼儿园礼仪教育需要体现个性化的特点,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特长。
二、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开展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提高幼儿的待人接物和沟通能力。正确、得体的礼仪对于人际交往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礼仪规范,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与他人交往,提高幼儿的待人接物和沟通能力。
第二,提高幼儿的道德品质。礼仪和品德是密不可分的,通过礼仪教育,幼儿不仅能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还能够认识到诚信、守时、尊重他人等品德的重要性。
第三,增强幼儿的自我反省意识。礼仪的内涵本质上是约束自己、关注他人,通过礼仪教育,幼儿能够逐渐增强自我反省的意识,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第四,促进幼儿综合素养的提升。礼仪教育不仅注重培养幼儿得体的行为举止,还注重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文化素养、艺术修养等,促进幼儿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幼儿礼仪教育的现状
首先,礼仪教育的内容具有单一性。目前,幼儿园礼仪教育的内容过于单一,往往只注重表面的形式,而忽视了深层次的思想教育,导致礼仪教育的内容缺乏多样性,幼儿对于礼仪的理解过于肤浅。
其次,礼仪教育较为机械化。现阶段的幼儿园礼仪教育往往一成不变,忽视了幼儿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没有考虑到幼儿不同的文化和生活背景。因此,礼仪教育难免存在机械化、僵化的问题,幼儿无法领悟礼仪教育的价值。
再次,礼仪教育缺乏个性化。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幼儿的性格特点、行为习惯均有所不同。因此,礼仪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要针对幼儿的特点和需求,教师要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最后,礼仪教育缺乏活力和趣味性。当幼儿将礼仪教育视为单一、严肃的教育内容时,就可能出现情感上的疏离。因此,礼仪教育也要生动活泼,具有趣味性和互动性,让幼儿乐于参与其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四、幼儿礼仪教育的实践途径
(一)结合故事开展礼仪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故事开展礼仪教育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生动的故事情节,可以为幼儿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潜移默化地将礼仪知识融入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故事在幼儿教育中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可以更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增强幼儿的记忆力和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审美品位和道德素养。在礼仪教育中,教师结合故事,可以让幼儿在情感体验中感知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小蝌蚪找妈妈》是脍炙人口的童话故事,故事围绕小蝌蚪寻找妈妈的经历展开,其感人的故事情节和温馨的画面深受幼儿的喜爱。在故事中,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和其他的小动物进行了各种互动,其中包括表达感谢、礼貌问候和友好互助等,这些都与礼仪有关。在讲解故事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这些社交礼仪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在幼儿礼仪教育中,教师要选择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故事,加深幼儿对于故事中人物的理解,并将从故事中学到的礼仪知识运用到生活中。需要注意的是,故事的主题和情节应当与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相匹配,不要过于复杂或过于简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故事情节与幼儿的实际生活和学习联系起来,让幼儿在故事中领悟课堂上学习的知识。
(二)结合环境开展礼仪教育
一个文明、有序的环境,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幼儿的道德素养。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礼仪教育环境。例如,在布置教室时,教师可以在教室门口贴上“请”“谢谢”等礼貌用语,促使幼儿合理使用礼貌用语,做有礼貌的好孩子。在食堂和卫生间等公共场所,教师也可以通过绘图、标语等,提醒幼儿注重“礼貌、整洁、有秩序”,让幼儿更加注重对个人形象的管理。
在室外游戏区域,教师可以设计人行道、自行车道等,教导幼儿遵守游戏区域的使用规则,发扬公民美德。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每个班级中设计一个“礼仪角落”,在这个角落里,可以摆放镜子、礼仪手册等,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同时,教师要组织幼儿一起打扫班级卫生,维护班级环境的整洁,从而提高幼儿的道德素养。
在礼仪教育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也非常重要。教师要通过引导和提示,让幼儿在互动中体验礼仪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例如,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让幼儿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勇于进行自我表达。教师要将礼仪教育融入幼儿的生活中,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应用礼仪知识,提高幼儿的礼仪素养,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结合生活开展礼仪教育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将礼仪教育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更加有效地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礼仪知识,提升幼儿的礼仪素养,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交习惯。
教师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示范者,教师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幼儿的价值取向、道德情感及行为特点的形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该注意自身的行为举止,在幼儿面前营造积极、阳光、乐观的形象。例如,教师在课堂中要引导幼儿讲诚信、守规矩、友善对待身边的人,同时要以身作则,以身示范。如此一来,通过模仿、学习教师的言行举止,幼儿便能够更加主动地学习礼仪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注意幼儿的行为,并在必要时进行指导和引导,提醒幼儿在日常的言行举止中注重细节,学会自我调整和表达。在培养幼儿礼仪素养的同时,教师需要注意幼儿的着装、仪容、仪表等,对幼儿进行细致的指导。同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关注自身形象,让幼儿在服装、发型和气味等方面,形成自己的品位。
此外,教师还要积极推进家园共育,通过家校联合,实现幼儿礼仪的全方位教育和培养。教师可以要求家长从家庭生活出发,教育幼儿在生活中学会尊重、宽容、自立自强、细致周到等。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在生活中提示幼儿注意自身礼仪,如引导幼儿使用“请”“谢谢”等礼貌用语,让幼儿在进门前敲门示意等。
(四)结合游戏开展礼仪教育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通过游戏形式来开展礼仪教育,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课堂参与度,加深幼儿对礼仪知识的理解,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游戏开展礼仪教育。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幼儿可以模拟真实的社交场景,如商店购物、生日聚会、节假日野餐等,学习社交礼仪知识。这种方式可以让幼儿充分体验不同社交场景中的礼貌行为,了解礼仪文化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分别扮演顾客和店员,让顾客向店员询问商品的价格、购买方式等,引导幼儿学习礼貌用语。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舞蹈、歌曲类活动,提升幼儿的礼仪素养。例如,在“欢乐童谣”游戏中,教师可以通过合唱的方式,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礼仪文化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兴趣,播放一些优美的音乐,引导幼儿配合音乐进行表演,在旋律和歌词中进行礼仪知识的学习。
最后,教师可以利用手工类游戏开展礼仪教育。通过手工游戏,幼儿可以动手制作与礼仪有关的用品,如贺卡、礼盒、鲜花等,从而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提升幼儿的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手工制作自己喜欢的贺卡,在制作过程中引导幼儿体会贺卡中饱含的祝福之情。
教师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进行礼仪教育,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礼仪知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幼儿和家庭成员、朋友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帮助幼儿建立更友好的社会关系。在游戏中,教师还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和行为习惯,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更为全面和细致的指导。
总之,在幼儿礼仪教育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方式引导幼儿学习礼仪知识,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家庭教育也是幼儿礼仪教育的关键,有效的家校合作可以将礼仪教育延伸到家庭生活中,让幼儿在更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礼仪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和家长要相互配合,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幼儿的品德修养,促使幼儿全面发展。在幼儿礼仪教育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改进,扎实开展礼仪教育,为幼儿的成长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姚玉.不学礼 无以立:浅论幼儿礼仪教育[J].新智慧,2023,(32):65-67.
[2]花薛慧.学礼、知礼、守礼:浅析幼儿礼仪教育的实践[J].教育界,2023,(19):107-109.
[3]赵大文.礼仪教育在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践及意义[J].家长,2023,(19):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