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自媒体空间下的传统美学要素及传播路径

作者: 殷伟群 张若暄

摘   要:中华传统美学思想根植于我国文化,在互联网空间的多媒介传播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深刻地影响了国人的审美意趣和价值理念。本文分析了互联网空间美学思想的优势与传播路径,旨在探寻其转型的方法;在互联网自媒体视野下,明晰了古今美学元素的价值异同,探寻了传统美学思想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网络自媒体 传统美学 文化传播

“文治教化,雅人深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文脉赓续千年,历久弥新。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社会发展、塑造中华民族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十一世纪是互联网时代,自媒体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促进了传统美学思想的转型。何为传统美学要素?如何看待美学思想在互联网语境下的传播优势?本文分析了网络自媒体空间下的传统美学要素以及传播路径。

一、中国传统美学要素内涵浅析

美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无论是“人和敦睦、家国一体”的儒学伦理,还是“流觞曲水、吟啸山林”的文人雅兴,或是“金石风韵、水墨丹青”的艺术,都是美学文化的核心要义。

(一)“尽善尽美”:伦理与道德的统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与“善”密不可分。《论语·八佾》写道:“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对音乐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士大夫阶层对美的追求——得道为善,尽善尽美。“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他将仁义与礼乐联系起来,将个人的道德修养外化于社会各阶层之间,使“仁”从狭义的个人观念拓展到更加宽广的社会领域。

孟子继承孔子的仁爱思想,进一步优化“仁”的内涵与外延,提出“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倡导人们保持和发扬善心。在社会治理领域,也体现出儒家尽善尽美的“仁政”理想。孟子着眼于人的本性,将美育思想与“性善论”结合,反映出伦理本位的人文主义思想,为儒家的政治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悠然之乐:天人合一与中国传统审美思想

中国传统审美思想承接道家的天人合一观念,将情感与人格外化于文学的表达,创造了不朽的美学品格。在万千风物面前,诗词、歌赋见证了文人的文采,留下了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慨叹;陶渊明躬耕田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诗浩渺而旷远、自然醇美,达到了一种 “静穆”的美学境界;王羲之兰亭雅集,乘兴写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建构了一种全新的审美方式;在脍炙人口的盛唐名篇《春江花月夜》中,诗人将情思寄托于浩渺宇宙,“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林泉高致》载:“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君子因“可游可居”,而对山川心生向往,浸入山水之中,冥想体悟,寻找本我。

(三)文质兼美:艺术与美学的统一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认为,“文”即“礼”,“质”即“仁”,内在的仁和外在的礼完美统一,便是理想中的君子形象。同样,“文”与“质”是中国古典艺术美学非常重要的范畴,也是中国古典艺术美学的逻辑起点。

“文”的本义,是纹路、纹理、色彩、声音等感性形式,“质”的本义是有价值之物,注重内核与本质。“文”与“质”的发现,体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觉醒和艺术审美的萌发。中国古代艺术美学话语既注重对形式的考量,也重视对内蕴的体察,对美的发现是在万物互联中产生,形神兼备,集为大成。

二、网络虚拟空间拓展与传统美学要素的类型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庞大的互联网社群已成为人们生存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空间是一个由符号、图片和音像所构成的“泛空间”,依赖于数据的交互与流动,其中蕴含了美学设计理念及艺术传达。

(一)有无之境:异军突起的互联网美学

与传统美学不同,互联网美学的特殊性体现在网络虚拟与现实可感的平衡上。网络空间在物理意义上的虚拟即“无”,浩瀚的代码构成一个充满逻辑的世界,每一个符号的背后都是一种隐喻。人们通过虚拟的手段获取的真实体验即为“有”,能让人们在欣赏艺术创作后产生心灵的满足。正是这种“无”与“有”构成了网络空间的基本美学特征,使传统美学在互联网时代有了崭新的内涵。

(二)静水流深:相对稳定的美学智慧

柏拉图认为,诗和艺术都是对现实的模仿,而现实具有最高的真实,这就是理念的光辉。虽然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但其内容的产生都来源于具体可感的社会现实,迅速便捷的技术只是辅助手段,美学的光辉仍然闪耀。

传统美学思想根植于中华文化,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渴望一种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重视对人的思想道德教化。在网络新媒体时代,丰富的传播介质和多维的传播角度,为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可能。

(三)分裂异化:复杂多元的美学现象

媒介即讯息,这是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交流手段,互联网使远程传输成为现实,增强了艺术家、艺术机构和欣赏者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美、感知美,冲破了时空的束缚。这种方式提升了信息传播速度,为审美活动和艺术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互联网时代注重对真实世界的模拟,创造出了虚拟之境。前者注重情景交融,后者强调模拟感知。互联网虚拟现实的特质,导致人与现实世界分割,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人们亲身进行审美体验的机会。

三、网络自媒体下传统美学要素的传播路径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把审美与宇宙、社会、人生的根本问题加以联系和思考,有着独特而深刻的哲学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学思想不断丰富着时代内涵。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对传统美学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中国传统美学内涵与网络自媒体空间的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是新时代美学发展的底层逻辑。

(一)以华为的美学探索为例

互联网时代亦被称为“颜值时代”,多元的传播形式,给人们带来了更强烈的视觉冲击。提及科技与美学的深度融合,就不可避免要提及华为的品牌逻辑。

华为公司的口号是“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并自主研发了名为“鸿蒙”的系统,这一名字来源于《西游记》的开篇词,鲜明地体现了企业的精神内核。鸿蒙孕育着万物,既体现了生命的无限可能,也体现了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和传统美学的意蕴。在2022年夏天发售的“华为P系列”首款折叠屏旗舰机中,华为的美学基因再升级,其中“天青色”的灵感来源于中国古典陶瓷中的经典釉色天青蓝,如雨后初霁、温润如玉;“云锦白”的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丝绸工艺,优雅自然。设计无界,相融相生,游走于科技美学与智慧影像之间,对互联网时代科技与传统美学的深度融合,具有借鉴与启示意义。

(二)以“椰树牌椰汁”的设计和营销为例

一成不变的黑底色,高饱和度的品牌口号,直白的宣传标语,“椰树牌”椰汁凭借其“土俗”的设计风格和视觉推广,被人称为“设计界的泥石流”。抢眼的撞色设计将明亮色块与巨大文字规则排列,让椰汁盒成为一块行走的广告牌。“椰树牌”椰汁的设计风格与中国传统的含蓄美、意境美大相径庭,很多人认为这是“新丑风”——把带有明显识别特征的素材不按常理地堆砌在一起,形成一种自带风格的审美。“椰树牌”椰汁原本的“丑”是摆脱了对规整、协调、美观的追求,消除了美与丑的对立,只以“传达”为目的,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传播中的“噪声”,实现了表达的完整性。这种后现代主义的美学解构,让“椰树牌”椰汁的包装设计凭借“土俗风”顺利出圈,使人们对审美产生了深刻的思索。

四、网络自媒体空间美学要素传承的社会意义

(一)媚俗文化的入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词语“媚俗”同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一起,在国内理论界引起了激烈的思辨热潮。在中国传统思想语境中,美学象征高尚与纯洁,但在互联网时代,美学的大众化、平民化趋势逐渐凸显。美国著名学者马泰·卡林内斯库提出了现代主义和工业文明时代的五大审美: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媚俗文化”反映了人们对“生活之欲”和“审美之境”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既迎合了特定受众群体的需要,也影响了美学的纯粹性。

“媚俗文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工业化的迅速崛起和媒介宣传力度的加强弱化了大众的个体思考意识,更新了公众的审美理念。如何使传统审美“亲民”,又不至于消解中国传统审美观,透过“媚俗”文化,寻找大众心理需求,是当今形势下美学创新的重要命题。

(二)快节奏生活影响下的美学失衡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效率至上”成了人们追求的准则。快节奏生活对美学产生的冲击,首先体现在艺术家对作品的创作上,由于信息交流的速度加快,艺术家有更加丰富的信息来源,导致过于追求创作效率而忽略艺术创作的水平和质量。一旦某种艺术风格被广为传播,艺术家就会认为此种风格已经成熟,拒绝进一步创作。不同于信息闭塞的时代,如今的用户有着丰富的自主选择权,在信息洪流中,不同风格的美学作品不断刺激着用户的感官体验,这决定了用户在每一件作品上停留的时间会缩短(缺乏长时间的凝视、深入灵魂的思索与叩问心灵的对话),让美学欣赏大打折扣,这种现象必然会带来美学传播的失衡。

(三)过度商业化洪流带来的美学困局

美学思维正在重构现代商业逻辑,这一影响也波及相对纯粹的文化领域。比如,我国第四代电影导演吴天明的遗作《百鸟朝凤》在上映期间,票房低迷,制片人方励向院线经理下跪,请求增加排片量。这一现象一度引发热议,让人们对道德绑架与艺术尊严、电影的商业属性和美学价值产生了思索与讨论。与一般的商业片不同,《百鸟朝凤》体现了我国第四代电影导演的美学风格与艺术特质。在消费主义和“娱乐至死”观念大行其道的当下,这种“传统叙事的坚守”显得有些另类。虽然其艺术性获得了普遍的认可,但“叫座”与“叫好”难以兼得,其票房的低迷也在情理之中。《百鸟朝凤》或许昭示了中国第四代电影导演美学风格的悲壮落幕,这应该被视为一个严肃的命题。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涵做出论述:“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中华传统美学赓续千年,历久弥新,积极呼唤中华美学的时代风貌,以美育人、以美齐家、以美治国,匡正网络自媒体空间下的美学传播弊病,提供更丰富的美学感知体验,通过“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以文化培根,以美学铸魂。

参考文献:

[1]高鹃.浅析孔子儒学中的美育思想[J].汉字文化,2021,(8):190-191.

[2]路雅婧.《林泉高致》审美意涵浅析[J].青年文学家,2022,(2):108-110.

[3]余开亮.网络空间美学理论的嬗变[J].河南社会科学,2003,(4):11-13.

[4]崔育斌.互联网时代的审美与艺术[J] 浙江学刊,1999,(3):102-104.

[5]梁鑫.媚俗艺术与文化产业困境[J].名作欣赏,2021,(15):96-97.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