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有效活动,让体育教学更高效
作者: 王萍萍摘 要:体育是“五育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高素质人才,教师要重构教学理念,设计丰富的活动,引领学生加深对具体知识点的理解,提升核心素养。本文将从具体的教学案例出发,深入分析教师如何基于体育学科特点,设计有效的活动,构建高效的小学体育课堂。
关键词:活动设计 小学体育 高效课堂
体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经常会忽视体育运动,而将大部分的关注点放在具体知识点的讲解上。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与教师、同伴互动的积极性。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体育教学的效率,教师需要丰富活动内容,优化活动形式,通过具有趣味性、创新性的活动,让学生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
一、设计课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重视热身运动,提升运动质量
受年龄与身体发育的限制,小学生的运动能力、运动意识均是有限的。热身运动是锻炼之前的准备,有效的热身运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减少运动损伤的风险,还可以增加心率、呼吸深度和频率,以及肌肉的血液流量、氧气和营养素,增强学生的身体机能。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设计热身运动:第一,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他们的自然兴趣点;第二,小学生的运动能力有限,教师要预估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相应的热身运动;第三,结合课程内容,匹配不同的热身运动。
在一些常规的热身运动中,教师通常会采用慢跑、扩胸运动、振臂运动、腹背运动进行热身。在热身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控制热身运动的强度,充分唤醒学生的身体机能。首先,在慢跑中,教师要在队伍前排带跑,以控制跑步速度。其次,在扩胸运动、振臂运动、腹背运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体情况与体能,给学生下达科学的指令,指导学生完成热身运动。由于不同的课程内容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起着不同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调整热身运动的内容。比如,在教学篮球运动时,教师可以将热身运动由慢跑换成变速跑,并融入运球技巧的训练。通过差异化、个性化的热身运动,学生既能了解课程内容,又能提升自己的运动能力。
衡量热身运动是否达标的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能否在增加学生心率和呼吸深度的同时,让他们的身体和肌肉温度达到锻炼的状态;二是能否将热身运动与课程内容结合起来。热身运动不仅存在于课程讲解中,还存在于日常的体育运动中,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热身运动,积极创新热身运动的形式,丰富热身运动的内容。
(二)重视课前预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受年龄与认知能力的限制,小学生的预习能力有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预习作为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路径,逐渐引起教师的注意。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前预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提前发布微课视频,并要求学生在课前浏览视频内容,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一边搭建知识体系,一边记下自己的问题;还可以提前发布运动任务,让学生感受运动的魅力,并积累相应的经验。
以教学“跳绳”为例,在预习阶段,教师应提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设计微课。一般来说,小学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将微课的时间缩短至5分钟,让学生充分了解“如何跳短绳和长绳”“如何用跳绳”“如何在跳绳时双脚起跳”。由于大部分学生此前都有跳绳的经验,因此,他们在观看视频内容之后可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掌握科学的跳绳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发布了一个挑战任务:“在1分钟的时间里,你可以跳多少个?”这种活动任务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提升学生的跳绳能力。预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下一节课会讲什么”,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这样,学生不仅会对教学内容产生期待感,还会积极参与师生互动,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
二、引入多元策略,优化课堂活动设计
(一)紧扣运动特点,设计多样化的活动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自己为主体,单向地输出具体知识点。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但是从整体的角度来看,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了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需要重构教学理念,紧扣每种运动的特点,围绕教学重难点,优化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
例如,在教学“排球”运动时,教师应着重讲解发球、传接球等动作技巧。为了考查学生对运动技巧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接力游戏。首先,将班级学生划分为人数相等的6个小组,根据游戏要求,两组成员要分别站在排球场地的两边。接下来,成员以“发球—接球”的方式进行接力。其次,为了提升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增加新的游戏规则,即本次接力共2分钟,接力总数最多的小组获得胜利。从后续的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在胜负心的驱使下,都能积极参与接力游戏,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比如,有的小组仅考虑接力传球的数量而未考虑发球、接球的动作及技术要点,此时,教师应及时记录,并在后续的点评中进行总结与分析。
活动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感受体育的魅力,形成体育精神。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反馈,并适当调整活动内容。值得一提的是,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充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并了解、观察、记录学生的自然兴趣点、运动能力,优化活动内容与形式,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二)紧扣学生学习情况,设计差异化的活动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为学生设计更加精准的学习方式,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在活动设计中,教师应重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学生设计差异化、有针对性的体育活动。一方面,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自然兴趣点,受年龄、性格、性别等诸多要素的影响,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各不相同,教师应优化活动设计,并利用多种形式,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另一方面,要观察学生的运动能力,基于学生的表现,调整活动难度,设置差异化的活动要求。
以“篮球”运动教学为例,首先,在教学前,教师应从体能、身高、反应能力、学习兴趣等多个维度出发,将学生分为基础层、中等层、提高层三个层次。其中,提高层的学生体能较好,身材高大且对篮球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中等层的学生符合体能标准与身高标准,并且热爱篮球;基础层的学生体能较差,且没有表现出对篮球的热爱,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次,教师要根据每个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差异化的引导方式,让学生有效掌握篮球这项运动。比如,在讲授“投篮技巧”时,教师可以引入“小先生制”,通过高效的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让学生掌握其中的技术要点。最后,小学生的自然兴趣点及体育能力是时刻变动的,针对学生差异化、分层化的学习情况,教师应积极记录学生的变化、发展,并形成动态化的个人档案。基于全面且准确的个人档案,教师既能直观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能发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三)延伸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
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容易将体育活动简化为“课堂上的运动”。作为一门极具人文性、生活性的学科,体育教学不仅存在于课堂,还存在于日常生活与实践中。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将体育活动从课堂延伸至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丰富且灵活的运动任务,促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坚持运动,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提升学生的幸福感。
例如,在暑假期间,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运动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设计运动的内容、时长及频率,促使学生有意识地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设计个性化、有针对性的运动任务。比如,有的学生给自己设计了一个长跑任务,基于任务内容,学生将在30分钟内跑完整个路线。虽然该学生强调了自己的经验,以及以往的运动量,但笔者仍从中发现了瑕疵。首先,该学生没有设计热身运动,在长跑的过程中容易受伤。其次,没有设计运动后的平复环节。针对形形色色的问题,笔者一边提出自己的观点,一边引导学生完善相应的运动任务计划表。
三、重构评价体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以往的评价体系中,教师习惯性地将学生的运动成果、探索成果视为唯一的评价内容。虽然学生可以在结果式的评价中积累专业知识,但枯燥且单一的评价会让学生丧失探索的积极性。基于形式丰富的活动,教师要紧扣“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对学生展开过程式、评语式的评价。一方面,教师要从训练过程、训练态度等多个方面展开点评;另一方面,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学生的运动数据,为学生制定动态化的个人档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评一体化”作为一种新颖的评价模式被广泛地应用于小学体育课堂中。教师应围绕全面、客观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运动过程展开积极的评价,让学生积极参与训练,持续提高自身的运动能力。
除了要重构评价体系,丰富评价内容,优化评价方法,教师还要扩充评价主体。一直以来,学生在活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这也使得他们对活动复盘兴致不高。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活动的作用,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一方面,针对丰富的小组活动,教师可以将学生互评融入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在活动复盘阶段,可以将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足球比赛为例,为了培育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检验他们对具体知识点的理解,笔者策划了一场足球比赛。考虑到后续的活动效果,笔者在场地的多个方位放置了摄像设备。从具体的比赛录像来看,学生为了获得比赛胜利,通常会尝试制定战术,并与团队成员展开大量的沟通与实践。然而,从实际的效果来看,由于足球的碰撞性较强,因而,学生之间经常会存在沟通上的矛盾。针对他们的矛盾,笔者及时关注并了解他们的解决方法,在比赛结束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战术,让小组之间进行互评。这样,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不仅能充分反思自己在比赛中的表现,还能认识他人的优点与缺点,开阔视野。
总之,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课程中提升团队协作意识、责任意识。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紧扣课程内容,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强健学生的体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连雪荣.浅析如何开展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游戏活动[J].考试周刊,2021(61):103-105.
[2]孙靓.放飞大课间活动 优化小学体育教学[J].小学生(上旬刊),2022(08):124-126.
[3]卜家名.“学—练—评”教学模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践[J].学园,2023,16(20):84-86.
[4]马鸿伟.新时期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探究[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2(23):138-141.
[5]刘凯.五育并举背景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吉林教育,2023(16):83-85.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