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体育“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
作者: 梁春蕾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学困生”通常是体质较弱、体能较差、运动水平较低且对体育缺乏兴趣的学生。如何转化这些“学困生”,提高他们的体育素养和运动能力,成为当前体育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关爱“学困生”,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形成终身运动的意识,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体育 “学困生” 转化策略
体育教学在小学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体育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在小学阶段,由于身体条件、心理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呈现出显著的个体差异,部分学生由于运动技能水平低、体能较弱、对体育活动缺乏兴趣,而成为体育“学困生”。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转化“学困生”,给予“学困生”充分的关注与支持,深入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和问题,帮助他们找到有效途径,提高运动能力和体能,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小学体育“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一)教学缺乏连续性
教学缺乏连续性是影响小学体育“学困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小学体育课程可能由于学期安排、教师调动或课外活动等原因,导致教学内容中断,缺乏系统和连续的教学计划,学生就无法在连续的学习中掌握运动技能,养成体育锻炼习惯。而在体育教学中,部分基础技能需要经过多个阶段的训练才能掌握,如果中间出现教学断层,学生会难以理解和掌握相关的运动技能,对学生的体育学习产生不良影响。
(二)教学缺乏趣味性
课堂教学是否具有趣味性,是影响小学体育“学困生”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单一枯燥的教学内容与方式,会导致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从而影响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通常先将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然后指导学生进行体育学练。这种单向的教学模式缺乏具体的示范和实际案例,教学反馈机制不健全,导致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体验联系起来,学生的体育学练效率低下。长此以往,学生会对体育活动产生抵触情绪,不愿意参与体育运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家校合作有限
良好的家校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而家校合作有限则可能导致学生的体育学习更加困难。很多家长对体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体育课只是娱乐活动,未能充分理解体育对孩子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也没有为孩子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鼓励。同时,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教师无法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的学习情况,家长也难以了解学校的体育教学安排,导致学生在校外的体育活动不足,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体育“学困生”转化策略
(一)制订连续的教学计划,培养学生运动习惯
小学体育教师在面对体育“学困生”转化问题时,需要制订连续的教学计划,促使学生逐步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首先,体育教师应该通过调查和分析,了解每个“学困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其次,体育教师应该通过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帮助“学困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促进学生的持续进步。最后,教师应建立合理的反馈机制,定期对“学困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指导。例如,在指导“学困生”学练足球时,教师可以以基本控球和传球练习为主,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和弱点,为他们设计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练习的难度和复杂度,通过连续性和系统性的训练活动,让“学困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训练模式,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二)融入趣味游戏,激发学生体育学练的兴趣
打造具有趣味性的学习环境,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途径。“学困生”最大的问题是对体育学习不感兴趣,学习与训练的意愿不强。基于此,要转化体育“学困生”,教师就要丰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融入具有趣味性的游戏活动,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锻炼,激发他们的体育学练兴趣。首先,体育教师应该根据“学困生”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等,设计多样化的趣味游戏。其次,体育教师应该丰富游戏的形式与内容,将体育知识、技能等内容融入游戏过程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最后,体育教师还要设计小组合作游戏,培养“学困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促使“学困生”积极融入集体,提高学习的自信心。例如,考虑到大部分体育“学困生”体能都较弱,小学体育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田径趣味游戏,如短跑接力、长跑接力、障碍赛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强化“学困生”的体能,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
(三)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创设教学情境
信息技术是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工具。体育理论知识具有抽象性,首先,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图像、视频等信息技术途径,展示体育知识、技能与技巧,帮助“学困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体育理论知识。其次,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动画讲解与演示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观察不同运动项目的动作细节,从而帮助学生有效掌握运动技巧,避免学生因运动受伤。最后,体育教师还可以通过视频、AR、VR等,进行运动动作解析,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体育学练,深化学生对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例如,在体操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体操示范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体操动作和技巧,提高他们的体操技能水平;还可以通过AR和VR技术,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体操训练和比赛体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体操运动技能。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工具不仅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体育知识,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还能提高教学质量。
(四)密切家校合作,设计拓展训练
有效的家校合作能将体育学习从校园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对学生的终身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体育教师应该积极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与家长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体育学习。其次,体育教师可以以家长会议、家长志愿者等形式,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体育学习中,和家长共同设计拓展训练项目,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最后,体育教师还可以通过家校互动平台、班级 QQ 群等,与家长及时交流学生的运动情况,让家长更好地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协调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困生”的转化,通过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和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体育学练兴趣,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博.体育学困生致困因素与心理特征分析及转化策略[J].教书育人,2023,(7):34-36.
[2]胡仕启.小学体育学困生转化策略[J].读写算,2019,(29):163.
[3]张卫.小学体育学困生的转化策略研究[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6,(10):65.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华府骏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