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性成熟对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

作者: 郭培香 雷珊珊 吕永生

摘   要:青少年时期既是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历程的“十字路口”。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迅速发育,尤其是性心理领域,这些变化会对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出发,探究性成熟对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并从教育的角度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 性心理 自我意识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加强青少年的性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学校作为青少年学习知识和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是开展性教育最合适的平台。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加,性发育逐步完成,激素的分泌剧增,导致性意识“觉醒”,心理、行为方面在急速地发生着变化,出现青春期的性冲动,产生对异性朦胧的好感和强烈的好奇心。此阶段的青少年在心理上呈现出“离家趋势”和“闭锁性”,脆弱敏感,情绪波动大,容易激动,渴望独立又畏惧困难,如果不及时引导,会使部分青少年产生早恋早婚、非意愿妊娠、性传播疾病等问题,有的甚至走上抑郁、自杀、犯罪等道路。掌握性心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形成科学的性观念,能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一、认识青春期的性心理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存在以及对周围的人或物的一种认识、情感和意向,其形成和发展受社会文化环境、人际关系、家庭因素和生理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性心理即性感知、性思维、性情绪、性意志等,性心理健康包括良好的性认知、正确的性态度、健康的性行为等。性心理健康是决定个体人格健康的基础,是个体心理发展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早期形成的性心理会影响其一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所以研究性心理对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人的一生中,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基本是同步的,身心会处于相对和谐稳定的状态。但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会出现生理和心理不一致的现象。一方面在体内激素刺激和内分泌机制的作用下,青少年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性机能逐步成熟,产生性冲动和性幻想;另一方面受性知识的匮乏和保守的社会观念影响,性心理发育却相对滞后,部分青少年长期处于一种“性压抑”的矛盾之中。这种生理和心理发育的不平衡,必然会对青少年的认知产生冲击,从而引发心理问题。

二、性成熟对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影响

(一)性成熟对青少年自我控制的影响

性成熟期的青少年处于心理断乳期,在该阶段,青少年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了自我的存在,强烈关注自己的个性成长,喜欢待在自己的空间,有自己的小秘密,渴望自己的隐私得到尊重。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不再盲从,而是表现出强烈的自我表现心理和反抗心理,觉得自己是成熟的、自我的人,这是青少年摆脱父母的控制、实现自我独立的一种要求,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无法实现彻底的独立,这加剧了青少年的叛逆。

虽然性成熟阶段的青少年重视自己的学习成绩和能力,但是他们的表现并不理想。此时,青少年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以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因此,教师与家长要注意从正面引导,积极鼓励孩子,看到孩子的努力和进步。

(二)性心理对青少年自我认知的影响

性成熟引起身体发育和生理变化,使青少年更加关注和认识自己的身体。他们开始注意自己的外貌、体形、性别特征,并形成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在这个时期,青少年加强了对自己性别、身材样貌和第二性征的关注,有人因为自己长得好看受到异性青睐而沾沾自喜,有人因为一脸“青春疙瘩”而充满自卑。青春期既是情感的动荡期,也是自我意识飞速发展的时期,青少年初期的情绪起伏会非常大,自尊心很强,不能忍受被轻视、侮辱,希望得到来自父母、老师和他人的肯定和支持,喜欢在各种场合展示自己,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如果受到打击,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对自我产生怀疑,变得敏感而脆弱,导致各种心理疾病与精神疾病,甚至走上自杀和犯罪的道路。

青少年在性成熟时期,开始对自己的性别认同进行思考和探索,会考虑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并逐渐形成对自己性别身份的认知和接受,思考如何按生理性别角色去讲话、动作,怎样才能引起异性的好感与喜欢,如何与异性朋友结交、相处,等等。性成熟使得青少年开始接触到社会和文化对于性别角色的期待,让他们开始思考和探索自己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并逐渐形成对自己性别角色的认知。

青少年在性成熟过程中的自我体验是独特的,受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积极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的建立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而父母和教育者的支持、理解和正确的性教育能促进青少年积极健康的自我认知的发展。

(三)性心理对青少年自我体验的影响

青春期既是青少年躯体和心理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的时期。随着性生理的发育,性心理随之发展,爱慕异性、和异性交朋友这种行为是正常的,但必须懂得自尊自爱、男女有别,相处不要感情用事,不能过于随便,要有自控能力。经过科学、严谨和规范的性教育,青少年能建立一个正确、健康、成熟的恋爱观、爱情观,树立男女平等的价值观,从道德方面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开展性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欧洲性教育标准》将性教育分为三种模式:禁欲型性教育、综合型性教育、全面型性教育。禁欲型性教育强调“守贞”,认为青少年性行为违反了社会道德规范,应该被绝对禁止,目前已被淘汰;综合型性教育主张存在不同的性价值观,从心理和社会等各个角度研究性,关注避孕和青少年的生殖健康,具有一定的效果;全面型性教育以“个人成长”为向导,主张提供全面、无偏差、科学的性知识,培养受教育者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任的意识,被认为是效果最好的性教育模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青少年的性观念也越来越宽容和开放,学校性教育还是以学生青春期卫生和预防性疾病为主,学生很少关注性心理的健康,多数性教育不够全面。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青少年通过学校获取性知识的比例为9.5%,从父母那里获取性知识的比例为14.9%,从网络(包括社交软件)获取性知识的比例是12.1%,从同学朋友等群体中获取性知识的比例为26.1%,从学校获取性知识的比例较低,对性知识的获取以自我摸索为主。青少年日益开放的性观念和性知识获取渠道的短缺形成矛盾,因此,学校要加强性教育的师资培养,构建一套完整的性教育课程体系,集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推进中小学校的性教育。

性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获得正确、科学和全面的性知识,从而减少青少年因为缺乏性知识而导致的意外怀孕、犯罪等问题;可以帮助青少年辨别和拒绝不良性行为,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认识自己,尊重和接纳他人的不同意见,有助于预防性别歧视、欺凌和暴力等问题的发生。总之,正确认识性、建立正确的性观念,有利于青少年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性教育能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一)构建完整的性教育体系

性教育体系包括:(1)性生理教育。了解自己的身体,了解青春期发育的生理变化,了解生命的诞生。(2)性心理教育。了解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正常表现,对青少年进行自我发展方面的指导,学会与异性正常交往。(3)性道德、性法制教育。学习、掌握适合国情与文化的性道德规范,发展健康的性道德情感,学习有关的法律规定。(4)性审美教育。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性审美观念。

(二)培养专业的师资力量

学校要大力培养专业的师资力量,将性心理健康课作为一门通识课列入中学课程表,对青少年进行系统的性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让青少年理智看待自己生理上的发育,形成正确的性观念。同时,学校要组织青少年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青少年自尊、自爱的优良品质,消除对异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进而提高青少年的自我认知能力、自我体验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三)营造尊重、平等、友爱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对他们的发展和幸福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平等、友爱的家庭环境。青春期是亲子矛盾的高发期,家长要理解、尊重、信任孩子,遇事要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倾听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的个人空间和隐私;要给出男女生之间交往的指导性、建设性意见,引导孩子理性看待自己的性意识,形成正确的性道德以及合乎社会规范的两性交往方式。

(四)集中社会力量净化环境

青少年时期性心理和性生理都会发生变化,对异性会产生一定的好奇心,容易出现性冲动。对此,互联网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采取措施过滤和屏蔽有害信息,提供安全的网络环境。同时,国家还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护青少年免受网络暴力、色情、恶意信息的侵害,建立监管机构对网络环境进行监督,对违法行为进行惩罚。这样就可以避免青少年接触一些黄色影像,使他们较少地受到外面不良环境的影响,将精力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更多地放在学习上。此外,家长和教师要指导青少年选择优质的网络资源,要积极参与孩子在网络上的学习活动,提供必要的监护和指导,与孩子一起讨论网络内容,共同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五、结语

青春期既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期,也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生理与心理问题最为频繁的时期。性成熟是个体的必经阶段,自我意识发展会给青少年带来不少的困扰。作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应发挥重要的作用。研究证明,使用明确的、以权利为本的方式开展全面性教育,会对年轻人的知识和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包括增加对性关系中个人权利的知识,增加与父母关于性和人际关系的交流,减少基于社会性别的校园暴力和欺凌的发生概率,有效降低年轻人发生风险性行为、艾滋病病毒感染和性别暴力的概率。因此,教师要有的放矢,引导学生科学认识和看待自身身体、心理发生的变化,让学生平稳健康地度过青春期。

参考文献:

[1]张国龙,薛秀娟,耿杰,等.成长中的重要“性”:青少年性教育健康知识[J].家庭医学(下半月),2022,(1):60-63.

[2]满晓琛.中学生亲子三角关系、心理弹性与自我分化的关系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6.

[3]邵颖.农村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4,(7):43-47,30.

[4]林国健,许中衡.广西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研究[J].广西教育,2012,(42):30-37,40.

[5]张鹏.亚洲三地未婚青少年性相关行为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1.

[6]张晓桐.青少年性教育的现状与社会工作介入路径探索[J].西部学刊,2021,(18):56-58.

[7]薛亚萍.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途径和方法[J].考试周刊,2014,(46):177-178.

[8]朱秀凌.青春期网络性诱惑的风险控制:基于性社会化视角[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39(6):101-108.

[9]关晓云,王姗姗.邂逅青春 解密成长:小学高年级性教育课教学设计[J].中学生博览,2024,(21):44-46.

[10]张若昕,薛云珍.我国青少年性教育发展的演变、困境及服务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44(2):38-41.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桂园中学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外语实验学校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翠园东晓创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