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作者: 余艳红

摘   要:情境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在“新课改”背景下,数学教师可以将情境创设作为学科教学的切入点,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特点创设有趣的情境,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主动投入数学知识的探索中,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思维锻炼,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情境创设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进步,新时代教育理念已经逐渐成熟,传统的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已经与时代“脱节”,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探索出了很多新颖、有趣、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情境创设便是其中之一。这一教学方法凸显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为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奠定了基础,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与欲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数学教师要深入研究情境教学的内涵,在课堂上合理运用情境,降低数学知识的难度,带给学生更多知识和乐趣,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本文对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情境创设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以期提高初中数学整体教学质量。

一、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的基本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兴趣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它既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内驱力,也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传统的数学教学以“知识灌输”为主,学生在课堂中充当着“知识容器”的角色,课堂参与度低,大部分学生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乐趣,甚至会对数学产生厌恶和排斥的情绪,削弱了数学课堂教学的价值与意义。因此,在运用情境教学法时,教师要坚持趣味性原则,既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创设情境,将更多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素材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又要确保创设的情境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享受数学学习乐趣的同时,深化知识理解和运用。

(二)实践性原则

学以致用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以往,教师在教学中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的反复讲解和训练上,导致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经常会“摸不着头脑”,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坚持实践性原则,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赋予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理论以形象的特征,让学生尝试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找到正确运用知识的方法。

(三)契合性原则

情境创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是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而服务的,但它也并不是万能的。在现实中,有些教师为了追求热烈的课堂教学氛围,经常随意创设情境,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与认知能力,导致创设的情境为无效情境,白白浪费课堂教学时间,有时还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干扰。为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遵循契合性原则。也就是说,情境要与教学内容相契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时、适当地创设情境,确保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此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发挥情境教学的作用。

二、情境创设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运用策略

(一)联系现实生活,创设生活情境

在教学中,学生更容易接纳生活中常见的知识,而随着数学学习的深入,学生需要理解、掌握的数学知识越来越多,知识难度也越来越大。特别是进入初中阶段后,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存在畏难情绪,学习兴趣也大大减弱,有的班级中已经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为了扭转这种形势,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创设生活情境,用熟悉的生活场景、生活问题进行“激活”和“唤醒”学生,保证学生获得学习动力,产生求知欲望。

数学知识大多源于生活,我们每天都在与数学打交道。教师在课堂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去思考,合理设计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中将生活和知识联系起来。比如,每个学生都有超市购物的经历,在教学人教版初中数学“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时,笔者为学生创设了购物情境:小明放学后决定用自己的22元钱去超市买火腿肠和面包,他用这些钱正好买了两根火腿肠和三袋面包,已知面包的价格是火腿肠的三倍,请你算一算火腿肠和面包分别为多少钱。这种真实的、生活化的情境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教学变得更生动、更灵活,增加了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学一些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点时,教师也可以借助生活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时,笔者没有直奔主题,而是给学生提出了一道生活问题:“小红有1支钢笔、4支铅笔、2块橡皮,小明有4支相同的钢笔、8支相同的铅笔、3块相同的橡皮,要想计算他们买这些学习用品一共要花多少钱,怎样计算最简便?”问题一出,很多学生立马就想到了将同一类文具放到一起,将问题简化成“买5支钢笔、12支铅笔和5块橡皮一共需要花多少钱”,由此映射到合并同类项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很多,印象也会更深刻。

(二)结合学生认知,创设问题情境

和其他学科不同,问题贯穿了整个数学教学过程,数学课堂教学也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数学课堂中,“问”是核心,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规律,巧妙地提出各种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以此吸引学生,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初中生喜欢挑战,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创设悬念,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时,笔者告诉学生一个结论:“用一张厚度为1毫米、面积足够大的纸,将其不断对折,对折23次后其厚度可以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对于这种说法,有的学生表示不相信,也有的学生沉默不语、暗中思考。在这一情境中,笔者让学生用一张A4纸尝试进行折叠,当折到第五、六次的时候,很多学生再折就有些困难了,这时笔者利用课件为学生演示继续折的情形,并借助软件计算对折23次后的厚度,借机告诉学生这其中运用的就是乘方的知识,让学生感受乘方的“威力”,产生学习乘方的兴趣。

要想让学生的思维保持积极、活跃,教师可以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在学生已有认知和新知识间制造矛盾,激活学生的思维。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时,笔者设计了一道综合题,让学生求解方程2x-x2=[2x]的正根有几个。拿到题目后,很多学生按照惯例,运用方程思想来求解,通过去分母将原题转化为x3-2x2+2=0。然而,根据初中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他们无法解出方程,经过不断思考,学生就想到运用函数图像求解的方法,从而有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和创新性。

(三)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直观情境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辅助作用,是课堂教学不可忽视的手段。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声像并茂、动静结合的特点,创设直观化的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复杂的数学问题以一种更为形象、直观、具体的形式呈现出来,以便于学生观察、理解和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中蕴含着很多美学元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现数学之美。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数学“中心对称”时,教师可以从网络中收集相关的建筑图片、生活中的一些特殊标志、服饰上的图案等,创设审美情境,让学生在欣赏美、享受美的同时感受中心对称图形的特点,对所学内容形成初步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利用视频、动画为学生动态演示旋转过程;还可以借助几何画板让学生自主实践,进行图形的旋转,在操作情境中深化学生对旋转概念、方法、特征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数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创设融合情境,实现学科知识融合,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为例,教师可以联系地理学科,利用多媒体展示日环食的发生过程,借助太阳与月亮的位置关系让学生认识、理解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的概念,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巩固、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网络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合理引入数学史料,用视频或动画的形式演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家的推导演算过程等,让学生一边追溯数学历史,一边直观体会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学得更加透彻和明白。

(四)遵循学生个性,创设趣味情境

对于初中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才会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接受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点,创设趣味情境,用幽默的教学语言和富有趣味的教学方式激活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与价值。

无论是对哪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游戏都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方式,也是他们放松心情、课后娱乐的主要形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采用游戏教学法,将一些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的游戏应用到课堂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实现寓教于乐。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数学“有理数”时,笔者将学生喜欢的“24点”游戏引入课堂,为学生提供一副扑克牌,其中A~K所对应的数字为1~13,红桃和方块表示正数,黑桃和草花表示负数。接着,让学生从中随意抽取4张扑克牌,通过加减乘除,最后得到±24,并将算式与计算结果写出来,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比一比哪个小组在短时间内列出的算式最多、计算出的结果最准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教师还可以利用趣味故事创设情境,比如,教师可以引入“李白喝酒”的故事,说:“李白先生街上走,提着酒壶去打酒,遇到酒店加一倍,遇到花时喝一斗,共遇酒店有三家,碰到花儿有三朵,请问壶中原有多少酒?”这一情境既有古典色彩,又有文学素材,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五)组织动手操作,创设实践情境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极具实践性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师不能将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要让学生“动”起来,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为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探究数学知识,调动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教师可以创设活动式的实践情境。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时,笔者给学生提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测量校园中一棵大树的高度,并为学生准备了皮尺、教学用的三角板、足够长的标杆、测角仪等测量工具,要求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简单画出自己的测量方案示意图,并根据自己测量的数据计算树的高度。同时,笔者在课堂中设置了学习交流环节,让学生相互分享自己的测量方案,进一步拓展数学思维,鼓励学生求新、求异。

学具是数学课堂中重要的学习材料,教师可以利用学具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数学“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准备一些长度不等的小木棒,让学生动手操作,将其中任意三根小木棒首尾相接拼成三角形,一边操作一边思考:“是否任意三根小木棒都能拼成三角形?”“拼成的三角形中,任意两边长度之和与第三边的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从而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总结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总之,情境创设是初中数学课堂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初中数学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实际学情,结合学生的兴趣、学习需求及教学内容,积极创设相应的课堂情境,赋予数学课堂更多的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发散思维、发展能力、提升素养,从而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孔建.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J].考试周刊,2023,(39):91-94.

[2]赵辉.借助适切情境,撬动数学思维[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3,(17):50-52.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