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色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合
作者: 赵起摘 要:红色文化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中国革命精神、提升民族思想素质、激发人民昂扬精神的重要元素。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推动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在新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的渗透能够完善教育内容,让青少年的思想得到升华。为此,教师应将红色文化引入教育教学,以此弥补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众多课程中,语文与红色文化间的联系较为密切,因此语文教师要格外注重红色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
关键词:红色文化 初中语文 渗透与融合
初中语文课程的内容丰富多样,能够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认知能力,在发展学生个人素养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要格外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情况,不断渗透红色文化内容,推动语文教育的发展。
一、红色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初中生正处于成长与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心理、生理发育尚不成熟,是树立正确“三观”、形成正确荣辱观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面对事物时容易缺少主见,“三观”很容易被影响。而教师是初中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接触时间较长的人,应当承担起引导者的责任,合理利用教材内容帮助学生明辨是非,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传统教学模式过分依赖教材,学生只能被动学习基础知识。而在渗透红色文化期间,教师会调整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了解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故事,为他们介绍在革命战争中有贡献的英雄人物,这会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较大影响。随着学生接触红色文化内容越来越多,他们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三观”也会得到纠正,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深化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渗透红色文化,能够丰富课堂中与爱国精神相关的教学内容,让初中生对爱国思想、爱国行为有一个更直观、更全面的了解,有利于深化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为了促使学生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应从基础教育入手,有意识地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受到教师的重视。初中语文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红色文化的相关内容时,应结合历史事件进行阐述,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红色文化的厚重感,意识到文化传承的价值和魅力,激发学生内心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红色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原则
(一)立德树人原则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立德树人已经成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时,要重视这一理念,并以此为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教师要从红色文化的本质出发,认识到这部分内容在初中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教师要从红色文化中蕴含的崇高价值观、道德观及理想追求出发,规范初中生的行为,利用红色文化中的英雄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促使学生将红色文化精神内化为成长发展的理想信念。
(二)“语文性原则”
在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时,教师会发现,文化内容具有多样性,并不是所有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内容都适合与语文教学相结合。为了保证后续教学的高效开展,教师需要遵循“语文性原则”,挖掘红色文化中能够与语文知识相契合的内容,以便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合理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比如,红色文化中符合“语文性原则”的内容多与精神、思想有关,教师可以着重从历史人物出发,收集红色文化资源,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学生对爱国精神、奉献精神有一个具体的认识。
(三)地域性原则
我国疆域辽阔,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及观念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也存在一定区别,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中渗透红色文化的相关内容时,要遵循地域性原则。另外,在不同地域文化下,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都会有所不同。语文教师在整理红色文化资源时,要因地制宜,挖掘具有本土特色的红色文化内容,发挥红色文化教育的价值,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四)主体性原则
素质教育理念下,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发生了较大变化。语文教师在渗透红色文化时,也应该根据这一教育背景,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首先,教师要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制订教学计划,在选择红色文化资源时,要从初中生的年龄、个性、思维方式等角度出发,选择符合学生实际情况,能够满足学生当前学习需要的内容。其次,教师要以学生的需求为主,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更自由地学习知识。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时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足,渗透方式单一
想要高效发挥红色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就需要提高重视程度,寻找合适的渗透或融合方法,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以此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往往占据着主导地位,他们的想法会对语文教学的后续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很多地区的语文教师在渗透、融合红色文化内容时,教学过于形式化,并没有真正将红色文化重视起来,大多数教师只是利用红色文化进行课前导入或辅助完成知识教学。教师对红色文化的重视不足,渗透方式也较为单一,并不能真正发挥红色文化的作用,无法达到预期的渗透目标。
(二)资源开发不足,教学过程混乱
要利用红色文化辅助教学,教师需要提前整理与语文课程相契合的内容。最初,教师往往从教材出发,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红色文化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单纯依靠教材中的红色文化内容进行教学,难以凸显红色文化的重要性。对此,教师需要扩大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范围,有条理地实现红色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目前,在红色文化的渗透过程中,很多教师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在开发课外资源时难以找到适合初中生的红色文化资源,导致红色文化与教学的融合受到阻碍,整个教学过程也较为混乱,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正常开展。
四、红色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策略
(一)组织教师培训活动,提高教师重视程度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着引导者角色。学校要加强师资力量建设,组织语文教师参与培训活动,有针对性地为教师讲解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借助实际案例分析红色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可行性。
首先,学校可以邀请相关教育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分享教育经验。优秀的讲座可以引发语文教师的反思,提高他们对红色文化渗透的重视程度。另外,在讲座中,语文教师还可以向专家提问,解决自己在教学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其次,学校要在培训期间鼓励教师多实践,让他们开展公开课活动,互相监督、互相分享经验,共同寻找高效渗透红色文化的方法。当培训活动结束后,语文教师会对红色文化渗透有一个不一样的认识,在后续教学中也会改变教学态度,积极寻找渗透方法。
(二)积极挖掘文化资源,合理开展语文教学
语文教师在渗透红色文化时,往往存在资源开发不足的问题。对此,教师要做出相应调整,寻找更合适的渠道挖掘文化资源,为后续教学打好基础。首先,教师要从教材出发,挖掘其中蕴含的红色文化,合理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接受和了解相关知识。之后,教师再向外拓展,开发更多红色文化资源。传统的文化资源挖掘方式并不适合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要学会合理利用网络,扩大资源挖掘的范围,寻找更有教育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黄河颂》《纪念白求恩》及《老山界》都与红色文化有着密切联系,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文章内容,总结其中的民族精神品质,如奉献精神、不畏艰险的顽强意志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等,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感受红色文化,高效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作用。完成教材内容教学后,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进行拓展。以《老山界》为例,文章从红军战士的视角出发,生动呈现了红军长征的艰辛。教师可以挖掘与长征相关的红色文化,整理与红军长征相关的图片、视频及文字,向学生展示老山界的地形图,介绍红军长征的背景。在这些直观资料的辅助下,学生可以更切实地感受红军战士的长征精神,以及其中蕴含的红色精神。通过此种教学模式,教师既可以找到正确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方法,又可以有效推动语文教学的高效开展。
(三)密切联系语文课堂,高效实现文化渗透
红色文化的渗透不能单纯依靠口头说教,教师还要将文化内容与语文课堂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以此实现红色文化的渗透。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是语文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教师可以从这几个角度出发,将其与红色文化联系起来,实现渗透、融合。
一是补充阅读教学。阅读是语文课堂的核心内容,在渗透红色文化时,教师可以借助红色文化资源,拓展阅读教学内容,在渗透红色文化的同时,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以《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布置阅读任务,让他们总结课文中的故事,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这篇课文的叙述方式较为直白,以故事的方式阐述抗美援朝的不易,学生在阅读时可以感受到战士的无畏精神。教师可以结合红色文化主题,收集更多与抗美援朝相关的文章供学生阅读,与学生一起讨论其中蕴含的红色精神,挖掘其中的红色文化。为了更高效地落实红色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红色读书会等,为学生提供阅读平台,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与红色文化相关的知识,实现红色文化的传承。
二是拓展写作教学。在语文课堂中,写作需要学生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在写作拓展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红色精神、红色故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历史人物。比如,在《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的教学中,除了要讲解基础的语文知识,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了解邓稼先、闻一多、鲁迅的生平经历,整理出他们为国家的付出,并以“红色精神”为主题让学生创作。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了解到的信息进行创作。
三是创新口语交际。教育改革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内容越来越丰富,教学不再拘泥于单纯的阅读和写作,教师还需要借助各种更具自主性的实践活动进行教学,口语交际便是其中之一。合理开展口语交际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促使学生充分实现知识的内化。为此,在渗透红色文化内容时,教师可以融合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在趣味交流中了解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符合未来发展的趋势。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重视红色文化,寻找合适的方法渗透红色文化,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了解。
参考文献:
[1]靳永彩,孙萍.初中语文教学与红色文化教育的融合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2):110-113.
[2]罗登义.初中语文红色文化教学探索[J].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23,(2):38-39.
[3]王建锋.初中语文教学与红色文化教育的融合策略[J].新课程,2022,(19):8-9.
[4]杨文霞.红色文化资源在初中语文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J].散文百家,2018,(3):189.
(作者单位:南昌市教育考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