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作者: 周超

摘   要:问题情境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迁移运用所学知识。问题情境教学模式不仅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平台。本文针对问题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教学策略,为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探索,从而迁移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实现知识构建和能力提升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问题情境教学,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调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问题情境教学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的阶段,一个新奇的问题就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问题情境教学强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生活问题相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习效率。同时,问题情境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认知水平等设计问题,创设情境,这契合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需求,能让学生生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勤于思考,勇于表达。

(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总是跟随着教师的脚步,教师教到哪里,学生就学到哪里,很少主动去探索与学习。问题情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鼓励学生自主分析、探究和解决问题,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主动思考、分析问题,并寻找答案,这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增强学习的内驱力,还能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问题情境教学不仅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掌握,还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从多角度、多方面考虑问题,寻找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有效打破思维定式,获得更全面的发展。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问题情境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探寻问题的答案,还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课外知识,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问题情境教学的策略

(一)明确提问目的,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在问题情境教学中,每一个问题都应该有明确的提问目的。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确定提问的目的,思考“为什么要设置这样的问题?学生解决这个问题能获得什么样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注意提问的方式,要少一些“是什么”这种定义性的提问方式,而要多一些“怎么办”“为什么”这种开放性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创设情境。比如:“校园中有各种各样的树叶,这些树叶的形状千奇百怪,如果我们想知道这些树叶的面积,应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生活中都见过各种各样的树叶,如梧桐叶、银杏叶、柳树叶等,这种问题能将学生迅速引入课堂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发散自己的思维,尝试自主实践,深化对不规则图形面积计算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树叶与我们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等图形相比,有什么不同?尝试估算它的面积。”这种问题能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索,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设计分层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设计分层性的问题,是问题情境教学实施的关键之一。分层性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还能避免学生因问题过难而产生挫败感,或因问题容易而产生无聊感。同时,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也能学会观察、交流、反思等,进行深层次思考,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例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时,教师可以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首先,教师可以设计基础性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的基本概念和绘制方法。例如,“请根据以下数据绘制折线图:周一销售额为20元,周二销售额为30元,周三销售额为25元。”“在折线图中,周二的销售额比周一多多少?”其次,可以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例如:“根据折线统计图,找出销售额最高和最低的日期,并分别写出这些日期的销售额。”“如果周三的销售额比周二少5元,周四的销售额是周三的两倍,请根据描述绘制新的折线图。”最后,可以设计拓展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例如:“观察这个折线统计图,你能否预测下周的销售趋势?请说明你的理由,并绘制预测的折线图。”“如果我们增加一个新的数据点,比如周六的销售额是35元,请你重新绘制折线统计图,并分析数据变化对销售趋势的影响。”这种分层性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实现有效发展,还能让学生在讨论与合作中共同进步,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习惯性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按照课本设计好的步骤一步一步进行教学,如此一来,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如果学生缺乏质疑意识,不懂得如何提问,自然就不会主动去探索新的知识。设计开放性的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和积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圆的基本概念,包括圆的定义、半径、直径和周长等,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比如,“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什么是圆吗?请给出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在你周围的物体中,找出一些具有圆形特征的物品,并标出它们的半径和直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就圆的性质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比如“你认为半径和直径之间有什么关系?请举例说明。”“如果一个圆的半径是5厘米,计算它的周长,并讨论周长与半径之间的关系。”“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体,并讨论这些物体的圆形特征对它们功能的影响。如为什么车轮是圆形的?”这种开放性的问题不仅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想象,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圆的概念,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总之,问题情境教学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积极开展问题情境教学,创设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与探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宏挺.小学数学课堂中问题情境教学的策略[J].学园,2024,17(4):40-42.

[2]张雪雪.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2021,(32):156.

(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