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舞蹈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作者: 凌烨辰摘 要:音乐与舞蹈同源,二者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在小学音乐课堂上融入舞蹈,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乐曲的情感与内涵,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还能够让学生通过舞蹈动作,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讨论了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入舞蹈的方法,旨在构建生动的音乐课堂,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音乐 舞蹈 课堂教学
音乐并非独立的存在,它与舞蹈和文字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舞蹈,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舞蹈的律动,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质量。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调整教学策略,探索舞蹈融入音乐课堂的最佳路径,打造听觉与动作完美相融的优质课堂。
一、律动舞蹈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一)开展节奏性训练,体验舞蹈律动
音乐是由各种音符、乐句和乐段构成的一个极具节奏感的整体。可以说,节奏赋予了音乐生命,是音乐的灵魂。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节奏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小学生的节奏感是天生的,是一种自然的感觉。教师要通过系统性的节奏教学,让学生感受节奏在音乐中的作用,并找到节奏、抓住节奏。舞蹈的本质是跟随音乐的节奏律动,舞蹈在音乐节奏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入舞蹈,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节奏训练,能够让学生体验舞蹈的律动。
以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希腊舞曲》为例。教师可以使用节奏鲜明的希腊舞曲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并引导学生跟随节奏完成简单的舞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为理论依据,为学生播放音乐,让学生根据自己聆听音乐后生成的感悟,随机做出一些肢体动作,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引导学生利用肢体语言呈现音乐要素的过程,既是将音乐中的节奏外化成肢体动作的过程,也是将学生聆听音乐后的内心感受转化为肢体语言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即学生能否卡准音乐的节拍、跟随音乐的节奏做出肢体动作,来评估学生的节奏感,为节奏感较差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对节奏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既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石,也是学生能否正确抓住节奏点、完成整支舞蹈的重点。在开展节奏性的舞蹈训练时,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让学生辨别音乐的节拍,感受乐曲的节奏。
(二)巧用律动性舞蹈,抒发内心情感
律动舞蹈不仅要体现出情绪,还要体现出感情。实际上,身体上的律动对于歌曲而言是极其重要的,既是表达演唱者内心情感的方式,也是让聆听者获得视觉与听觉双重体验的重要方法。单纯的歌曲演唱是很难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正确运用律动性舞蹈,引导学生通过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深层次地理解乐曲内涵,感受音乐魅力。小学音乐课堂中律动性舞蹈的加入,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内心情感的舞台,学生可以尽情在这一舞台上表现自己,抒发内心情感。
以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太阳出来喜洋洋》为例。本课是演唱教学,笔者将律动性舞蹈融入歌曲演唱环节,让学生在演唱时加入肢体动作,表达自己对歌曲的感悟与思考。在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抓住律动的精髓,肢体动作没有条理,或与歌曲的情感和内涵不符。笔者与学生交流后发现,一部分学生是不知道应该如何用正确的肢体动作表达情感;另一部分学生则是没有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相应的情感,不知道自己应该表达些什么。对此,笔者为学生提供了情感引导,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聆听这首乐曲中的节奏,并在相应的情绪节点进行提问:“同学们,听这一段节奏是不是有一种非常喜悦的感觉呢?”这种引导性的问题本身便带着答案。“大家想一想,在生活中我们非常高兴的时候会做出怎样的动作呢?”学生纷纷做出了对应的动作。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能将音乐与舞蹈割裂开来,而要考虑到音乐和舞蹈的同源性特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律动,利用律动舞蹈尽情表达自己、抒发情感,让学生真正爱上音乐。
二、即兴舞蹈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一)组织开放性表演,唤醒学生的“体感”
即兴舞蹈既没有严格的动作规范,也没有统一的审美标准,是根据自己的心情随机完成的一段舞蹈,它的特征是打破常规的自由,这完全符合小学生的行为规律。即兴舞蹈并不需要过于高超的舞蹈技巧和扎实的舞蹈基本功,只需要根据自己当下的情绪感受及对乐曲的理解,随意搭配自己的动作。想要完成一段即兴舞蹈,学生必须先感知自己的身体,能够控制自己的身体,让身体听从大脑的指挥,再去感知当下的环境、空间、氛围,等等。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即兴舞蹈是唤醒学生“体感”的最佳方式。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组织开放性的舞蹈表演活动,并将其作为课前导入。这样既能奠定本课教学的主基调,又能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快速进入音乐学习状态,提高教学效率。
以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快乐恰恰恰》一课为例,这首歌曲是一首典型的拉丁美洲舞曲,乐曲的节奏极其欢快,因此,在教学中,笔者以即兴舞蹈进行课堂导入。首先,在学生在刚进入教室时,笔者便播放了这首歌曲,欢快激昂的乐曲节奏很快便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部分学生已经在乐曲的感染下,跟着节奏做一些小幅度的肢体律动了。其次,在正式上课时,向学生提问:“老师刚才播放的音乐是不是有很强的节奏感呢?谁还记得刚才这首乐曲的节奏是什么呢?”学生开始思考,有的学生在重复刚才听到音乐时的小幅度肢体律动;有的学生用拍手的形式重复了节奏。最后,正式导入了本次的即兴开放舞蹈活动:“老师观察到刚才有几名同学跟着音乐舞动自己的身体,老师觉得非常棒。那么接下来的时间,请同学们轮流上前,跟着老师播放的音乐随机舞动自己的身体,一起完成即兴舞蹈!”
即兴舞蹈表演的自由度极高,教师不要给学生过多的限制,也不要用成年人的审美眼光去理解学生的肢体动作,只要学生玩得开心、舞得快乐,便达到了组织本次教学活动的目的。
(二)引导肢体化表达,促进学生的审美感知
舞蹈是一种肢体语言构成的艺术,是基于语言和非语言之间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学生的肢体、神态都会成为舞蹈的一环,和音乐交融共生,融合成一种完整的艺术品。优秀的舞蹈是一场视听盛宴,在即兴舞蹈教学中,教师要利用音乐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赏析音乐后完成肢体化的表达,将抽象的音乐意境与情绪进行形象化、直观化的展现,让动作与声音融合成绝美的艺术画卷。
以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吉祥三宝》为例。这首歌叙事性鲜明,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听了一遍这首歌,随后询问学生有怎样的感受,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这首歌曲非常快乐、温馨,也有一部分学生对这首歌曲没有太多感受。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给学生播放了草原生活的纪录片,创设教学情境,带领学生走进辽阔的大草原。随后,又播放了《吉祥三宝》这首歌曲,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对歌曲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笔者顺势组织了即兴舞蹈表演活动,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组,围绕这首歌的主题和情感,设计一小段即兴舞蹈,舞蹈必须体现出这首歌曲的主要情感。这种具有针对性的即兴舞蹈表演任务,能引导学生完成对歌曲情感的肢体化表达。
肢体化表达是即兴舞蹈在音乐课堂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本课中的肢体化表达是即兴的,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和理解,将抽象的听觉艺术转化为形象的肢体语言,能够体现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与认知。
三、民族舞蹈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一)学跳民族舞蹈,体验民族文化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华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我国作为多民族融合国家,民族舞蹈种类众多且风格迥异。民族舞蹈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与劳动中形成的艺术形式,与民歌相辅相成,有着强烈的民族风格,视觉冲击力与情绪感染力极强。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开展民族舞蹈教学,既能让学生体验不同民族的文化,开阔学生的眼界,又能达到文化育人、舞乐育人的目的。
以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阿细跳月》为例。教师可以提前在互联网平台查找《阿细跳月》的舞蹈视频,将其制作成视频课件,完成教学前的准备。在正式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阿细跳月”这个标题是什么意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阿细是一个人名,却没有理解跳月的意思。实际上,阿细是指彝族阿细人,而跳月指的是大家一起围在月光下的篝火旁跳舞。此时,教师可以顺势为学生播放彝族人在月光下起舞的视频,载歌载舞的视频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观看完视频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乐曲,让学生跟着乐曲的节奏、旋律,回忆视频中彝族人的舞蹈动作。歌曲播放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围成圈,带领学生在课堂中模仿、学跳阿细跳月的舞蹈动作,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二)创编民族舞蹈,落实文化传承
除了让学生欣赏、学跳民族舞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创编民族舞,培育学生的创造、创新精神,让学生勇于表达自己,敢于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培育学生的自信心。另外,想要创编具有民族风情的舞蹈,学生必须了解这一民族舞的核心特征,只有掌握该民族舞种的精髓,才能利用各种肢体动作组合成一支充满民族风情的民族舞。在舞蹈创编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该民族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理解该民族的文化内涵。
以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金孔雀轻轻跳》为例。笔者根据乐曲的风格选择了孔雀舞作为本课的学习舞种,并下载了杨丽萍的孔雀舞视频片段,将其剪辑成了本课的教学视频。首先,笔者为学生播放了杨丽萍的孔雀舞视频片段,将学生带入了绝妙的舞蹈赏析氛围中。其次,视频播放完毕后,提问:“同学们知道杨丽萍老师跳的是什么舞吗?”班级中有学习过孔雀舞的学生,很快便给出了正确答案,笔者给予了相应的赞扬,并提出:“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学习这种优美的孔雀舞。”利用多媒体设备的暂停、放大、回放等功能,为学生展示孔雀舞的舞蹈动作。最后,为学生播放了《金孔雀轻轻跳》这首乐曲,让学生回忆杨丽萍的舞蹈动作,并通过自己刚才学到的孔雀舞经典动作,创编一段符合这段音乐风格节奏的舞蹈。
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民族舞蹈创编是落实文化传承、发挥音乐育人功能的重要手段。在创编民族舞蹈的过程中,学生能更深刻地认识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从而自觉承担起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
总之,音乐和舞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将舞蹈融入音乐课堂,不仅可以让学生进一步领略音乐的魅力,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肢体动作,传达出音乐带给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律动舞蹈、节奏舞蹈及民族舞蹈,构建“舞乐合一”的课堂,利用舞蹈,尽情彰显出音乐的魅力与张力,实现“以舞激情、以情感人”。
参考文献:
[1]田梅.让音乐课“动”起来:新课程标准下小学音乐舞蹈模块教学的策略探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3(19):103-104,111.
[2]曹筠.随音乐律动创高效课堂:小学音乐教学中舞蹈律动的应用研究[J].家长,2023(16):152-154.
[3]肖晓磊.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引入“即兴”舞蹈的对策与作用分析[J].考试周刊,2023(16):145-148.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江苏大学附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