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小衔接课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作者: 朱芹

摘   要:作为教育的起点,幼儿阶段的教育引导是非常关键的。幼儿园的幼小衔接是教育教学的重要课题,如何精准把握幼小衔接的方向,需要教师做出积极有效的探索。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在提升儿童的人文素质、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从不同维度出发,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设计幼小衔接课程,拓展教学内容。

关键词:传统文化 幼小衔接 幼儿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在幼儿教育中,教师不能仅从知识层面对幼儿展开引导,还要创新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在幼小衔接阶段,幼儿需要经历一次学习与生活上的“大变革”。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与生活,教师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从内容选择、教学过程、教学实践等角度出发,对幼儿展开有针对性的引导。

一、结合优秀传统文化,筛选教学内容

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要顺利完成二者之间的过渡和衔接,教师必须从各个教育阶段的特点和属性出发,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提高幼小衔接的效率。

(一)引入多元文化内容

当前幼儿园和小学教育之间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部分教师缺乏衔接意识,幼小衔接机制不健全,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要具备主动探寻的意识,追本溯源,从不同视角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为了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基于幼儿的认知水平与身心发展规律,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筛选适合幼儿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内容独特新颖,就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中国人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对人的发展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将其引入幼儿教育中,让幼儿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感染中形成崭新的认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多层面的内容,如中华美德故事、中华文明礼仪、经典古诗等。因此,幼儿园课程设置要具有自主性、多元性和开放性,教师应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开发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比如,在教学中,考虑到幼儿非常喜欢听故事,笔者设计了一个“故事大王”的活动,让幼儿讲述自己听过的有趣的故事,促使幼儿在分享中获得思想上的成长。有的幼儿讲述了孔融让梨、女娲补天、牛郎织女等故事,有的幼儿讲述了雷锋叔叔的故事。虽然这些故事的形态不一,但都能很好地展现幼儿的学习情况,帮助幼儿实现科学的幼小衔接。

坚定文化自信,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了使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更好地协调发展,教师要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出发,引入多元文化内容,让幼儿在文化的启蒙下,萌发对文化的探求欲望,为小学阶段的学习与生活做铺垫。

(二)整合多学科内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幼儿教育提供了方向和指引,对幼儿园教学进行了有效规范。但相比其他阶段的教学,幼儿教育环境依然较为宽松,呈现出自由性、开放性的特征。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丰富多彩的。基于此,教师可以从现实需要出发,整合多学科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幼儿园教学中,丰富幼儿园课程体系。这样,不仅能开阔幼儿的视野,让幼儿掌握具体知识,还能增强幼儿的文化意识,提高幼儿的文化认同感,为幼儿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教师可以从整体性与文化性的角度出发,将文化因素融入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与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增强幼儿的文化意识。例如,在科学教学中,笔者选择了一个很有趣的主题“乌鸦喝水”,这个主题与《乌鸦喝水》的故事紧密相关,对幼儿有极强的吸引力。首先,笔者让幼儿了解故事内容,并将故事讲述给周围的同伴,从而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其次,展示相关素材,引导幼儿探索如何让瓶子里的水位升高,让幼儿在实践探索中获得科学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教师要有效筛选教学内容,将文化因素与知识探寻相结合,让幼儿在拓展认知空间的同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紧扣文化内涵,创新教学方式

幼小衔接不仅包含知识、思维与认知的衔接,还包含学习理念、学习方式的衔接。在幼小衔接中,教师必须对幼儿当前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行深入解读,在深度剖析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与价值的基础上,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对幼儿进行引导,提高幼小衔接的有效性。

(一)融入多元文化,营造文化氛围

将多元文化贯穿教育教学活动始终,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幼儿教育过程呈现出系统性、情境性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文化视角出发,渗透知识,营造文化氛围,打造文化育人的环境。在具体情境的作用下,幼儿的知、情、意、行会融为一体,学习热情高涨,能充分调动自身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应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感知能力和自然兴趣点,根据幼儿认知水平发展的差异,融入多元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文化熏陶和感染,增强幼儿的文化意识。

教育环境中的文化融入是重要的,它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幼儿的认知和思维,提高幼儿的文化素养。比如,为了让幼儿一进入幼儿园就能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幼儿园通常会张贴宣传画、标语,教室门口会张贴古诗、名言、谚语等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作品。幼儿只要进入幼儿园,就能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此外,幼儿园每天会播放一些儿歌,这些儿歌虽然内容简单但内涵丰富,不仅给幼儿带来了听觉上的享受,还能向幼儿传递文化信息。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幼儿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做事,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与道德品质,对幼儿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整合文化要素,创新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教师应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从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整合文化要素,让幼儿在多元参与和合作互动中,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实现思维进阶。在幼儿眼中,一切知识都是陌生而复杂的,他们对知识的探究充满好奇又满怀畏惧。为了给幼儿更具体的学习指引,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寻找切入点,寻找合适的教学载体,采用学思结合的方式,引导幼儿主动质疑、思考,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无论是幼儿园阶段的学习还是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习,都是以生活为基点开展的。例如,在教学“漂亮的服装”一课时,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和创新,促使他们能够用废旧材料装饰、制作服装,进而感受服饰的线条美和色彩美。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身边同伴的服装,如衣服有几种颜色、有什么图案等。其次,为了给幼儿提供更丰富的切入点,教师可以展示我国唐朝的服饰,让幼儿在欣赏中迸发灵感。最后,当幼儿有了思路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小组合作,从生活角度出发,认识服饰中蕴含的审美要素、时尚要素以及文化要素等。

教师整合生活中的文化要素和资源,不仅能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给幼儿的思考提供明确的方向,还能进行有效的幼小衔接。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整合生活资源与文化要素,在无形中渗透文化的力量,让幼儿感受到文化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

三、渗透多元文化,设计多样化的活动

活动是幼儿教育最常用且最高效的学习形式。将文化融入幼小衔接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活动的重要性,从活动的科学性、多元性角度出发,对接幼儿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设计有效的实践活动,提高幼儿的认知。

(一)从文化视角出发,设计游戏活动

幼儿阶段的教学形式多样,其中,游戏活动的价值不可替代。文化本身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的特点,是非常难得的教育资源。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化资源,设计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活动的引导下,对文化形成更深刻的感知,体会学习的趣味性。此外,由于幼儿对活动有独特的感知,好奇心极强,参与活动的热情极高。教师可以抓住幼儿这一心理特点,设计具有教育性、针对性和启发性的游戏活动,促使幼儿主动参与,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也要参与其中,发挥自身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及时监控教学进程,处理好偶发事件。

例如,在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这个具有深刻文化意蕴的传统节日时,首先,为了给幼儿带来更丰富的认知,笔者设计了一个讲述端午节故事的活动,让幼儿从多个角度入手,寻找相关资料,组织语言,形成一个具有趣味性、逻辑性、完整性的故事。其次,要想顺利完成活动,幼儿必须从各个角度着手,进行信息收集、整理与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创造力都能得到锻炼,对文化的感知也会更加深刻。最后,在活动结束后,让幼儿在班级进行展示,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

(二)重视家庭教育,设计家园共育活动

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效的幼儿教育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才能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在幼儿教育阶段,幼儿成长的每一步都需要家校联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园组织活动时,可以打破班级、幼儿园界限,给幼儿提供多重机会,让他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沟通交流中,取得长足进步和全面发展。”幼儿活动对接社会、家庭,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幼小衔接的具体体现。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教师要有前瞻意识,发挥家校共育的优势,与家长进行多元沟通,开展多维度的合作,促使幼儿茁壮成长。

例如,为了构建科学的幼小衔接课程,发挥多元教育主体的作用,笔者联系家长,组织了“大手牵小手,一起来运动”的亲子拔河比赛。拔河是幼儿非常喜欢的运动,并且安全性较高,适合年龄较小的幼儿。在拔河的过程中,幼儿要与家长合作,共同发力,才能赢得比赛。这种亲子互动不仅能增加幼儿与家长之间的默契度,增进幼儿与家长之间的关系,还能锻炼幼儿的身体,增强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对幼儿开展立体化、全方位的教育,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发挥作用。对此,教师要设计多样化的活动,组织家长参与到幼儿的教育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家校共育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丰富,对塑造幼儿的精神世界,健全幼儿的人格具有特殊意义。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从文化视角出发,开展探寻与研究,充分把握文化的教育价值,从宏观、微观视角出发,将其融入幼小衔接中,让幼儿从小接受文化的熏陶与感染,生成文化意识,积极主动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对幼小衔接有正确认知,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使幼儿受到感染、激励,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灵杰.科学幼小衔接静待美丽花开[J].新智慧,2023,(1):96-98.

[2]金兰花,刘中菊.幼小衔接活动中嵌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J].中国民族博览,2023,(8):91-93.

[3]李宜霏.基于幼小衔接的传统文化园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分析[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11):178-180.

[4]王逸.幼小衔接下传统文化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好家长,2022,(37):90-91.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四牌楼幼儿园)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文化融入视角下幼儿园幼小衔接的范式创新研究”(编号:D/2021/04/1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