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课中“面塑”教学方法探索
作者: 周巧摘 要:融入传统民间艺术的美术课堂,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精神。当“面塑”这一民间艺术与学生的美术学习相遇时,就能为学生的美术创作打开一个多姿多彩的天地。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打造融入“面塑”的民间艺术课程,要研究融入“面塑”的民间艺术教学。将民间“面塑”艺术与学生的美术学习融合,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艺术素养、文化素养。
关键词:初中美术 “面塑”艺术 教学探索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将“面塑”这种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融入美术教学;要深入探索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融入美术教学的路径与策略;要“以人为本”,自觉地展开美术与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相结合的教学,着力打造一种有内涵、有品质、有特色的美术学科教学。
一、打造融入“面塑”的民间美术课程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着力打造融入“面塑”的美术民间艺术课程。在“面塑”艺术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育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积累。“面塑”以特有的面粉、长糯米粉等作为“原材料”,经“蒸煮”“冷却”,通过“揉”“捏”“揪”“挑”等几十道工序制作而成,这种民间艺术的样态是丰富的、多样化的。比如,可以做成“萌萌”的“冰墩墩”“雪容融”,也可以做成唯美、大气的“敦煌飞天”,还可以做成各种翩若惊鸿的古代仕女等。正是由于其丰富性,使得其可以融入美术教学之中,打造成丰富的美术文化艺术课程。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对“面塑”课程进行多样化分类,借助于美术“面塑”课程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比如,可以开发可食用的“面塑”和不可食用的“面塑”;也可以从题材视角开发人物类、风景类、器物类等“面塑”;可以根据颜色开发黑白类的“面塑”和彩色类的“面塑”等。比如,笔者在建构“面塑”课程时,就将其嵌入不同的美术教学板块之中,以七年级第一学期的美术“面塑”课程建构为例,笔者将其融入、渗透到“欣赏与评述”“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之中。不仅如此,还对学生的美术“面塑”课程进行拓展、延伸(将校内“面塑”课程与校外“面塑”课程进行融合);邀请“面塑”非遗文化传承的“掌门人”来班级为学生讲课,定期对班级学生进行培训。通过这样的“内引外援”,丰富“面塑”课程的建构与创造,让“面塑”课程逐渐变得丰富起来。
要打造融入“面塑”的民间美术课程,既要打造一种“沉浸式”的美术“面塑”学习情境,又要创新学生的美术“面塑”素材与资源。
二、研究融入“面塑”的民间美术教学
针对美术“面塑”教学,教师要着力练就一双“巧手”。“面塑”看起来简单,却有着丰富的工艺流程。不同地方的“面塑”工艺有大同小异的制作技巧(如“一印”“二捏”“三镶”“四滚”“搓”“揉”“掀”“捏”“点”“切”“刻”“划”,给面塑加彩,注重面塑的颜色搭配),研究融入“面塑”的美术民间教学,要多措并举、多元设计。
在“面塑”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自主准备“面塑”材料;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面团的黏性、软硬、质地;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揉”“搓”“揪”“碾”“压”“印”“镶”“滚”等相关的面塑技艺;要及时跟进、主动介入,对学生的“面塑”展开适度的指导;要引导学生对“面塑”的摹本进行反复的揣摩;要引导学生体会“面塑”对象的神韵;要让学生注重作品创作中的相关细节;要鼓励学生不断地尝试,让“手中之物”不断贴合“眼中之物”,让“眼中之物”不断贴合“心中之物”。通过对“面塑”的实践学习,让创作过程成为学生的生命实践活动过程,让“面塑”的成果成为学生智慧的结晶,成为学生本质力量的显现。
在融入“面塑”的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秉持有机渗透、相机融入的方针与原则。比如,可以利用节假日,引导学生捏出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作品。这样不仅让“面塑”融入美术教学,而且让其融入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的一种美术存在方式、生活方式。只有这样,“面塑”才能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面塑”艺术的创造活动之中。
三、展示融入“面塑”的民间美术作品
展示融入“面塑”的美术作品,是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加深学生对“面塑”的认知。在美术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面塑”创作过程、结果进行反馈、交流、评价。通过评价,彰显“面塑”艺术创作的过程。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开辟“面塑展示柜”或者制作“面塑壁画”,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在美术学科教学中,“面塑”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美术学习内容,还丰富了学生的美术创作与美术生活。“面塑”艺术的实践,能够激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感受美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感受与体验,让学生充分地领略到“面塑”艺术的独特魅力。只有当学生对“面塑”产生了浓烈的兴趣之后,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面团的“魔法世界”之中。在教学中,笔者有意借助“面塑”这一艺术形式,引导学生看一看、做一做,近距离或者零距离地接触“面塑”(如憨态可掬的小猪;背着房子去旅行的蜗牛;动画片中的喜羊羊、灰太狼、光头强;古典名著中的张飞、关羽、孙悟空、猪八戒;等等)。这些“面塑”作品,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了“面塑”艺术的魅力;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了一种成就感。“面塑”艺术的展示,能够形成一种“人人会捏”“人人爱捏”的捏“面塑”之风,让“面塑”成为学生一种无上的荣耀。不同的学生,创造的作品风格各异,有闲适的、有典雅的、有华贵的,这些不同风格的“面塑”,展示了学生的创作才华。
在美术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面塑”作品进行积极的评价,通过评价,蓄积学生的“面塑”动能,调动学生“面塑”的积极性,激发学生“面塑”的创造性。评价不只是甄别与选拔,而是促进和发展。创作出满意的作品,必能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增进学生的自信心。
“面塑”是一种非物质文化,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作为一种非遗文化,传承是一种使命,创新是一种责任。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将我国各地富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并且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地创造,不断地让其闪耀出璀璨的光芒。要丰富“面塑”的内容,丰富“面塑”的形式,优化“面塑”的品质,提升“面塑”的质量。好的“面塑”作品能够给学生带来艺术的启迪,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心灵冲击;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给学生的生命成长带来生机与活力。
当“面塑”这一民间艺术与学生的美术学习相遇时,能为学生的美术创作打开一扇窗。在美术学科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研发相关的美术元素,为学生的“面塑”创作服务,不仅要丰富学生的“面塑”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面塑”技法,让学生获得“面塑”文化和精神的熏陶。
参考文献:
[1]庞沾亮.幼儿园开展民间手工艺术教育的实践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7(7):136-138.
[2]陈艳.以面塑心传承美——扬州高新区实验小学面塑非遗课程建设[J].教育视界,2019(17):70-72.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南县淮河路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