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美”教育:打造幼儿的“完美童年”
作者: 王祖霞摘 要:“玩美”教育注重幼儿的生活体验与综合实践,融入艺术性课程,渗透科学性课程,融合社会性课程。我们要实施“玩美”教育,打造幼儿的“完美童年”,丰盈幼儿的精神,润泽幼儿的生命,在促进幼儿茁壮成长的同时,促进幼儿的智慧生成。
关键词:幼儿教育 “玩美”教育 “完美童年”
“玩”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课程游戏化的理念。“玩美”教育,是一种融合活动、环境、资源等的综合性教育、生活性教育。在幼儿的眼中,好玩的东西、好玩的事物就是美的东西。要实施“玩美”教育,教师就要引导幼儿进行趣味性的“玩美”实践、“玩美”体验、“玩美”创造,打造幼儿精彩的“完美童年”。“玩美”教育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综合实践、多元整合、多感官协同活动。
一、 在艺术性课程中实施“玩美”教育
幼儿课程应当将“玩美”理念贯穿于语言、科学、艺术、健康、社会五大领域。“玩美”教育,能够让幼儿的课程实现“做、思、学共生”“学、玩、创一体”。在艺术性课程中,实施“玩美”教育,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开展“玩美”绘画、“玩美”舞蹈、“玩美”歌唱表演等。通过艺术性课程中的“玩美”实践,教师能够培育幼儿对艺术性课程的兴趣,调动幼儿艺术实践的积极性,发掘幼儿艺术的创造性。
在艺术性课程中实施“玩美”教育时,教师可以创设多元化、立体化的艺术情境,让幼儿和情境对话。艺术性的“玩美”情境,是一种变化的情境、组合的情境,能够给幼儿带来一种视觉冲击力,能够让幼儿尽情想象,进而激发幼儿的创造与创新能力。比如,在幼儿美术“表现与创造”的活动中,笔者组织幼儿收集各种各样的废旧品,并以美术的、美学的眼光来欣赏与思考。师生共同大胆地实践、创造,将看似无用的、不起眼的日常用品,改造成一件件吸人眼球的艺术品。师生共同发挥想象,对相关的材料进行深度加工、重组,让一件件不起眼的物件重新焕发出艺术的、生命的活力。比如,有的孩子将泡沫制作成一棵“灯笼树”,并在上面加上小灯泡,给它取名为“心愿树”;有的孩子将五颜六色的毛线、树枝等制作成精美的陈列架;有的孩子将废旧的报纸、书籍制作成精美的房子、小鱼儿、柳树;等等。这些精美的艺术品,是幼儿生命实践活动的智慧结晶。“玩美”活动,能让幼儿以美的眼光观察生活,以美的大脑思考生活,进而提升幼儿的审美水平,生成幼儿的美学素养。
在艺术性课程中实施“玩美”教育,教师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地制宜;要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去建构、去创造;要给幼儿提供自主“创美”的时空,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让幼儿从过去的“要我创造”转向“我要创造”。
二、 在科学性课程中实施“玩美”教育
科学性课程是幼儿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育幼儿的科学素养。幼儿的科学性课程实践,应当以幼儿的活动为载体,将“玩”的元素嵌入其中,让幼儿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科学教育。实施幼儿科学性的“玩美”教育,要求教师要丰富幼儿的活动材料、开辟幼儿的科学性活动空间,让幼儿能够实现真探究、深探究。
实施科学性课程中的“玩美”教育,不仅要引导幼儿自主探究,还要引导幼儿合作探究,要将对话与交往的机制引入幼儿的探究活动之中。比如,笔者所在的班级,开辟了幼儿科学的活动区域,并在这个区域投放一定的活动材料(如声学材料、光学材料、生物学材料、电学材料、力学材料等)。幼儿科学性课程中的“玩美”教育,其目的不是将幼儿培育成科学家,而是要激发幼儿的科学活动兴趣,调动幼儿的科学活动积极性,让幼儿成为一个科学爱好者、实践者、探究者。科学区域材料的投放,能够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究。在幼儿进行创造性活动时,教师要适度介入、及时跟进,对相关的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助推幼儿的科学建构与探究。比如,当幼儿看到音叉与音叉之间产生共振现象,看到“牛顿摆”的规律性摆动,看到水果也能发电,看到自制的“磁悬浮列车”,看到小磁针既能相互排斥又能相互吸引等,一种自豪之情便油然而生。科学性的“玩美”活动,能让幼儿尽情地“玩创”科学,让幼儿在科学的世界中自由翱翔、深度探秘。这种融合“玩美”的科学性活动,让幼儿对周围的环境、现象产生了浓烈的兴趣,从而不断地去观察、实践、探索。
实践证明,秉持“玩中学”理念引导幼儿展开科学性课程实践活动,能够促进幼儿科学品质的发展,促进幼儿生命个性的发展。在“玩美”科学性课程实践中,教师要积极拓展幼儿的科学活动空间,让幼儿的“玩美”活动从幼儿园延伸到家庭,成为幼儿的日常活动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三、 在社会性课程中实施“玩美”教育
幼儿社会性课程主要是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对话、互动与交流。在“玩美”的社会性课程实践中,教师要丰富幼儿的感性体验,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分工、学会合作、学会对话、学会协商,这些都是幼儿的社会性品质、社会性素养的重要组成。
比如,幼儿在活动中经常会发生一些“纠纷”,对于这些“纠纷”,教师不宜过度介入,而应让幼儿通过对话与交往解决。如在引导幼儿进行自主表演《小猫钓鱼》时,幼儿首先自主分组,进行角色分工,很多幼儿都喜欢扮演“小猫”,不喜欢扮演一闪而过的蜻蜓与蝴蝶。对此,笔者引导幼儿:“你们能否对小猫钓鱼的故事进行改编与创编呢?以此增加一些活动内容,增加角色在场的时间。”这一“活动点子”激发了幼儿的活动兴趣,调动了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进行角色分工的时候,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对扮演的角色进行加工。这样,幼儿就不再是被动的角色扮演者,而是主动的角色创编者,角色扮演活动由此走向多元化、多样化、动态化、生成化。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幼儿积极对话、交往,帮助对方“出谋划策”。在活动中,孩子们尽情地展现相关角色的特质,积极主动地加入一些拟人化的动作。“玩美”的社会性活动,增强了幼儿的责任意识,提升了幼儿的对话与合作能力,让幼儿体会到了交往的乐趣。
社会性课程是培育幼儿的社会品质的重要课程,教师要充分发掘幼儿身边的课程资源与课程素材,让幼儿学会用自己身边的材料、用自己的经验进行创编。社会性课程“玩美”教育,让幼儿在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创造性的表达,能够有效地提升幼儿的社会活动力,发展幼儿的社会活动素养。
“玩美”教育是一种开放性、生成性、综合性的教育。“玩美”的教育时空是一种全方位、多学科、融生活、立体化的教育时空,不仅能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还能陶冶幼儿的情感,引导幼儿的行为,提升幼儿的审美,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玩美”教育是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的跨界课程教育,能有效地培育幼儿的艺术素养、科学素养和健康素养。实施“玩美”课程,教师要积极地培育幼儿的兴趣,开发幼儿的潜质与潜能,促进幼儿的精神成长和智慧生成。
参考文献:
[1]姚小英.基于园本课程的美工区创设与优化策略[J].早期教育(美术教育),2019(11):8-9.
[2]诸玲霞.浅议幼儿园美工区的优化策略[J].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2020(4):38-40.
[3]宋晓丽.用美好的方式种下核心价值观的种子[J].人民教育,2017(22):48-51.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浦江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