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初中物理实践课堂的构建
作者: 徐浩摘 要:实践是“双减”政策下构建物理高效课堂的有力抓手。“双减”政策下初中物理实践课堂的构建,要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力,发展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追本溯源、统筹规划、求异创新,让物理实践课堂具有探究性、结构性、创新性,从而催生学生的物理思考、发散学生的物理思维。
关键词:初中物理 “双减”政策 实践课堂
物理学科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演绎性与归纳性的学科。物理教学不仅要发展学生的物理思维,还要提升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但是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很多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往往只是依凭教材进行讲解,或依托多媒体课件进行实验展示。这样的物理教学方式虽然能让学生获得相应的物理学知识,但难以让学生形成物理思维。实践是物理学习与探究的重要方式,在“双减”政策下,教师要充分引领学生的物理课堂实践,构建高效的物理实践课堂,发展学生的物理学习力。
一、追本溯源:让物理实践课堂具有探究性
物理实践是对物理现象本质的一种探寻。作为教师,我们在引导学生开展物理实践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自觉地“追本溯源”,探寻物理现象与知识的本质。这样一种“源本式”的教学,能让学生在物理课堂上学会学习,让学生的物理实践更具有探究性。通过“追本溯源”,学生能对物理实践中产生的相关现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生的物理学思维与探究就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例如,在教学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上册“探究声音的产生”时,在课前,笔者让学生准备了相关的实验素材,包括纸、橡皮筋、笔帽、一杯水,等等。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问题:“怎样让它们发出声音?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这些问题犹如一个个“小石子”,在学生的思维海洋中掀起了波浪。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想出了各种方法。比如,有的学生将纸拿在手中抖动;有的学生用嘴对着笔帽吹气;有的学生用笔帽敲打水杯;有的学生绷紧橡皮筋后用手拨,等等。丰富的课堂实践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物体为什么能够发声?”“这些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性和特性?”通过这样一种追本溯源式的追问,学生不再是依靠经验实践,而是用物理学的眼光来打量实践、用物理学的思维来考量实践。为了助推学生的物理思考,笔者还引导学生进一步实践,如“把手指放在喉咙发声处”“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把发声的音叉靠近悬挂的乒乓球”等。这样的实践活动让物理现象背后的本质被“可视化”了,学生能深刻地感受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追本溯源的物理实践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观察、实践、比较,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分析、评价和创造。只有引导学生不断追问物理知识的本质,学生的物理学习才能不断深入。
二、统筹规划:让物理实践课堂具有结构性
结构性是物理实践课堂的重要特征。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展学生的物理高阶思维,就必须引导学生展开结构化的物理实践。在物理实践课堂中,学生一方面要展开观察、实验等归纳性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展开思考、推理等演绎性的学习。这就意味着,在物理实践课堂中,教师要统筹规划学生的物理实践环节,让学生能对相关的物理现象展开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的思考。通过结构化的物理实践课堂,学生的物理学思维、探究能力从零散走向集约、从琐碎走向整体,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完善自我的物理认知图式、思维图式、学习图式等。
例如,在教学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上册“光的直线传播”时,笔者引导学生做“小孔成像”的实验。在课堂实践开始前,笔者借助实验器材,启发学生的结构性思考:“‘小孔成像’要探究什么?怎样探究?”有的学生认为要研究成像的方向;有的学生认为要研究成像的大小;还有的学生认为要研究小孔的大小、形状对小孔成像的影响,等等。这样的结构性问题,能催生学生结构化的物理实践。比如,在探究“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之间的关系”时,学生积极变换不同形状的小孔,如将圆形小孔改成方形小孔,或将圆形小孔改成三角形小孔进行课堂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细致地观察成像的形状,会发现小孔成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没有关系,只与物体本身的形状有关系。在物理实践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实践环节进行统筹规划,学生的物理课堂实践就不再是机械、盲目的,而是具有结构性、自觉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能催生学生的深度思考。
三、求异创新:让物理实践课堂具有创新性
批判、创新是学生参与物理实践活动应当具备的重要品质。实践证明,一个善于质疑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立足于“双减”政策的时代背景,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提出相异性的问题,启发学生的变通思维,让学生的求异创新成为一种常态。学生的自主、求异、创新,能够让学生的物理学思维与探究具有建设性、建构性和创造性;能够让学生的物理学思考变得深刻;能够让学生的物理学探究变得灵动。
素材与资源是初中物理实践课堂的要素,也是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支撑。但是由于时间、空间和自然环境的限制,很多物理实验素材难以获取。此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积极发掘生活与实践中的相关资源,积极寻找一些实验的替代性材料。这一环节看似简单,却能有效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质和创造潜能。例如,在教学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上册“声音的传播”时,笔者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做了一个“土电话”。学生从生活中收集了相关的材料,如棉线、金属丝、一次性纸杯等。在学生制作完“土电话”后,笔者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体验,用学生自己制作的“土电话”通话。这样的通话,会给学生真切的感受与体验,能催生学生的物理学思考:“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如何阻断声音的传播?”在学生通过课堂实践产生了相关的物理学思考后,笔者再启发学生认识声音的传播原理。通过学生的自主求异创新过程,学生的物理学习从走马观花、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转变为积极的物理学探究、实验与理论辨析,能深化学生的物理知识,发展学生的物理高阶思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实践是“双减”政策下建设物理高效课堂的有力抓手,构建物理实践课堂能促进学生的物理学习与探究,发展学生的物理高阶思维。作为教师,我们要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实践将实验现象充分“可视化”,从而发散学生的物理思维、深化学生的物理实践、拓宽学生的物理思考。同时,教师还要赋予学生充分的物理思考时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物理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只有这样,学生的物理思维才能不断进阶、学生的物理探究才能不断跃迁、学生的物理学习才能不断深化,从而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力,发展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蔡岗.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提升学生学习力的实践[J].山西教育(教学),2022(5):93-94.
[2]潘荣敏.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2):94-96.
[3]李夫玲.基于学本课堂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实践与思考[J].学苑教育,2021(33):34-36.
[4]冯艳云.关于初中物理高效教学课堂的实践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10):159-160.
[5]武暖. 初中物理课堂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21.◆(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初级中学)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PTA量表法的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表现性评价研究(课题编号:D/2021/02/34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