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双减”政策,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作者: 张静

摘   要: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随着“双减”政策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如何优化作业设计、实现“减负增效”、促进学生多元化高阶思维的发展,已经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双减”政策进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探讨,旨在提升作业的成效,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建构富有生命力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    “双减”政策    课堂教学    作业设计

随着“双减”政策的不断推进,我们更加倡导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主动探索,学会数学思考,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设计是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建构高效数学课堂的重要保障。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设计的作业往往机械、重复,这样的作业无法激活学生的思维,也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致使课堂教学效果始终不能令人满意。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优质、高效的数学作业,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让课堂回归本色,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高效。

一、趣味引领,促进参与

(一)游戏性作业

学习兴趣犹如一块“敲门砖”,能够帮助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伙伴,应当扮演好学生的引导者、领路人的角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在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带有“游戏味”的作业,促使学生以饱满的状态投入学习,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帮助学生领略数学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乘法口诀表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记忆,笔者设计了包含游戏元素的作业:以两人为一个组,每个学生拿9张扑克牌(1~9),每次抽取1张扑克牌,这时学生会得到两个数,随后计算这两个数的积。在此过程中,两人可以抢答,谁说得又快又准确,这两张扑克牌就归谁,直到将对方的扑克牌全部拿完,就获得游戏的最终胜利。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对游戏活动持有偏见,认为游戏只会耗费学生的时间、精力,难以促进学生的成长,更不能发展他们的数学综合素养。其实不然,游戏活动可以创新作业的形式,帮助学生实现数学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融合性作业

教师在设计小学数学作业的过程中,应该运用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有意识地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让学生以全面、发展的观点看待所学知识。例如,在教学有关“年月日”的知识点时,笔者没有单纯让学生完成课后书面作业,而是让学生完成一期以“介绍年月日”为主题的手抄报。学生在完成手抄报的过程中,首先要运用美术课堂中的版式设计,运用不同的线型进行区分,然后涂上不同的颜色,以便让手抄报更有美感。在绘制手抄报的过程中,学生深刻理解了课堂中所学的“大月、小月和平月”的知识,提高了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如此可见,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当注重学科融合,提升作业的趣味性,使作业成为学生的益智活动。

二、丰富形式,促进学生理解

(一)操作性作业

数学学科的知识比较抽象,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广大师生都意识到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动手操作可以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具有操作性的作业,改变以往书面解答的作业形式,将深奥的数学知识变成具体的操作过程,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比”的相关知识后,笔者提问学生:“你知道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厘米吗?脚长和头长呢?你父母的身高是多少厘米?父母的脚长和头长是多少厘米呢?”学生陷入了沉默,无法说出具体的数据。对此,笔者让学生回家后先量一量自己的身高、脚长和头长,然后记录相关的数据,再算出脚长和身高的比、头长和身高的比。最后,测量一下自己父母的身高、脚长和头长,并将数据记录下来进行计算。这样的作业,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助力学生的思考。

(二)合作性作业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新课标”重点倡导的一种学习模式,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突破学习难点,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因此,在进行数学作业设计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合作性作业,让学生在协作中完成作业,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

例如,在教学复式统计表后,笔者为学生设计了合作性作业:小组合作,利用课余时间调查班级学生的身高情况(都取整厘米数),然后将数据记录下来,并按照男女进行分类,看一看130厘米以下、130~139厘米、140~149厘米、150~159厘米、160厘米及以上各有多少人,并根据数据制作复式统计表。制作完成后,笔者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男生身高在哪个范围的人数最多?女生身高在哪个范围的人数最多?(2)全班学生中,身高处在哪个范围的人数最多?你的身高处于怎样的位置?完成这样的作业,可以强化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三、以能力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

(一)分层性作业

受到成长背景、学习经历的影响,不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千差万别,教师应顾及学生的这种差异,进行科学施教,而分层作业便是重要的教学途径之一。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差异出发,为学生设计层次分明的作业,让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进行灵活选择,使得学生的学习需求都能得到充分的满足。

例如,在教学完圆柱的表面积的相关知识后,笔者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了分层作业。基础性作业是:“一个圆柱体茶叶罐,底面半径3厘米,高13厘米,这个茶叶罐的表面积是多少?”这样的作业难度很小,与课本中的例题形式保持一致,学生可以直接算出结果,适合基础一般的学生完成。提高性作业是:“有3个完全相同的圆柱体,底面直径都是8厘米,高为15厘米,将它们拼成一个大的圆柱体,所拼圆柱体的表面积是多少?”这样的作业难度比较大,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适合能力中等的学生完成。拓展性作业是:“一块正方体木块,棱长30厘米,从中挖去一个最大的圆柱,剩下图形的表面积是多少?”这样的作业难度较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适合能力强的学生完成。

(二)生活性作业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数学亦是如此。生活是数学的沃土,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让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数学知识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因此教师应当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引入生活性的作业,让学生产生思考的欲望,以更好的学习状态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

总之,“双减”政策的实施,对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优化作业设计,改变作业形式,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个性化的作业方案。教师应当在教学中落实“双减”政策,注重作业的优化设计,从而让学生领略数学的魅力,享受数学学习的过程,提升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常安.创新作业设计   助推“双减”落地:基于“双减”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J].教育文汇,2022(9):37-40.

[2]陈桂兰.探究“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高质量分层设计[J].新课程,2022(38):202-203.

[3]董宇.“双减”政策下指向“增效”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12):46-48.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南师附中江宁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