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前概念”,有效引领学生的化学学习

作者: 姚镇海

摘   要:概念是学生化学学习的基础、基石。“前概念”是融合了正确与错误、价值与“迷思”的概念。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化学“前概念”,要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有效诊断,并积极转化这些干扰、阻碍学生化学学习的“前概念”。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化学学习步入“最近发展区”,从“现实发展水平”迈向“可能发展水平”。

关键词:初中化学   “前概念”   有效引领

“前概念”是指学生在生活、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非正式的概念,这些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往往根深蒂固。实践表明,有些“前概念”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化学学习,有些“前概念”则会阻碍、干扰学生的化学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化学“前概念”,研究学生的化学“前概念”,要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有效诊断,并积极转化这些干扰、阻碍学生化学学习的“前概念”,以便让“前概念”成为学生化学学习的起点,成为促进学生化学认知、理解的突破点。教师基于“前概念”进行化学教学,能有效地引领学生的化学学习,优化学生的化学学习。

一、理性辨析“前概念”,判断“前概念”的正误

学生的“前概念”是指学生在学习化学概念之前,在生活、学习中所形成的一些看法、观念等。这些“前概念”往往容易受学生的生活环境、智力因素、知识储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地研究学生的化学“前概念”,理性地辨析学生的化学“前概念”,认识“前概念”的功能、价值。只有理性地认识学生的化学“前概念”,才能有效地把握学生化学学习的具体学情。可以这样说,“前概念”是学生化学学习的基础、前提和条件。

理性辨析化学“前概念”,就是要认识到在学生的化学“前概念”中,哪些会促进学生的化学学习,哪些会阻碍学生的化学学习。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学生的化学“前概念”很复杂,其中包括正确的成分,也包括错误的成分。为此,教师要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辩证分析和应用。换言之,对于学生的化学“前概念”,教师要秉持“拿来主义”,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例如,对于初中化学概念——“盐”,学生的“前概念”中就既有正确的部分,也有错误的部分。学生“前概念”中的“盐”,就是指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食盐”,因而学生在接触化学学科中“盐”的概念时,就会显得有些不适应,甚至会出现一些心理抵触,如学生对碳酸钙(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盐这一点就难以认同,对“碳酸氢铵”(一种化肥)是盐也难以接受,等等。明确了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前概念”——“食盐”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学科中诸多种类的盐,并进行有效的比较,引导学生认识盐的定义、盐的分类、盐的溶解性,认识盐的一些俗名、化学性质等。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有效的诊断。如果教师不重视学生的“前概念”,那么学生“前概念”中的正确成分就不能得到有效应用。如果教师不注重研究学生的“前概念”,那么,即使教师将知识点讲解得再透彻、再生动,一段时间以后学生记住的也仅仅是几个化学专业术语,而对化学概念不能产生深刻的理解和认知。理性辨析“前概念”,就是要求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能对学生的“前概念”一分为二地看待、分析。

二、 积极梳理“前概念”,澄清“前概念”的内涵

学生的头脑之中存在着很多的“前概念”,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有效梳理,帮助学生澄清“前概念”,梳理“前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的一些化学“前概念”从隐性走向显性、从模糊走向清晰。为了有效澄清“前概念”,教师可以借助各种直观的手段,助推学生对“前概念”的感知、理解。

“前概念”是学生在正式的化学学习前对一些化学现象的认知。不同的学生,其头脑中的化学“前概念”是不同的。对于学生的“前概念”,我们不能简单、机械、草率地认为“这是错误的”,而是要分析、找出其中的合理部分。为此,教师要对学生的化学“前概念”进行有效的梳理,让“前概念”中相对合理的部分能发挥积极的育人功能。

例如,在教学“酸碱盐”这一概念时,笔者发现,学生对于 “纯碱”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文字层面的意思上,这是一种认知误区。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在教学中,笔者一方面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日常生活,如纯碱可以清洗油渍,食用碱中含有纯碱和小苏打等,从而促进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生活化理解;另一方面,笔者引导学生结合小苏打在生活中的用途,开阔学生的化学视野,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比较相关的化学概念,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等。这样的比较,让学生发现,它们都拥有氢氧根离子,从而认识到纯碱不是碱,而是一种盐,它的水溶液具有弱碱性。

化学“前概念”是一种不完备的概念,其中包含正确、合理的部分,也包含错误甚至是荒谬的部分,因而学生的化学“前概念”容易成为学生的化学“迷思”、相异构想等。对此,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认识自身存在的“前概念”,让学生积极调整自身的认知,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化学概念。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将相关的“前概念”放置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建构起“前概念”之间的关联。

三、有效利用“前概念”,发挥“前概念”的功能

在理性辨析“前概念”的基础上,教师要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前概念”,充分发挥“前概念”的育人功能,彰显“前概念”的育人价值。教师要发掘“前概念”中的教学资源,以“前概念”激发学生的化学思考,引发学生的化学探究,让学生在“前概念”的引导下,展开深入的化学学习。教师不仅要让“前概念”成为学生化学学习的载体,更要让 “前概念”成为驱动学生化学学习的“动力引擎”,成为学生化学学习的重要支撑。

概念是对事物属性的一种概括,学生学习概念,就必须理解概念的本质,把握概念的内涵、外延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效利用学生的化学“前概念”。例如,在教学“铁生锈”这一部分内容时,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中已经初步学习、研究了铁生锈的条件,因而笔者充分应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学习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究铁生锈的条件,进而探究防止铁生锈的方法,如保护膜法、电镀法、涂保护层法、组成合金法,等等。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铁生锈的特性持否定态度,认为铁的这一特性没有好处,只有坏处。对于学生的这一片面观念,教师要积极地转变他们的“迷思”,让学生认识到铁生锈也有可利用的一面,如医用铁锈、军用铁锈等,并积极设计相关的实验进行验证。在“前概念”的引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得到发展,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前概念”是学生化学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化学学习的根基。教师不仅要善于分析、研究学生的“前概念”,还要善于应用学生合理的“前概念”。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对“前概念”的认识、理解和应用,是一个辩证的过程。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正视“前概念”,明白“前概念”的价值;另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敢于、善于暴露自身的“前概念”,引导学生质疑自身的“前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善于应用相关的“前概念”,是学生化学学习达到新高度的确证与表征。有了对“前概念”的把握,学生的化学学习就会富有针对性、实效性,化学课堂教学就会走向高效。

四、积极转变“前概念”,警惕“前概念”的影响

实践表明,“前概念”具有隐蔽性,它是学生长期耳濡目染的结果,往往会潜伏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之中,处于一种休眠的状态。“前概念”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具有顽固性。一旦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产生了“前概念”,这些“前概念”就会在学生的心中扎根。同时,每一个学生的“前概念”也是不同的,对“前概念”的理解也具有差异性。对于一些消极的“前概念”,教师要积极地转变,要警惕“前概念”对学生正式的化学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

很多“前概念”对学生的化学学习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有些已经被转变的“前概念”,在一定的情境下仍然会“死灰复燃”。为此,教师不仅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前概念”,更要持久地关注已经完成转变的“前概念”。有时候,教师可以直接转变学生的“前概念”,也可以借助新概念来转变“前概念”。

例如,在教学“燃烧和灭火”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借助一些习题,对学生进行前测,了解学生的“前概念”。结果发现,学生的“前概念”与笔者所想象的不同,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其中,对学生的概念理解会产生副作用、“负迁移”的内容主要有“可燃物的着火点在一定的压强下不变”“燃烧一定需要氧气”。这是学生的相异构想,他们对“燃烧的三要素”存在着理解偏差。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对学生出现的相异构想予以纠偏,对学生的“迷思”予以纠正。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化学学习进行前测,而且要在学生探究完相关的知识之后,引导学生反思、回顾。如果说教学前测是为了发现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那么教学反思则是为了了解学生生成某些“前概念”的原因,从而促使学生展开个性化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积极转变学生的“前概念”,要求教师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前概念”是什么,更要从“前概念”的形成机理等方面入手,认识到“前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如果说,化学概念既是人类生命实践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与表征,那么,“前概念”就是学生自身生命实践智慧的结晶,是学生本质力量的确证与表征。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从知识维度、学生的认知过程维度、学科能力维度、认知需求水平维度来认识、把握学生的“前概念”。教师要转变学生的化学“前概念”,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化学概念,从而让学生的化学学习更具有生命力。

概念是学生化学学习的基础。其中,“前概念”是一种特殊的概念,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前概念”、分析学生的“前概念”,要促使学生暴露“前概念”、应用“前概念”、质疑“前概念”、批判“前概念”、转变“前概念”。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化学学习“前概念”,优化相应的教学对策和教学流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修正“前概念”,从“前概念”出发,深入认识科学的化学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对相关的化学概念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从而把握化学概念的本质和关联。实践证明,只有把握了学生的化学学习“前概念”,使得学生的化学学习步入“最近发展区”,才能有效引导学生从化学学习的“现实发展水平”迈向“可能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旭娟.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J].当代家庭教育,2023(14):132-134.

[2]沈香妹.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关键能力: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3(17):108-110.

[3]耿雁冰.教学惯习转变:在课例研讨中实现自我反思[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13):68-70.

[4]郑挺谊.化学学习中前概念的解构与转化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4(13):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