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堂参与度的策略
作者: 何珊红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以“行”为主线,注意“导”的实效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引发学生积极、热烈的情绪体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让道德与法治的理念在学生的心中萌芽、生长。道德与法治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导行”中激发情感,在实践中扩大学生的参与范围,从而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 学生课堂参与度 策略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以“行”为主线,注意“导”的实效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借助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让道德与法治的理念在学生的心中萌芽、生长,影响学生的行为实践。
一、强化“导行”,激发参与情感
(一)激发行为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抓手,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创设合适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内心的道德情感。然后,在理解与感悟中提升道德认知水平,在行为上进一步实践和巩固道德认知。教材中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练习,教师要以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为导向,为学生的真实学习“导行”,让学生将行为实践自觉、主动地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进而分清是非,扬善弃恶。课堂行为训练设计形式要多样化,例如,教育学生不说谎话时,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比一比、做一做,给学生的道德行为以明确的导向,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诚实的好处和说谎的害处,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二)明确行为目标
建立学生的道德行为动机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提出行为要求,通过连续的训练加深学生对行为实践的认识,让优秀的行为习惯内化成学生的素养。教师在对学生提出行为要求时,要做到“具体、适度、适时、适量”。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设计合理的目标和教学计划;从整本书的教学目标出发,统筹安排每一课的具体教学目标;从班级学生的差异性出发,循序渐进设计教学环节,以保证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三)提出行为方式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具体的道德行为指导,让学生不但知道要做什么,还要知道如何去做,然后去探索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其中,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至关重要。让学生在经过独立思考后自主进行选择,这个时候通过具体的指令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要做什么。通过在课堂上不断强化练习,学生在行为上会有强烈的行动记忆活动,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境后,能够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方式应对。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会形成自信,情感上也得到一定的提升。教师在课堂上要启发学生,让学生将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应用到日常社会实践活动中,让行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强化,提升综合素养。
(四) 提供行为范例
案例的学习往往是学生最喜欢的,不需要过多的深入思考,只需要按照正确的示范方式去做即可。行为范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课本中典型的英雄人物的事迹和伟大人物的言行举止,他们是学生最信赖的榜样人物。二是学生中的好典型。例如,在教学《尊敬老师》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校园生活中“有哪些同学是非常尊敬老师的?他又是如何做的?”学生首先找到榜样,教师再充分肯定学生的做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榜样的内心情感。三是精心设计的范例。例如,在教学《客人到我家》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这样的情景剧表演出来。这样学生能直观真实地感受课文场景,潜移默化地将知识融入自己的实践中。四是教师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本身的行为也会影响学生的行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严格约束自身的行为,给学生做一个好的榜样。
(五) 巩固行为习惯
行为实践的重要作用就在于让高尚的道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真正地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用行为为自己、他人、社会产生良好的效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品质不是每周一节的道德与法治课所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长期的练习和巩固,才能成为自然的、一贯的、稳固的习惯。例如,在教学《自己的作业自己做》一课时,教师要在学生明理后,马上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完成,进行实践巩固。教师可以评选“自己的作业自己做”的好学生,并在评比栏中贴上小红花以示鼓励。教师还可以利用其他一切可行的教育途径巩固学生的行为习惯,如班会、晨会、国旗下讲话、夏令营、社会调查、采访、手拉手活动等。
二、联系实际,扩大参与范围
(一)开展活动,激发兴趣
道德与法治课程重在激情、明理、导行。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强调课内参与、在学校的参与,还要通过外力的帮助带着学生参与到校外的实践中,在活动中育人。小学生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可塑性非常强,很愿意尝试新的事物。如果教师可以有效利用校外资源,让学生多参与实践活动,就会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意识会逐渐增强,自我教育能力也会得到发展。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辨析训练
辩证思维是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学生只有学会了用辩证思维看待事物,思维才能变得全面,看待问题的角度才能变得更加多元化、立体化。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学生明理的基础上,让学生扮演行为表现好的学生和表现差的学生,然后各自陈述道理。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既能学会分辨行为的好坏,也能理解书本中抽象的道理,进而运用到实践中,使道理更进一步地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中,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思维品质。
(三)结合学校德育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
学生的校园生活是学生最重要的生活内容之一。学校设有的班会课、少先队活动课及德育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思想教育作用。教师可以进行资源整合,结合学校的德育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这样既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又能有效发挥课程的功能性,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三、合理“激情”,提高参与效率
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是学生有效参与课堂的体现,学生不论学习什么课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那么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将知识内化,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笔者总结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激情”的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朗读,朗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合理安排重点句段的朗读,以取得传导情感、激发情感的效果。二是声音“激情”,根据内容不同可分为歌曲激情、诗歌激情、故事激情、名言激情等。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既能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内化所领悟到的思想情感,将道德意识转化成道德行为。三是图像“激情”,有挂图激情、录像激情和电影激情等。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与课文相关的电影或纪录片,让学生从催人泪下的事迹中或壮烈雄伟的场面里,激起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情感。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的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导行”中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在实践中扩大学生的参与范围,合理激情提升学生的参与效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提升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以期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志伟.活用教学资源 点亮道法课堂[J].基础教育论坛,2021(12):97.
[2]李建敏,徐永胜.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道法课堂转型[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20(10):4-7.
[3]张欢.革新教育理念 点亮道法课堂[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0(5):56-57.◆(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蚌埠路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