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听故事”与低年级语言的建构

作者: 夏凤丹

摘   要:笔者从2018年开始,对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讲故事,听故事”系统训练,全班四十多个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明显提升。本论文从实验成果分析了“讲故事,听故事”在低年级学生语言建构中的必要性,从低年级语言建构的特点阐述了“讲故事,听故事”作为语言实践的优势,并具体论述了怎样依托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完成“讲故事,听故事”强化训练。本论文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对当前低年级语文教学,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讲故事,听故事”   低年级语言建构

笔者从2018年开始,对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讲故事,听故事”系统训练,把“讲故事,听故事”作为促进低年级学生语言建构的主要语言实践活动,利用公众号带领学生听了近千个故事,以每周讲一个故事的频率训练学生讲了近百个故事。两年下来,教学成效非常可观。

一、“讲故事,听故事”对促进低年级语言建构的必要性

一年级学生刚入学时,语言发展总体情况不是很理想,主要表现在表达不完整、不流畅、欠准确,其中有些学生还存在较严重的表达障碍。除了生理发育的不完善,其主要原因就是语言环境较差。这是因为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父母的语言品质直接影响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再加上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前语言教育,就导致了语言发展的迟缓。若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语言建构的强化训练,这些学生的语言缺陷会伴随终身。

(一) 实验成果纵向比较

通过“讲故事,听故事”的系统训练,我班四十多个学生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品质都有非常明显的提升,尤其是几个语言表达有障碍的学生,提升得更明显。

例如,班里有个男生,刚入学时说话口齿不清,声母“G”音发不出来,“公园”会说成“东园”,说不出一个完整的长句子。一开始讲故事时,他只能讲几句话,笔者除了能捕捉到几个词语,无法听清他讲述的内容。训练一个学期后,他就能比较清晰地讲述长达两分钟的故事了。训练两年以后,他已经能完整地讲述《盘古开天辟地》这样长篇幅的神话故事了,并且能做到自然流畅、绘声绘色。

(二)实验成果横向比较

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学生会怎样呢?小学三年级的第一学期,正好有四个学生转入我们班,他们都没有经过系统的故事训练。在教学观察中,笔者发现新同学语言表达的流畅度和语感都不及接受过系统训练的学生。

(三)小学低年级语言建构强化训练的必要性

实验成果充分证明了“讲故事,听故事”的强化训练对促进低年级学生语言建构是非常有必要的。语言建构是有关键期的,人类大脑中掌握语言学习的区域叫“布罗卡区”,四岁至十二岁是这个区域的灵敏期,此时被存储的语言会被大脑当作母语掌握并灵活运用。小学一、二年级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候通过“讲故事,听故事”的强化训练,可以促使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丰富语言运用经验,迅速提升语言水平。

二、“讲故事,听故事”系统训练的优势

“讲故事,听故事”作为一种语言实践,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优于其他语言实践的独特优势,理由如下:

第一, 从语言建构的自主性来讲,“讲故事,听故事”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更感性,他们喜欢听故事、讲故事,选择适合他们的方式促进语言建构,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这种自主学习的语言习得过程,是非常难得的。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有限,阅读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有困难,如果等学生先认字再阅读,恐怕会错过语言最佳发展期。笔者的“讲故事,听故事”语言实践让学生先听故事,随后学生读起来会更有亲近感,慢慢地喜欢上阅读,形成一种“眼耳并用”的阅读方式。

第二, 从强化训练的方式来讲,讲述优于背诵。经过这两年的实践,笔者发现讲述对强化学生的语言建构十分有效。从积累语言材料的层面讲,背诵是一字不差地念出原文,主要靠记忆,比较机械化。而讲述故事更多的是对语言材料进行理解,需要调动原有的语言经验进行再创造。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学生讲述一篇故事的过程,就是新的语言材料和语言运用经验与学生原有的语言材料、语言运用经验进行交互重组的过程。因此,讲述一个故事比背诵一篇课文,更能强化学生的语言建构,提升其语言运用能力。

第三,从语言材料的选择来讲,故事的语言更贴近儿童的精神世界。儿童的精神世界,就是一个由故事元素构筑起来的丰富而敞亮的童话世界。好的儿童故事语言都有口语化的特点,同时具有超越现实的诗意美感,以及特别夸张的荒诞魅力,能和低年级学生的语言经验对接。儿童故事大多具有情节反复的特点,在反复的情节中,最容易强化同一语言材料和同一语言运用经验的积累。

三、依托教材保障“讲故事,听故事”训练的系统性

(一)选择适切的故事

首先,与年龄段适切。教师在小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可以选择篇幅短小、结构反复的儿童故事,这些故事语言比较口语化,故事形象多以小动物为主,想象丰富、情节简单,适合刚刚进入小学的学生。在第二学期,可以适当增加神话故事,因为一个文明发展的初期阶段和一个人的成长初期阶段有着精神上的相似性,都是处于对外部世界懵懂又好奇的认知阶段,所以神话故事也是契合儿童精神世界的故事。还可以让学生听一听经典的民间故事,让学生在故事里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教师可以增加续编、创编的活动,让学生对语言材料的习得、运用由“仿”到“创”。到了小学二年级,可以再增加一些成语故事和历史故事,同时增加情节复杂的连播故事,从篇幅、形式上增加训练难度,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不断提升。

其次,与教材适切。与教材适切的意思是,除了完成故事单元的教学任务,就是配合“快乐读书吧”,用听故事的方式引领学生阅读。“快乐读书吧”里推荐的书目,笔者都会把它们讲成故事,让学生先听后读,再依据书单适当拓展一些故事讲给学生听。

(二)传授适当的学习方式

学生一开始讲故事以模仿为主,先一遍一遍地听喜欢的故事,再自然而然地学会讲故事,而不是强行背。正如王宁教授所说,语言习得的最初过程是感性的,是一种不需要刻意组织就能自然运用语言和不需要来自外部的压力就能关注语言现象的习惯。给学生讲授适当的方法,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口语交际”板块,就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象地渗透了许多学习方式:①借助插图。《老鼠嫁女》就是借助八张揭示故事情节的图片,帮助学生讲好故事。在利用插图讲述故事时,可以先让学生将打乱的图片排序,以此帮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为完整讲述做好铺垫。②借助关键句子。随着学生讲述能力的提升,《大禹治水》一课提供了揭示故事情节的几个关键句子,帮助学生组织语言,讲好故事。运用关键句讲述故事,可以化整为零,降低难度,增加故事逻辑的清晰度。③借助关键词语。由关键句子到关键词,是基于学生对故事结构的把控能力、记忆能力及讲述能力的提升。《小马过河》就是依据教材提供的关键词,帮助学生搭建记忆、讲述的支架,完成故事讲述。要训练学生运用关键词讲述故事的能力,首先要训练学生依据某个关键词展开联想的能力。例如,看到“磨坊”一词,学生会联想到马妈妈让小马驮麦子到磨坊去的相关内容。这样训练后,学生就更容易将文章串联起来。④借助示意图。《蜘蛛开店》一课提供的示意图,就形象地提示了故事情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示意图练习讲述故事。

总之,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提供的讲述方法,体现了“由扶到放”的渐进过程。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提供的方法,帮助学生搭建好故事的语言支架。当然,要让学生将学到的方法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仅靠课文中的例子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通过多个类似故事的训练才能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沈霞.注重言语实践   提升语文素养——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策略[J].求知导刊,2020(34):69-70.◆(作者单位:安徽省无为市杏花泉中心小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