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深度参与数学学习的策略

作者: 赵莉

摘   要:有效参与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前提,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保障。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参与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深度参与数学学习,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感知上的深度参与、思维上的深度参与和交流上的深度参与。深度参与能保障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学生深度参与学习的数学课堂,是充满活力、富有魅力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初中数学   深度参与   有效策略

有效参与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前提与重要保障,可以说,没有有效参与就没有学生的数学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在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种“身体在场,而心灵离场”的学习现象,即所谓的“身在曹营心在汉”。因此,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从而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

一、 引导学生进行感知上的深度参与

感知是数学学习的第一道门户,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道门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地看、听、触、做等,通过多样化的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数学学习。以往我们总是认为,初中学生的思维是抽象性的逻辑思维,因而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实际上,有感知参与的活动就是一种深度参与的活动。

引导学生进行感知上的深度参与,要求教师要善于唤醒、激活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与外在化、物质化的活动亲密接触。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加减法”时,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是让学生进行形式化的计算,学生在机械化、重复的操练过程中,或许能掌握计算技能,但却难以形成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笔者曾经对学生进行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许多学生会计算,但却说不出计算背后的意义和算理,这样的教学不能不引发教师的深度反思。事实上,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多感官深度参与学习,多给学生呈现生活化的素材,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比如,电梯的上下楼问题、校门的进出人数问题、银行的借款存款问题、家庭的收支问题、生活垃圾的再生量与转化量等。借助这些问题,学生能将抽象的公式具象化,理解有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算理。

学生深度参与的学习不能停留在知识的表层,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在感知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基于自身的感知去提出相关的数学猜想与数学问题,这样的感知才是有深度的感知,才能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认知。

二、 引导学生进行思维上的深度参与

思维的参与是学生深度参与数学学习的内核,学生的数学学习深度依赖于思维的参与程度。在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深度探究。探究不是盲目的尝试,而是必须要有思维的参与,只有这样,探究才有方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数学教学中,探究实际上包括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探”,也就是弄清楚“是什么”的问题;二是“究”,也就是弄清楚“为什么”的问题。从“探”到“究”,思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引导学生进行思维上的深度参与,不仅要打开学生的思维,更要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纵深处迈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思维的生长点,选准学生思维的拓展点和延伸点,打磨学生思维参与的深化点。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尽管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与三角形的内角和相关的知识,但多半是通过数学实验得出来的,学生对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认知停留在经验化、生活化的层面。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深度探究初中阶段三角形的内角和呢?在教学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小学阶段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实验方法。很多学生从已有实验方法——“撕角法”中,萌发出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集中到一起拼成平角的念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唤醒、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推动学生积极构建推理路径和策略。相较于小学阶段的实验研究,初中阶段的形式推理更具有说服力。笔者引导学生借助平角的定义和“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及等量代换等知识,自主建构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公式。

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路径之一。初中阶段的探究不能再停留于动手操作的生活化、经验化层面,而要强化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唤醒、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演绎、论证,帮助学生抽象概括、建模,催生学生积极质疑、批判的精神。探究的过程往往是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探究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证实的过程,也是一个证伪的过程;不仅是获得结论的过程,也是否定相关结论的过程。

三、 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上的深度参与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环节,有效的交流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从封闭的“小我”走向开放的“大我”。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信息能得到相互补充,知识能得到相应的拓展与延伸,智慧能得到相互碰撞。交流不仅是学生彼此之间言语的互动,更是感知的互动、思维的互动、想象的互动。教师要激发学生参与交流互动的热情,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信息、知识、智慧的分享和共享。

深度交流是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常态。相比于小学生,初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交流学习能力明显增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将自我的意见、建议呈现出来,从而通过交流让数学学习形成一个“众声喧哗”的状态。例如,在教学“分式的基本性质”时,教材直接从学生小学阶段学习的“分数的基本性质”入手,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快速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但却不能让学生有效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分式的基本性质”的区别,也不能让学生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的意义。

笔者在教学中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通过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积极的猜想,另一方面是通过小学阶段的“分数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猜想“分式的基本性质”。例如,在教学中,笔者提出实际问题:“两张同样规格的长方形纸张拼接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新的长方形。如果一张长方形纸张的长是b个单位,而面积是S个平方单位,那么宽是多少个单位?新的长方形的长是多少个单位?面积是多少个平方单位?宽是多少个平方单位?”通过联系实际问题,学生能认识到“分式的基本性质”的内涵、意义和价值,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与交流。有的学生用语言表达分式的基本性质;有的学生用符号表达分式的基本性质;还有的学生画出直观的长方形示意图来表达分式的基本性质等。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乘或除以同一个数的阈值进行交流,形成了二者都不能为0的共识。

深度交流是学生深度参与数学学习的标志。在学生深度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融入其中,让学生积极阐述自己的见解、观点和主张,让学生群策群力、众筹众谋,形成数学互动交流的“群言堂”。通过学生深度交流的结果,教师也能触到学生思维的脉搏,了解学生认知的现状,从而更好地开展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活动。

综上所述,深度学习的内涵是丰富的。深度参与是学生深度学习的条件,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种具体的、实在的学习行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的身心“共同在场”,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感知上的深度参与、思维上的深度参与、探究上的深度参与、交流上的深度参与,促进学生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认知。在引导学生深度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保障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落实,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身心参与,从而通过引导学生深度参与数学学习,打造一个富有魅力、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冯桂群.借助“三全参与”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6):52-54.

[2]程新展.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引入设计的五个着力点[J].教学与管理,2020(10):31-33.

[3]常国良.数学教学中渗透直观想象素养的三重境界[J].教学与管理,2020(31):62-64.◆(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西郊小学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