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身心,让语言品味效益最大化
作者: 刘亚萍摘 要: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语言的涵泳与感知,到最后的实践与运用,这是创作者言意转换的过程,需要教师以“内部语言”为媒介,不断贴近作者的表达思维,最终让学生在品味中,将身心和意识浸润在文本语言之内,积极推动学生深度学习语言。对此,本文提出要创设可感之“境”,激活认知思维;体悟语言之“感”,强化内在体验;再现事物之“形”,感知语言魅力;推进语言迁移之“用”,依循认知规律。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言品味 认知规律 迁移运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关注语言,本身就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
一、创设可感之“境”,激活认知思维
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世界,蕴藏着其他文本所不具备的情感与思想。教师应该竭尽所能,让学生沉浸在所创设的情境之中,积极参与作者从形成创作想法到谋篇布局的过程,让学生身处完整之境中,体会文本语言的精妙。
以统编版语文教材小学三年级《花的学校》一文为例,这篇散文诗选自于泰戈尔的《新月集》,是一首极具美感和诗意的散文诗。在这首诗中,作者构建了一所独特的“花之学校”,这是一种具有新鲜感的表达。细致阅读之后,读者就会清晰地感受到这里的“花”,不仅是植物,还是天真烂漫的儿童的化身。由此,蕴藏在作者意识之中的内部语言也就昭然若揭。为此,教师就可以这样教学:首先,汲取生活资源,形成铺垫,邀请学生结合自己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实际情况,说说在新学期遇到了哪些新鲜的人或事;其次,一起发现课文中的新鲜事,圈画出自己认为课文中有表达新鲜感的词句;再次,探寻新鲜之源,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体验,让学生发挥想象,说出文中的这些花像什么;最后,尝试迁移新鲜之法。比如,询问学生:“课文中具有表达新鲜感的语句‘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你是否喜欢这样的表达?请依照这样的句式,尝试着表达自己的认知体验。”当学生发现文中的“花”就是自己时,文本就与学生的生活有了紧密联系,学生自然就将自己代入文本中,自己的情感和心灵也将随着文本中的语言而舞动,一起“在绿草上跳舞,狂欢”“关了门做功课”。
二、再现事物之“形”,感知语言魅力
统编版语文教材编选了大量描写人物和事物的文本,由于作者语言表达得十分生动,学生在品味语言之时,就能更好地感受作者笔下所描摹的可感形象。
以统编版语文教材小学四年级《白鹅》一文为例,编者在课后思考题中要求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趣味”。课文在描写白鹅时,就借助幽默化的语言,将白鹅的声形完全展现了出来,形成了一幅妙趣横生的图画。为此,教师可以展开这样的教学:首先,联系生活体验,初步感知白鹅的形象。紧扣课文中描写白鹅的关键语句,比如,“傲慢的净角”“厉声呵斥的主人”“架子十足的鹅老爷”“一丝不苟吃饭的美食家”等,让学生发现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将白鹅比喻成了不同的角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这样的形象特征,并联系自己的生活,探寻与白鹅相像的角色,从而更好地凸显角色特点。其次,借助文本语言,活化鲜明的形象特点。作者的语言所展现出来的形象,就如同一幅幅画,将白鹅高傲的样子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教师在深入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学生以评价和鉴赏的视角,寻找课文中富有生趣的语言,感受语言表达的精准、生动与幽默。以教学“白鹅的步态”为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关注以下词语:大模大样、毫不相让、步调从容。此时,教师不妨从网络上收集戏剧表演中“净角出场”的视频,带领学生感受净角的冷慢、高傲,从而将其与课文中描写的白鹅的特点进行有效连接,借助视频中鲜活的形象来感受白鹅的特点,最终在多重阅读的过程中,真实感受语言的趣味特征。
三、凸显学生内在之“情”,丰富感知成果
文本绝非无情物,任何一篇文本都是作者基于具体情境和文化背景产生的情思。古代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刘勰曾经在其论著《文心雕龙》中指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学对于文本的感知、理解和洞察,绝不仅仅局限于思维层面,或者说阅读文本时的思维必定与文本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有着诸多的内在联系。语文教学只有真正落脚于文本之情,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有效激发。在语文教学中,倡导身心浸润式的学习,就要引导学生穿越文本语言的樊篱,借助语言文字载体,与语言所具体描述的事件相连,更好地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
以统编版语文教材小学六年级《草原》一文为例,这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了作者一行人初入草原时所看到的景物和蒙古族人民热情款待的场景,体现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而在课文的最后一个语段,作者虽然着墨不多,但将蒙汉人民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学生内心并没有形成离别时不舍的情感,对文本语言的感知自然也就只能停留在机械的层面,甚至不能与作者、文本形成真正有效的对话。鉴于此,教师不要急于引领学生走进这一段文字之中,而应先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搜寻自己曾经有哪些与亲朋好友分离的场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当时的情形,并相机分享自己的内心感受。这一环节看似简单,但言语之中渗透出来的情感正是学生正式走进文本语段的基础。学生只有带着充沛的情感阅读,才能与文本中的情感形成强烈的共鸣,才能对语段中“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一句中包含的丰富情感形成有效体悟。此时,教师可以顺势而下,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借助内在涌动的情感,对语段所描写的场景展开细致化描写,更好地推动学生语言感知和表达能力的生长。
四、推进语言迁移之“用”,依循认知规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此,只有真正地学以致用,才能将语言能力的训练推向最有效之境。
以统编版语文教材小学三年级下册《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一文为例,课文描写急性子顾客时有这样一句话:“顾客噌的一下子跳起来。”这句话中“噌的一下”,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而言,是具有陌生感的词语。对于这样的语句,如果不能让学生经历实践运用的过程,学生是无法真正理解的。此时,很多教师会采用对比策略,将“噌的一下”删除,引导学生进行前后对比,学生就能感受“噌的一下”展现了动作的快捷。但仅仅如此,学生的思维只能停留在认知维度上。为此,教师可以在学生深入感知和赏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言语实践,继续激发学生的认知思维:“为什么‘噌的一下’能给读者留下‘动作快’的印象呢?”于此,学生的思维就开始朝着文本语言的内核进发,并逐步认识到“噌的一下”运用了拟声词,让人仿佛看到了急性子顾客一跃而起的画面,甚至这一迅捷的动作所带动的风声都能听见。由此,教师再组织学生结合生活和阅读经验,说说还有哪些类似的词语,比如“啪的一声”“嗖的一下”“轰的一声”。但在运用这些词语进行创作时,学生所描写的语句相对单一,比如书啪的一声掉在了地上。很明显,拟声词这样运用并没有错,但这样的拟声词仅仅传递出声音信息,而无法对其状态进行描绘,所形成的表达作用就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为此,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点拨和引领:“这样的声音能起到怎样的衬托作用呢?”于是,很多学生开始将拟声词与相应的场景进行对接,从而借助拟声词突出所要表达的意蕴。
参考文献:
[1]杨永.基于深度学习的群文阅读教学路径探微[J].教学与管理,2019(14):36-38.
[2]曾宇宁,李敏.“六习”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J].教学与管理,2021(14):7-8.◆(作者单位:甘肃省敦煌市南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