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同侪互学”语文阅读课堂实践

作者: 孙友旺

摘   要: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同侪互学”语文阅读课堂,是基于任务导学,挖掘乡土教育资源,着眼于农村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发展的课堂。“同侪互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源于先贤的教育智慧,是教学改革的创新探索,它立足生本、注重互学、关注生活、体验文本,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与探究能力,使学生在“互学”中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同侪互学”   阅读教学   课堂实践

什么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指向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审美情趣、人文情怀等。因此,在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教学任务。本文结合笔者的课堂教学实践,以“任务导学”为目标,提出了“同侪互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一、“同侪互学”语文阅读课堂的内涵

“同侪互学”语文阅读课堂,是立足于学生的年龄与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出发,以学生的“阅读力”发展为指向,以“任务导学”为主线,着力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模式。“同侪互学”语文阅读课堂,具体而言就是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推荐一名或几名学生担任本组的“小先生”,由“小先生”确定阅读学习任务,然后成员通过讨论、交流、讲授等方法共同掌握知识。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学生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适时对重、难点予以指导与点拨,让学生积极地互教互学、共同建构、共同发展,使不同学生的“阅读力”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同侪互学”语文阅读课堂模式的建构

第一模块是情境导入,任务导学。即教师要以“任务导学”为驱动,围绕语篇的主题语境,创设恰当的情境,通过师生自由交谈、听歌、看图、看视频等,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模块是自学质疑,“同侪互学”。即学生从两步出发,第一步,自学质疑,初步感知,教师要根据“先学后教”的原则,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对文本形成初步的感知,获取相关的信息;第二步,小组合作,“同侪互学”,小组通力合作,充分发挥“小先生”的作用,调动“小先生”的积极性,培养“小先生”的讲授能力。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当好“小先生”的意识,使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产生智慧的碰撞。此模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意和信息的转换、分离、正误判断等活动,获取语篇细节信息,梳理文章主要观点、主线与脉络等,锻炼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

第三模块是教师精讲,点拨释疑。即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品读课文,与文本对话,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教学前,教师要有预设,在课前充分准备,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如此才能有的放矢,精准教学。

第四模块是内化运用,实践提升。即学生通过教师的精讲点拨和自身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后,进行复述和语篇重构,能将所学的语言、文化等知识进行内化吸收,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巩固新知识结构,从而实现“阅读力”的再提升。

第五模块是迁移创新,深度学习。即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品质,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过程。教师可以利用“同侪互学”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语言技能展开大胆想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运用。

三、“同侪互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实践

(一)基于生本立场,漫溯文本深处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在“同侪互学”语文阅读课堂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从“生本”的视角出发,引领学生反复品味语言文字,走进文本,在深刻的思考辨析中感悟文本的价值。同时教师也要创设适宜的情境,鼓励学生以独特的视角发现别样的世界,成就课堂的精彩。

例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笔者以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度阅读:“同学们,课文为什么刻画这样一个不幸的女人?如果当时你在现场,目睹此情此景,你会怎么想?”以此问题为着眼点,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探讨“中华不振”的原因,让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对语言文字进行品读与感悟,理解周恩来立志读书报国的思想。在“同侪互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站在教者的立场急于推进教学,而应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以学生的高度,敏锐捕捉学生在与文本、与自己对话的过程中闪现的思维亮点,发现别样的精彩。

(二)基于互学立场,注重有效合作

一是要任务导学,做出正确、合理的目标导向,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目标等。教师要注重课前准备工作,深入细致地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环境、教学目标等,让学生的互助学习有效发生。

二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需对各组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性的评价,不仅要培养“小先生”,而且要教给“小先生”教的方法,让“小先生”愿教、会教,只有学生之间有效合作、有效互学,才能实现“同侪互学”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西门豹治邺》一课时,笔者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在西门豹治邺的过程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个故事?为什么?从中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西门豹?将你的思考写在学习单中。”明确的任务导向,合理的学习目标,能将学生的思维聚焦于文本,为学生深度阅读文本奠定基础。然后,笔者将班级分成几个小组,各小组之间分工协作,互相竞争。哪个小组复述得流利准确,哪个小组获得的分值就越高。这就激励小组内各个成员要齐心合力,共同努力,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不仅能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而且能拓展学生的阅读深度,提升学习效果。

(三)基于生活立场,汲取乡土精华

特色的地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慧眼识珠,从乡土文化资源中挖掘教学资源,使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接地气”。乡土文化资源贴近学生生活,基于生活立场,吸收了乡土文化精华的教学,能扩大乡土文化的影响力,培养学生热爱故乡的情感。

例如,在学习完《故宫博物院》后,笔者设计了以下活动:(1)小组合作,确定研究对象为灌云院士风采馆。(2)小组成员搜集整理院士风采馆的相关资料,并实地参观院士风采馆。(3)利用搜集的信息撰写介绍院士风采的文章。(4)在“家乡名人推介会”上,学生扮演家乡名人汪德昭、汪德熙、陈吉余、程津培、董家鸿、徐红星六位院士,并通过演讲、辩论、表演等形式,介绍家乡优秀名人。学生在参与这些文化活动的同时,不仅能了解家乡的名人,还能体会中华民族精神,使学生实现精神和人格上的升华。

(四)基于文本立场,明晰编者视角

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教学内容选择合理、教学设计有效,是学生深度解读文本的前提和基础。解读清晰到什么程度,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深入到什么程度。因此,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从编者的选材视角入手,站在教材编者的角度剖析文本的价值,提升文本解读的高度,拓展文本阅读的深度。

综上所述,在“同侪互学”语文阅读课堂模式中,教师要“以任务导学”,挖掘乡土教学资源,着眼于农村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阅读教学的本质,关注学生的学情,深入钻研文本,实现有效的“同侪互学”,让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阅读课中落地,在学生身上生根,进而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娟.“同侪互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11):112.

[2]徐瑞.清除“伪合作”,为“同侪互学”式生态课堂把脉[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9(10):201.(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白蚬中心小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