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策略
作者: 甘红娟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关键任务便是诗歌教学,有效的诗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还能强化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学素养。因此,教师应重视诗歌教学,筛选合理的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诗歌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主要阐述在教学中教师要如何开展诗歌教学,完成诗歌教学的目标,实现经典诗歌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诗歌教学 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诗歌不仅有独具一格的创作形式,丰富多彩的创作内容,还有言简意赅、意义深远、语言精练等特点。诗歌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对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以及语文学习能力与水平的提高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诗歌教学,筛选合理的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诗歌学习中强化道德品质和文学素养。
一、教学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诗歌的一大美学特色便是“语言美”,它能充分运用自身别致的“语言美”,激发学生文学创作的灵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忱。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诗歌的“语言美”入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形象、直观地展示诗歌的“语言美”,将学生的诗歌学习引入“语言美”的情境体验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绝句》是杜甫闲居成都草堂时所作,色彩明快,意境开阔,一句一景构成了一幅形象生动、绚丽多彩的画卷。因此,在教学中,笔者首先从这首诗的每句话入手,先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画出自己脑海中诗歌描绘的场景。其次,对每句话进行细致的讲解,在讲解每句诗句时,都出示相关的动态图片,让学生在形象化、生动化、直观化的视觉体验中,感受诗歌所描写的场景。最后,让学生结合笔者的深入讲解,将自己的“画”与动态图片进行对比,找出二者描绘的场景的差异,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经过形象化的体验、实践操作,以及有效的对比,学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的内涵,感受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在充分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学生不仅能体会到诗歌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还能提高课堂专注力,实现文学素养的提升。
二、扩展学习范围,丰富诗歌教学的内容
小学语文阶段诗歌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懂得相关知识,会欣赏诗歌,而不是局限于掌握教材中的诗歌。因此,在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扩展教学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诗歌知识。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中的《清明》一诗,是晚唐诗人杜牧的作品。这首诗通俗易懂,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流浪异乡的愁苦,后两句转折到摆脱愁苦心境的办法,最后一句“有余不尽”,意境深远,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教学这首诗时,笔者出示了与内容相关的白居易的作品《清明夜》,这两首诗标题相似,但其中的内涵、语句、情感都不一样。《清明夜》写的是清明外出踏青的习俗,表现了诗人对美景的爱惜和踏青的闲适之情。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对这两首诗进行对比性的阅读,让学生认识到不同诗歌的独特之处,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注重画面感受,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诗歌有着得天独厚的教学优势,每首诗歌都能将别致、精妙的画面带给学生,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重视学生的画面感受,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咏柳》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然后提出问题:“说一说你看到的柳树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自由讨论。在学生讨论完之后,笔者让学生诵读古诗,并结合书本注释、插图和自己的想象,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画面。有的学生说:“我眼中的画面,是一望无际的绿色,柳树就像一个将自己打扮得很漂亮的小姑娘,迎接春天的到来。”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了岸边一排一排的柳树吐出了新芽,新芽太重,压弯了柳树的腰。”最后,笔者从学生的体验出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对古诗的理解,将自己想象中的画面画出来。
从诵读古诗到描述画面,最后到画出画面,是一个将学生的想象力外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深入体会古诗的内涵,感受古诗的意境,又能激活想象力,强化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四、强化意境体验,发展学生的文学素养
诗歌具有“意境美”,主要是指诗人通过诗歌的创作,将文字、画面、想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进行完美组合、升华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美”,理解“意境美”美在何处,为什么美,进而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发展学生的文学素养。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村晚》一诗为例,这是一首描写农村傍晚景色的诗,画中之景,画外之声,给人恬静悠远的体验感,具有深远的意境。因此,在教学时,笔者让学生进行意境体验,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发展学生的文学素养。首先,笔者进行示范朗读,让学生跟读,读准字音,读出古诗的节奏。在跟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在节奏中初步感知古诗的情感起伏,为理解古诗的意境奠定情感基础。其次,笔者抓住古诗的关键词语,如“水满陂塘”“山衔落日”等,让学生想象诗歌的画面,理解古诗的大意。最后,笔者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自己在读古诗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意境美”描述出来,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体会古诗意境的过程,就是将自己的情感与思考融入古诗的过程。在体会古诗意境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从古诗的细节之处感受作者内在的情感,还能将自己的情感带入古诗,将古诗的情感内涵内化,进而提升自身对古诗的感知能力,发展文学素养。
五、读写结合,以诗歌写作促进诗歌教学
读写结合的原则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大胆地尝试对诗歌进行仿写或续写,充分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将对诗歌的理解转化为自己的诗歌。有效的诗歌写作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与语言应用能力,还能深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三衢道中》之后,笔者就进行了专题教学,引导学生开展古诗仿写。首先,这是一首游记诗,标题是游玩的地点,第一句写的是游玩的时间和天气;第二句写的是出行方式,先是乘坐小船,再换走山路;第三句是静态的环境描写;第四句是动态的环境描写,所见所闻,形象生动,趣味盎然。在学生了解古诗的内涵和写作手法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写自己游玩的经历。学生在仿写的过程中,既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深入理解古诗的创作手法、句式结构、情感变化,有助于学生深入学习、理解、创作古诗。
综上所述,诗歌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正确认识诗歌教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应用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诗歌教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强化学生的意境体验,发展学生的文学素养;读写结合,以诗歌写作促进诗歌教学。
参考文献:
[1]崔超,闫丽.论在小学语文诗歌课堂开展立体化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9(17):78.
[2]方琪.立体化策略在小学语文诗歌课堂教学的开展[J].文学教育(下),2018(12):106-107.
[3]李静.诗教结合 以诗育人——浅谈加强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之策略[J].小学科学(教师),201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