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思政教育,打造魅力数学课堂

作者: 洪复龙

摘   要:中学数学教育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一环,也是落实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数学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思政教育融入数学课堂需要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本文以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为例,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对课例展开分析,并提出数学教学的策略,使思政教育更好地融入数学教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   思政教育   素质教育

一、思政教育与数学教学融合的可能性

首先,从教学目标来看,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以其知识严谨、逻辑性强的学科特点,在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与思政教育的目标相一致。因此,数学教学与思政教育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数学教学可以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入手,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把握思政教育与数学教育融合的关键点。

其次,从功能来看,数学教学渗透着思政教育的功能。数学教学能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推动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发展、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体现了数学教学潜在的思政教育功能。

最后,从内容来看,数学文化与思政教育的内涵与外延都相交。数学文化作为数学教学的着力点,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这与思政教育的内涵与外延相交。因此,数学教师要重视挖掘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中的思政教育内容,并将其融入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促使学生在关键时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二、思政教育的生长路径

学生的品德包含知、情、意、行四个要素。“知”是指道德认识,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第一步,是“情”“意”“行”的基础。学生只有在掌握有效的思政知识后,才会产生约束自身行为的观念,产生“情”感,进而产生思政教育的意识和意志,真正指导自身的行为。“情”是指道德情感,是“行”的动力,有了“情”,学生才会付诸实际“行”动。“意”是指道德意志,激发学生的思政“意”识,能够引导学生正向的“行”为。“行”是指道德行为,“知”“情”“意”最终要落实到“行”上,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并正确地指导行为。因此,将思政教育融入数学课堂就可以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入手,挖掘数学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因势利导,使学生的“知、情、意、行”达到和谐统一。

三、思政教育融入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索

课题学习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探究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学习活动是“知、情、意、行”统一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可以科学利用教材中的课题学习,在知识的探究活动中自然地展开思政教育。本文选取了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一课,展开思政教育融入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在真实情境中感“知”

在教学“从数据谈节水”一课的开始,笔者就给学生出示了一则资料:“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71%的面积都被水覆盖,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水。地球看似是一个水球,但海水不能直接饮用,许多人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问题。”通过真实情境的导入,学生能认“知”到当下缺水问题的严峻,感知水资源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危机感,增强节水的意识。同时,笔者还提示学生,由于海水中含有某些化学元素,因而不能直接饮用,给学生进行生活小知识的普及,提高学生的生活常识。

(二)借助真实数据激发“情”感

在创设情境之后,笔者还给学生详细介绍了我国农业和工业耗水量的情况,并提供了相应的数据。一个国家的用水量超过其水资源总量的20%就有可能发生“水危机”。依据这个标准,笔者提出问题:“2028年我国是否会发生‘水危机’?”为了判断这一问题,学生需要围绕国家的用水量和水资源总量两组数据进行分析。经历从资料中获取相关数据,并进行计算的过程,学生能深入认识缺水的危害,进而激发学生节水的情感,并指导学生的日常行为。

(三)从现状出发培养真实“意”识

在学生分析数据之后,笔者引导学生认识图表、分析图表,指导学生有效掌握运用图表的方法。在详细介绍了地球上水资源和淡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后,笔者提出探究问题:“通过阅读材料,你能选择合适的图表直观地呈现两类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吗?”从地球上的缺水问题出发,引导学生从资料中提取相关数据,并启发学生根据数据的特点,学会使用合适的统计图去描述数据,了解水资源分布的现状。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学生能深入了解世界水资源的分布和缺水的形势,意识到水资源缺乏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数据的比例,还从数据中意识到人类可利用的水资源的紧缺,从“情”中悟到水资源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节水的意识,培养节水习惯和行为。

(四)通过调查指导“行”动

最后,笔者展示了四个学生调查“家庭人均月生活用水量”的过程,从数据的收集到数据的整理与描述,再到数据的分析与总结过程,学生能了解节水的意义和节水的方法。学生亲身经历调查统计,体会到了节水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增强了节约水资源的意识,掌握了节水的方法,培养了节水的行为。

四、教育启示

(一)知——在数学教学中丰富道德认知

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基础的数学学科知识,使学生建构完善的数学知识结构,还要适时传授道德知识,使学生形成初步的道德认知结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展示的资料,学生对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在掌握了大量的水资源知识的同时,学生也认识到水资源的匮乏,激发了学生节水的积极性。

(二)情——在数学教学中培养情感态度

任何行为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情感是产生行为的动力之一。只有当学生认识到滥用水资源的严重后果,以及缺水的紧迫性,才能在生活中做到节水。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给学生展示地面干枯、水污染的图片,面对这些图片上展示的现象,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浪费水资源会带来哪些严峻后果?原因是什么?”通过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

(三)意——在数学教学中形成意识观念

正确的观念是在不断的学习、认识和教育中逐渐内化的。在学生认识到浪费水资源的错误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节水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节水的内在动机。这样学生就能树立节水意识和观念,实现从“要我节水”到“我要节水”的转变。

(四)行——在数学教学中养成行为习惯

教师要引导学生落实节约水资源的行动,养成节水的好习惯,并且教给学生节水的方法,引导学生将节水行动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在课程教学的最后,笔者还给学生拓展介绍了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整堂数学课的教育功能得到了升华。

总之,数学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阵地。数学教师要抓住数学教学与思政教育之间的联系,从“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出发,使思政教育更好地融入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丁瑜.何东亮.教育学原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2]卢升.从“知·情·意·行”培养学生节约意识[J].广东教育(综合版),2020(12):5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